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少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00:00
21:36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张海丽  朗读/陈尚云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2018年,在贵州支教的梁俊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天籁之音动情演绎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一首孤独了300多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打动了亿万中国人。


       汶川地震后,大学生杨娟前往贵州乌蒙山支教数年。乌蒙山那染红了半边天的杜鹃花、光滑如玉的石阶、冬天里头上都沾满冰花的上学的苗家孩子,还有那些默默奉献自己年轻岁月的支教老师们,无不在杨娟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十多年过去,经历了各种探索,各种教育实验,接受了生活的洗礼后,杨娟毅然拿起笔,演绎出一段与梁俊和她本人同样身份的支教老师、如苔花般默默无闻的山里孩子的故事,这就是长篇小说《青春恰自来》。这部小说获得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20年6月出版,上榜今年8月的“中国好书”。


       杨娟笔名语然,是全课程研究院核心专家,《当代教育家》特写人物,现为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文主班老师。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把教育当成一生的梦想,也热爱儿童文学,热爱写作,希望能把美好的故事、经典的儿童文学“编织”进孩子的生命。


       《青春恰自来》是一部现实题材少年成长小说,讲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乌蒙山石门坎苗族孩子寻找梦想、追求人生价值的故事。


       韩青苔是苗家一个不起眼的孩子,她默默无闻,命运凄苦:出生不久右眼便坏了,随即遭到遗弃。幸而一位独居的老人捡到她,带她回家,成为她的“外婆”,两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人从此相依为命十多年。无父无母,而且还不是一个“完人”的青苔性子却非常阳光,她风风火火,敢说敢做,浑身上下透着不服输的精神气和对自然万物灵敏的感知力,对“美”和“音乐”格外敏感。和青苔从小玩到大的韩普则性格内向,做事犹豫,对人对事常怀悲观的看法。


       这样两个性格迥异但同样都不被命运厚待的孩子,在13岁小升初的节点上,遇到了各自的人生困惑和考验:


       因为外婆生病,青苔面临失学的压力。这时,普军叔叔家的哥哥普凡想和青苔订婚,并承诺供养她的外婆,还可以让青苔继续上学。一方面是外婆日渐衰弱的身体让贫困的家庭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小小的青苔并不想早早就考虑到婚姻的事情,不想利用他人解决自己家中的问题,她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但毕竟她能做的事情有限,外婆的病时好时坏,青苔自己,青苔自己也时时担心要休学。


       普军的爸爸在普军四岁时因为酗酒死去,他就寄养在叔叔家。叔叔酗酒无度,常常酒后打他和婶婶。普军对石门坎苗族的早婚和酗酒这两个陋习非常痛恨,却又无计可施。他曾用离家出走来反抗酗酒的叔叔,叔叔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证再也不喝酒,但没过多久就抵不住酒精的诱惑。关于未来,他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可能会重复祖辈酗酒、庸常的人生,他看不到希望。


       小说中,不仅是这两个孩子面临着考验,整个贵州乌蒙山一带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需要寻找水源,渡过难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孩子因为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贵州第二高峰——乌蒙山薄刀岭上的水源,于是,苗家人在学校的领导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引水工程。同时,两人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一本秘密日记,渐渐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日记本的主人也是石门坎人,他成长于民生凋敝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13岁才开始读一年级,并由全村人和校长资助着读完小学。他学习成绩优秀,足球也踢得好,后来更是被选拔进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足球代表队。


       这部小说情节设置方面的高妙之处在于,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青苔普军两个孩子艰难支撑着各自的生活,寻找不同于祖辈们的出路;暗线正是神秘日记本中的故事。青苔和普军被这个故事激励,他们明白了,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渴望更多的东西,其实,真正的活水的源泉就在我们心里,爱和希望是一直存在的。两个孩子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做出了各自的人生选择,让生命焕发出新光彩——毕业旅行时,青苔在上海唱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让千千万万网友看到了偏远石门坎一个贫苦女孩的音乐天赋,被云南一所音乐学校的教师夫妻俩资助,得以继续读书;而普军,在学校的足球场建成之后,发掘出自己踢足球的潜能,成为学校足球队的队长。他把脚下的足球踢出了大山,踢到了上海,他立志以日记主人公为榜样,把“他”的梦想继续下去,将中国足球发扬光大。石门坎人也在学校的带领下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引水工程,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对新农村建设的憧憬中拥抱新生活。小说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既展示大山深处苗族人家的日常生活状态,提出对现实困境和惯性的反思,又启发人如何从历史中获取力量,在新的机遇下追求人格独立和人生梦想,闪烁着不屈的进取精神和热烈的理想主义之光。


