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简单一招,免除私欲困扰

150.简单一招,免除私欲困扰

00:00
15:03


静处时,总是杂念纷飞,如何克去才能免除烦恼?九川纠结于功夫的选择,认为自己只有转移注意力方是最好解决办法。阳明先生却道此事非难,仅从一个“良知”根本处着手便可。但此功夫须配上刚正气魄的勇,对待阴私杂虑,犹如挥刀杀敌般英勇无畏。如此久久时习,渐渐便有所进展,这才是成圣成贤的大道。良知渐明,仁义礼智信本自具足之德便自然显现,书中经典,亦可信手拈来,无所不通。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起来看阳明先生如何指导学生“致良知”的。


1  观照良知的功夫断了怎么办?

2  为什么说观照到内心的真相以后,就可以看懂各教经典?


《传习录卷下》

(一六)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扞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一七)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九川问的这一段,跟我们平常人常犯的毛病一样。他说“自省念虑”,我常常反观自己,“或涉邪妄”,有时候会堕入一种邪妄的念头,贪嗔痴爱,邪妄的念头。“或预料理天下事”,或者我静坐的时候,一下想办这,一下想办那。你有没有发现,你静坐的时候,身体静静地在这里,可是你心里办很多事,对不对?想要料理所有天下事,全部都在你掌控中。“思到极处,井井有味”,然后自己会编故事,在头脑里面自己编故事,而且越编越有心情,越有味道,不能自已。“便缱绻难屏”,“缱绻”是什么意思?就是情意缠绵,难分难舍的样子叫“缱绻”。“难屏”,无法抑制,难分难舍,无法抑制。各位,我想我们一般静坐过的人都知道,常常有的人做白日梦,明明去学校上课,眼睛盯着老师,头脑里面通通跟老师是无关的,全部是去爬山,去玩的画面,对不对?越想越有滋味,还会自己编故事,还会自己编情节,开玩笑,完全忘了现在人在哪里,没想到九川也是这样的人。各位,圣人的门下的高徒也是这样,所以,各位,常常有这个毛病,你就不用太自责啦,王阳明的高徒也是这样。

“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我如果发现得早,哎,马上止住妄念,开始观照良知,还稍微简单一点。如果觉得迟的话,因为故事编得情节正紧凑,要把这个妄念放下就有点困难。

“用力克治,愈觉扞格。”我如果要用力停止,停住这个念头,“愈觉扞格”。“扞格”是什么?抵触,相互抵触,用力抵制,叫做“扞格”。我要用力停止它,就觉得心里更难过。

“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但是只要我意念转移到别的事情、别的情节上,比如说,我去想那个打得火热的情节,待会里面的七情六欲放不下,我就想一想我去登山、去看风景踏青,就显得里面清凉一点。所以,念只要转到他事的时候,意念转移,“则随两忘”。逐欲的或者是抑制的,一个放纵的、一个抑制的,这个两害就可以暂时止息,叫做“两忘”。

“如此廓清,亦似无害。”这样就能够转移一下意念,就让我的思虑能够更清静,身心更清静。看起来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吧?没什么害处啊?。

这个就是我常常在讲课的时候所谓的转移意念,我们想要在修行自己的时候,不是平抚就是转移,压抑、平抚、转移,这是我们一般人常用的方式。那他所用的这个方式,也用力克制就又压抑了,不去克制又放纵了,转移又人为了,到底要怎样?不过他觉得用转移方式对他来讲,有个好处,但是看起来没什么坏处,这好不好?

“先生曰:‘何须如此?’”说,干嘛这样呢?因为你转移,还是在外,对不对?暂时获得清静,但是功夫不会进步啊!

“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你只要回观来。常常同学问我,讲师,我静坐的时候意念纷飞,怎么样啊……我就说,你把注意力抓回到内心来,感觉黄庭里面的气机,就是这样。这就是阳明先生说,“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回来反观心头的实相,或者是你反观你编的情节,有没有带着公正廉明的心,公正无私的心,这也可以嘛!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可是,你说把它转回来,可是我就在那个当下的时候,我就堕在情节里面,我哪里还知道怎么样观照我的良知?那时候不知道要观照良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说,我在这个良知里,在里面,自有一个良知在,老天所给的里面自有一个真静在。“自有功夫”,什么功夫?你只要观照气机实相,你就会得到非常深度的安宁。“缘何得他来”,何必借说把意念转到这个事、转到那个事、转到其他的地方去,何必如此才能够得到清静?

