153.为什么阳明先生要倡导知行合一?

153.为什么阳明先生要倡导知行合一?

00:00
17:47


各人能力不同,学习致知的学问,只是依从自己的能力,以当下所能感觉作为基础,慢慢往核心去。如此日复一日,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纯粹,这便是精一功夫。为什么阳明先生要倡导知行合一?只因现在的人做学问有个弊端,把良知和行为分作两件事来看,虽有不善的念头发生,只要外在行为没出来,就认为没有过错。如此只在外在言行上自我约束,放任心苗上的不正滋长而不去格正,是彻底的义袭呀!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虚伪狡诈、表里不一,实为乱世之首。


1   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2    什么是真正的【改变】?


《传习录卷下》

(二五)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二六)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二七)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8890145

    知行合一是内心良知与行为都是良善友好的,心念和行为都良善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 水心投资

    与人论学,由于每个人资质、禀性、差异,要求用的方法、言语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但是最终目的是让其有效不惑、不厌向道而行。若一概而论本身就是固我不明道的行为。

  • 听友68890145

    良知就是最合天理的,念念致良知就更接近光明

  • 水心投资

    圣人无所不知,不是名物度数无所不知,而是本心澄明,应物而照。则遇事不惑、随机而对。就像车在市区,虽说很多路口,但是他有良知导航,就不会迷路,永远保持在正确的方向。

  • 意禅言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 丫星爸

    从老师讲解的《孟子》开始,不可自已。犹记当日听闻讲师云“读经典读的是通理”如一记棒喝,震醒我对国学经典的困扰!而后跟随讲师,开读《中庸》《论语》,渐入佳境。今至《传习录》,上卷已听的如痴如醉,及至中下,渐察当日颜子所言非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知行于用时,变幻莫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 桃之夭夭_5tu

    度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能把你认为最好的告诉他或给她。因为这是你认为的,这里有个我。人因才质、认知差异,看到和在意的是不同的。只有放下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让对方有兴趣去提升自己,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爱护。

  • 如沐春风99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时刻留意自己的念头

  • 劍池之水

    阳明先生一两句总能切中要害。不似朱子看似精微广大,其核心关键处错漏百出。

  • 听友132770476

    起心动念就开始致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