       小说中的干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主题,它意味着缺乏,意味着不满足。故事中的乌蒙山石门坎属于贵州威宁县,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本是边远洪荒之地。历史上,威宁曾分属过四川、云南、贵州。现在的威宁大半被云南包围,是贵州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石门坎距威宁县城140公里,是古时被称作乌撒蛮的乌蒙山区腹地,现在是贵州乃至整个中国极为贫穷的地方。这里沟壑纵深,稼穑艰辛,自古以来便瘴疠横行,人们不仅困于生计,而且难于交通。乌蒙山的干旱不仅表现为具体的气候,也暗指这里较为贫穷的民生状况、较为落后的风俗习惯和较为固化的思想观念。其实,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感到饥渴,寻觅水源是寻觅历史,从历史中获得力量;是挣脱施加在每个人身上、延续多年的陈规束缚,大胆追寻心中的梦想;也是告诉人们,有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生活更值得我们去过。封闭大山阻挡不住少年对充实人生和人格独立的渴望,一如干旱时节人们对水源的求索。青苔和普军从出生起就背负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他们的觉醒与反思,进取与抗争,何尝不意味着新一代贫穷落后的山民正努力寻找新生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代表了中国西部地区的进步与希望,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青苔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生长在太阳照不到的阴暗角落,也能自顾自顽强地活着。正如“中国好书”的推荐理由所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即便阳光还未照到,蓬勃的青春依然心如花木,向阳而生。作品挖掘现实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描摹当代少年的真实模样,呈现出他们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既关照了现实,又饱含浓厚的理想色彩。是的,即便是一颗小小的青苔,只要自强不息,也可以像美丽的牡丹那样浓烈地绽放,叫人感动。”故事中的人们,无论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青苔、孤儿普军、高中辍学后又凭着自己的努力读大学夜校的张红、步行着从云南昭通前往石门坎外婆家上学的张学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还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石门坎支教的江校长小美老师夫妇、从大上海为封闭大山带来清新的诗歌气息和新式教学理念的彭老师和他的新媳妇甘甜老师、一心想要提高孩子们体育素质的刘老师,乃至独自一人将青苔扶养长大的外婆、苗寨无数勤俭持家的家庭妇女,都如大山里默默无言的一株株小草、幽暗角落里寂静生长的青苔,虽然不受关注,但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生命的芳华,既渺小又伟大。最让人感动的正是他们每个人都在变化着,没有人甘心接受现实。他们也曾徘徊过,但当有了希望,一切就开始变好了:房子,水,学校……然后是人心。这才是希望的样子,它为每个人提供一颗梦的种子。种子经历了沉睡、萌动和渴望,一点点生根发芽,梦想便开花结果——每个人走着走着,越过荆棘,就看到了回报。这些变化之所以蕴含着动人的力量,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摸索着成长,不轻言放弃。正如压伤的芦苇,它折不断;受伤的白鸽,还会再次起飞。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故事中多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苗家孩子,乃至奉献给乌蒙山的支教老师们,他们都或多或少带着作者杨娟在石门坎新中小学支教时结识的老师的影子。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像江校长、小美老师、彭老师、甘甜老师、刘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老师们来到这片山区,薄刀岭的风霜阻挡不住他们,他们一直默默地付出、耕耘。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有如故事中江校长和彭老师他们关于教学方法那样真实的矛盾,也依然为“青苔”和“普军”们,延续着梦想。他们既教给孩子们知识,更教会他们做人,他们引导孩子们和落后环境作抗争,勉励孩子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书读下去;他们把音乐、诗歌、体育、美善、进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他们像乌蒙山一样滋养着纯白干净的孩子们。作者杨娟把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性的期许和对未来的期许,都悄无声息而又饱含深情地投射在这群可爱又可敬的支教老师们身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为青苔、普军、张红、小美老师、彭老师他们带来了勇气和信念,也是长篇小说《青春恰自来》的立意和价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