“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王阳明这段话,讲得很斩钉截铁,很明白。说,你本来正在反观良知,结果功夫断了,逐物了,我断了,既然断了,就蒙蔽了他的良知。既然是断了,赶快回来,就能够接续上,赶快回来,良知就接续上,何必又找外物?各位,我本来在观照良知,结果跑去逐物,逐物之后我很乱,我就从这个逐物逐到那个物。哎,逐这个物,感觉清静一点,所以我就逐物。逐物还不是逐物,对不对?对观照你的良知有什么帮助?所以说,“何必如此?”何必要外求?任何时候,只要你观照良知的功夫断了,只要回到良知来就可以。回到观照你的内在的感受的实相上,这样就可以了。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九川说“直是难鏖”,这个“鏖”就是激烈战斗的意思。说,哎呀,面对那个邪妄的念头,一直想要去除它,这个过程真是难熬,真是像一场恶战一样。“虽知丢它不去”,虽然我知道,我知道要回到良知,可是那个情节正打得炽热,怎么丢它去呢?丢不去啊,它一直来啊!各位,现在大家是不是这个问题?也是这个问题而已。

“先生曰:‘须是勇。’”这个话很好,要提起你的勇啊!

各位,“智仁勇”叫做什么?三达德。达什么达,达道。我们在修道,想要达道,要有智、仁、勇。这个智,智慧的智,但是其实是良知的知。我们要觉知,然后我们要怀着为人好的心,就是仁。可是那个邪妄的念头一直来,打得正火热,要怎么样?要勇!勇于斩断,一起,便斩;一起,便斩。怎么斩?你依依不舍,但是还是一样(斩)。就像我们牵着一头牛,要让它回头一样,用猛力一拉,让它回头。用力也得用力,回到里面来,开始感觉你的气机的自然,待会又出去了,再拉回来,一定要勇。“勇”这个字,智仁勇,要有勇。勇,不是拿去打人;勇,不是拿去打仗的。勇,是跟你内在的阴私作一个对决,狠狠地把它给甩掉。对这个阴私、七情六欲把它甩掉,千万不能太仁慈,仁慈不是用在这个地方,在这里要勇。

“用功久,自有勇。”你就熟练这个斩断、斩断,“用功久”,自自然然会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所以,孟子说集义所生,“是集义所生”。孟子为什么说“是集义所生”?那个“义”就是“勇”的代名词,不是吗?各位,你看,关圣君有大义凛然,他大义凛然,要不要有勇?他拿着钢刀出去就要打仗,出生入死三千回,勇不勇?他行义的过程,就是个大勇,不是吗?所以“义”这个字很好。“义”这个字,有“勇”的成份在里面。“义者,宜也”,各位,宜家宜居的宜,适宜的宜。“义”如果只翻译成“宜”,只是说它合乎道理而已,但是软趴趴的。往往是这样,往往我们做了不合道理的事情,我们如果还软趴趴的话,我们是回不来的。我们必须拿起刚正的气魄,就是勇气。“义”这个字有勇气的含义,有适当、合宜,还有一个勇气加在里面,我们才会叫作“义”,对不对?不能只是说“勇”。勇的话怎么样?去抢劫的人也是很勇,但他不对,不宜。不是这样吗?既宜且勇就叫做“义”。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胜得容易,便是大贤”,每次阴私起的时候,我就战胜我的阴私。怎么战胜啊?回来觉知,就这样。你说,一觉知,待会又想了,那就要提起勇气,杀它个片甲不留,又要回来观我的良知啊!良知一起,每一次都战胜,一下就胜,越来,胜得越快。以前要拉扯、拉扯,真是难熬,但是你一直斩断,一直斩断,一直斩断......斩到后来都很顺手。一起,刀便落了,然后你就变成常胜军。常胜军就是个大贤了。到以后,都不用常胜,它都不出来了。就是个大圣了,不是只有贤而已。所以这段讲得很好,这段讲到了一个“勇”字。

各位,王阳明为什么能够跟我们把道理讲这么明白,你就可以知道,这都是他的过程。你就知道王阳明在恢复良知的这个过程,观照良知的这个过程,从他龙场一悟,到他后来的透透彻彻,中间他有没有阴私会一直涌现?那肯定的。不然他如何跟这么多阴私满腔的学生讲道理?你以为,他良知,他从一开始,然后良知,到最后是这么样的洁净吗?不是这样。他也是满腔阴私,但是,他非常地有勇。所以他能够告诉你怎么个勇法,对不对?他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他是没有办法跟你讲的。所以,他说“须是勇”,就要把“智、仁、勇”的“勇”拿出来。

各位,“智、仁、勇”叫做什么,各位记得吗?三达德。什么叫达德?有三种德性可以让你从这里、从一个众生变成佛。从这里,从此岸到彼岸,叫做“达”。佛家叫做此岸彼岸,儒家叫做达。达道、达天,都叫做达,对不对?怎么达?智、仁、勇!一个觉知,觉知就有智慧,所以是同一个字。各位,我们后来的人智慧,就是知下面加个日,我们就会说是智慧的智。如果不加日,日拿掉,它具有智慧的意思,还有觉知的意思。因为没有觉知就没有智慧。各位,你对内在不清楚,你哪来的智慧?你一定是对内在很清楚,觉知才有智慧。你有觉知,然后,观照实相,不分别取舍,然后,拿出来用。“仁”,“仁”已经包含“仁、义、礼、智、信”,这个字“仁”包含“仁、义、礼、智、信”,就是五德俱全。我们观照的实相能够去除阴私。我们“仁、义、礼、智、信”本来俱足的,就能够显现。然后这个阴私会不断来袭,会不断把你淹没,勇气拿出来,快刀斩乱麻,这就是“勇”。这个学生所问的就是,哎呀,反正真是难熬,虽然知道丢它不去。各位,不能用丢这个字,要用斩,一刀就把它给劈死了,给它劈断了,让你阴私永不再起。一定要有这个勇力气魄,千万不能丢。前面还在用缠,两个人还在那边纠缠,叫做什么,缱绻,两个在那边纠缠不断,那当然是不行的,只能够斩,要提起刚猛,勇气,直接斩断。

