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继续回答九川的问题,讲《中庸》里说圣人生而知之,众人学而知之,分等次,其实圣人也有学而知之的时候,众人也有生而知之的时候,只因良知本是天生,人人具有,众人只是私欲障蔽多了些,需要多些学习,王阳明这样说是为了要鼓励后学,特意把它倒过来说。接着黄直又请教王阳明,认为“致知”的知是一节之知,而非全体之知,又如何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呢?王阳明回答:“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其意如何?请听张讲师为我们精彩道来!
1 人人有大智慧,我们要如何恢复?
2 圣人的真乐究竟是怎样的?
《传习录卷下》
(二一)
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问曰:“何如?”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wei)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二二)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眧眧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二三)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二四)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
❤圣人有君子之乐,以一贯之,至诚无息。我们学习学的目的是摒弃障蔽,找到心中志向。
感恩!20210320
一悟成圣
彩!
感恩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