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中国乡村的百年史诗

纪实|中国乡村的百年史诗

00:00
17:11

中国乡村的百年史诗——读《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强薇 朗读/姚美霞 


       一座有着5000年历史的江南村庄,因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书而蜚声海内外。这里是观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农村经济发展的绝佳窗口。


       著名作家章剑华继“故宫三部曲”“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后,聚焦大变局中的江苏吴县开弦弓村(即《江村经济》中的江村),深入刻画几代江村人为实现小康理想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顽强拼搏,推出最新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该书已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本三部曲。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由“汔可小康”“上下求索”“百年梦圆”三部分组成,以费达生、费孝通姐弟在开弦弓村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小康实践、社会观察为主线,以开弦弓村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为切口,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小康之路上的百年探索。该书视角宏大又不乏细微的描摹,通过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人物群像,折射了中国近现代以来乡村工业萌芽、土地改革、乡村振兴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历史。


       开弦弓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吴越春秋时期,这里是吴越交界交战之地,称“吴头越尾”“吴越战村”,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东南岸,作为自然村落,傍依一条东西向、弯弓形的小清河,如从高空俯瞰,南村像一面张开的弓,北村像搭在小清河上的一支箭,故因此得名开弦弓村。


       历史上的开弦弓村“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是远近闻名的桑蚕之村、鱼米之乡。20世纪20年代,受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这里生产的蚕丝在市场上销售疲软、价格下跌,村民经济收入减少,生活陷入困境。开弦弓村小学校长陈杏荪为村民寻求摆脱贫困之策,力邀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青年教师费达生等到开弦弓村推广蚕桑新枝术和新品种。在费达生等教师、学生的帮助和参与下,该村使用了省女子蚕校培育的新蚕种——“铁种一号”,并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村办缫丝厂开弦弓村生丝产销合作社,村民收入增加,开始走上富裕之路。


       1936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费达生的弟弟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休养,并做社会调查。三个月后,他带着调查材料赴英国留学,撰写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其导师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亲自将这篇论文推荐给伦敦书局出版,并建议将这本专著的英文名改为《中国农民的生活》。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写道:“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本书成为了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和我国社会学、人类学科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国内外众多高校社会学、人类学必读书目。这部经典著作使得靠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它也把费孝通的命运和这座普通的江南村庄,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中,开弦弓村与周边广大地区沦陷,村办缫丝厂被毁,蚕丝业遭遇毁灭性打击,直至解放后才逐渐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开弦弓村进行土地改革。广大村民第一次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发了巨大的劳动热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1956年,悉尼大学人类学教授W.R.葛迪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访问开弦弓村,拍摄了众多珍贵历史照片,并写下8万字的著作《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对开弦弓村的再调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开弦弓村成为海内外学者观察中国乡村的重要窗口。


       三年困难时期,村民生活十分困难。1957年,费孝通再次访问开弦弓村,并根据其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重访江村》为题撰写了系列文章。他以一个社会学者的敏锐,察觉到农业增产的同时副业生产停顿甚至出现下降的问题,并提出在农村发展轻工业的主张。可惜的是,在当年发起的整风运动中,费孝通被划为右派,这次重访江村的社会调查活动也成为其在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罪证”之一。


       费孝通的姐姐和姐夫费达生和郑辟疆夫妇在“文革”期间也受到了冲击,但他们克服困难,利用有利时机帮助开弦弓村重建缫丝厂,还通过江苏省丝绸公司将开弦弓村生产的蚕丝出口到了海外。虽然后来丝厂收归公社所有,村级经济发展受挫,但也为“文革”结束后恢复生产打下了基础。


       197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费孝通、费达生等一大批知识分子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开弦弓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开弦弓村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同时办起了村级丝织厂,村级经济不断壮大,乡镇企业开始崛起。1981年,费孝通在英国伦敦接受国际人类学最高学术荣誉——赫胥黎纪念奖章时,发表了题为《三访江村》的讲演,向世界介绍了一个崭新的江村。这次讲演中所重点提到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几年后被费孝通总结为“苏南模式”,并在全国得到推广,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模式之一。


        开弦弓村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在小康之路上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也经受着困难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弦弓村办企业因体制与市场问题出现衰退,一度陷入困境。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弦弓村办企业实行转企改制,全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小康之路上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弦弓村的小康之路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开弦弓村实行全面振兴计划,着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全村流转土地几百亩,开办百亩养殖场、百亩蔬菜基地,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学研基地,提高村民收入,整顿村容村貌。现在的开弦弓村,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小车,已是名符其实的高水平小康村。


       读完《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全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开弦弓村的故事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的故事,这座费孝通先后访问二十六次的村庄早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样本。


        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再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再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古老的村庄穿过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沧桑,展示了中国农民的韧性,中国乡村的活力。可以说,百年江村是江南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或者说中国社会的一块生理切片。我们从《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中看到的不仅是开弦弓村的百年,也是中国普通乡村的百年。


       贯穿了该书上中下三部、全书六十个章节的,还有一条中国小康思想的发展脉络,即古代劳动人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理想,费孝通先生“吃饱穿暖,还有钱花”的东方小康思想,邓小平在苏州印证的“人均三百美元”小康社会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新蓝图。通过这条暗含的思想脉络,通过开弦弓村所走过的百年历程,《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农村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