好,下一段。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九川向阳明先生说,这个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功夫,要在心体上练习才能明白,“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在心上,我有在心上琢磨体验感觉才能明白。“只解书不通”,只是在文义上这样子翻译翻译,是永远不能明白的,“不通”,不能够只是在书上说文解字,翻译讲学,完全不通的。你要以心印心才会通,只有在心上体验。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说,“只要解心”,你要先观照你的良知,观照你的心田,观照你心里面的一团气,到底喜怒哀乐未发是怎么回事,喜怒哀乐已发是怎么回事,发而中节是怎么回事。心只要把这一些字弄明白,书自然融会。那些书,经典,书就是经典,这些经典自自然然融会。

你看《尚书》也会通,你看《易经》也会通。你看什么书,看什么经,《心经》《法华经》,管你什么经,全部都会融会贯通。为什么?因为,圣人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根据良知所写的。《尚书》把良知用在治国平天下去了,那些道理都在《尚书》里面。那么,把这个良心的状况写明白,应该它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各位,良心里面有什么、有什么没有谈。各位,你看《心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垢亦无净”,无什么,无什么,没什么,没什么,没什么都讲了,有什么,就是良知。剩下的就是良知,把无的去掉,剩下就是良知。所以《心经》讲了半天,如果你要照文义翻译,翻译翻译翻译无什么,无什么,无什么,到底有什么,没谈,所以如果你没有找到心体,无什么,统统是一个无,已经堕入顽空了断灭了。到底有什么嘛?各位,没写出来,就是良知。还好《心经》反正是《金刚经》的缩版嘛,《金刚经》里面已经讲了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讲了一个菩提,讲了一个真觉在那边等着呢。所以,读经,不能只读一章节,不能够断章取义,用我们的观照内在心体的真相,去解千经万典。把“体”看明白,“用”看明白,藏污纳垢看明白,自自然然经典都会融会贯通。

“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如果你从心上观照不明白,却在文义的翻译很厉害。各位,我到处都是这种学生。我办禅学这么久了,一二十年,只要到我这里来的人,都是心理学不知上过多少场,禅学不知道上过多少场,个个都是修行二三十年。《金刚经》信手拈来一句就要问你,《法华经》信手拈来也要问你,《楞严经》信手拈来一句就要问你,文义他有很多解释,都很能贯通。问他心田在哪?不知道。心有位置不知道,心无所不在。你对你的内心毫无感觉,你却成为一个翻译家。到底你在帮人还是在误人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那个都是你自己揣摩出来的,就像朱熹一样。各位,朱熹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到最后,他也发现,他对心体以前的翻译通通是错的,只是没办法,因为他以前的著述已经遍天下了。还好,他跟学生之间有很多书信往来,后来都被比较在意的学生把它给收集起来,因为师傅最后晚年的话,大家都很珍惜。王阳明刚好得到这一份,那么在《朱熹晚年定论》的时候说得明白,所以心上要贯通,对自己成圣成贤才有帮助。这个事情,只在于心上明不明白,不在于你的名气有多大,不在于你学问文凭有多高,不在于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跟这些都无关。只在于你对于你的心体,到底有没有在自身上好好观照明白。

我们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心投资

    压抑亦是助长,肯定不行,转移虽可以平复但是工夫不会进步。心乱时正是用工时,功夫只有在事上磨炼才能不断精进,才能动、静亦定。如果但求无事、就是纵溺,遇事则乱。

  • 慎独存诚

    良知渐明,仁义礼智信本自具足之德便自然显现,书中经典,亦可信手拈来,无所不通。

  • 陈杰C

    修行后出现类事的事的确需要勇气

  • 1340819mqse

    怀着为人好的心就是仁。

  • 冉冉_j6

    智仁勇: 觉知,仁义礼智信,勇于斩断阴私 达道!

  • Ai爱华

    缠-丢-斩,拿出勇气,才能一步步扫除心上的私欲。静坐不是只身体静下来,关键是心。心的静是指它符合自然规律,必有事焉时,松弛任运,勿助勿忘。练习题生活中练起来

  • 福心耕

    坚持听(体用),虽慢亦达!

    水心投资 回复 @福心耕: 用工久、自有勇。功夫越练越高,浩然之气越来越足,自会越来越勇,越来越游刃有余。

  • 冉冉_j6

    解惑,自己很多这个问题,圣贤高徒也如此呢,原来“良知”这么厉害!转移,压抑,平抚都没有用!

  • panchaoyi_jm

    真心谢谢讲师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