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小北 朗读/石建国
今天我们跟你分享的这本书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
熟悉近现代世界史的朋友肯定知道,近代以来的大国崛起史,就是一部工业革命的引领史。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计算机、互联网,每一轮产业革命都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智能互联,这些火热的概念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上,一场竞争激烈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似乎正呼啸而来,放眼全球,谁又将是这一轮新工业革命的深度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呢?《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这本书试图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
本书编写阵容强大,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赵昌文和许召元领衔编写,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参编。赵昌文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兼任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同时,他还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可以说是政界和学界的双料专家。许召元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和经济增长,是本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智囊团:由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等多名专家担任编写顾问。林毅夫教授最近也对本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中国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和引领新工业革命”。相信不管是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还是对产业经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中国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图景。
接下来我就来跟你分享这本书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为什么这次新工业革命对中国那么重要?
第二个内容,新工业革命为中国带来的机遇。
第三个内容,中国产业升级必须克服的挑战。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为什么这次新工业革命对中国那么重要?
一般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18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主要特征是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化。如今21世纪,许多学者认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酝酿。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的概念不同,比如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美国说是工业互联网,等等,但其实都指向一个意思,就是新工业革命。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新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泛指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推动下即将迎来的产业升级和革命。但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关注这一次新工业革命,或者说,为什么这次新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那么重要。根据书中内容,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深远的影响,这包括从生产生活方式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就等于抓住了国际经济政治未来发展的先机,而如果错失了这一机遇,便等于落后于人,处处陷入被动。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经济总量落后于法国,1700年,英国经济总量只有法国的一半多,但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英国,推动了英国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过渡,催生了纺织、冶金、铁路等新兴行业,于是到1820年,英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法国,并且人均GDP是法国的1.5倍。此后,英法之间的差距就开始不断拉大,且持续了150多年。再比如1908年,德国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那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地就在德国和美国。而到了最近一百年,信息技术在美国狂飙突进。美国充分挖掘、发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发展至今,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看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原本相对落后的国家赶超最先进的国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其次,中国因为历史原因,没赶上前几轮工业革命。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想要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深度参与甚至引领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而历史的年轮发展到如今,这一次新工业革命将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好的机会。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购买力还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渐渐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大国之间摩擦变多,各种问题也限制了中国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局势下,如果想要持续推动发展,中国就需要借助新工业革命的力量。
第三点,中国之所以那么看重这一次机遇,关键还是在于从各个层面上都表明,中国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具备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每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之一就是需要这个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描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需求刺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而新技术的扩散和新产业的发展又引来更多的需求。两者彼此促进,互相激发。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巨大的国内需求。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对中国至关重要。
新工业革命究竟会给中国的未来带来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新工业革命将为中国带来的机遇。
从全球范围看,新工业革命正在各国之间蓬勃发展,许多已经初见成果。一些科技领域重要的群体性和系统性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这给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次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和走向,提供了参考。根据书中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
首先,新工业革命将推动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加速转型升级,这将引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书中认为,和前几次产业革命不同,这一次产业革命的变革速度将更加迅猛,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重点领域。部分影响巨大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加速发展,会颠覆原有的一些产业和业态。其实,像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等,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颠覆原有的产业形态。
就说互联网+,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不断深化,各种新业态和模式不断出现。传统产业被迫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谁要是不快点儿把自己打造成数字驱动型经济,谁就跟不上产业升级的速度,就可能在未来被丢下下一班高速发展的列车,成为时代的“弃子”。比如电子商务,其实现在还用电子商务形容淘宝、京东,已经不太合适了。京东和淘宝都同时兼备了移动化、平台化、虚拟化和社交化等特征。你分不清这些企业是属于商贸企业、互联网公司还是金融企业。它们身上有着很重的跨界特征。
其次,新的产业革命仍会和前面几轮工业革命一样,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作者认为这一轮的新工业革命,会让未来人们的产生和生活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
比如生产过程智能化是一个重要且必然的趋势。原来的制造业借助于自动化制造系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而在未来,智能制造系统会更进一步超越原有的系统。它可以自主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协调等,而不再是简单的执行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像是原料供应、配送管理、机器运作、市场需求感知等等,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通过密集的信息交互,实现精准的协调和对接。作者认为,在未来,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实现真正的优质高效、低能耗、个性化生产,将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第三点,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本就日趋多样化、定制化,企业越来越迫切地研发和应用智能制造系统,作为自身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未来,国内的消费升级既是新工业革命的动力,同时也是成果。随着新工业革命带来对人们生活和产生方式的巨大变革,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国内消费升级也呼之欲出。
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作者提到,中国消费者对衣食住行等传统行业的高端消费的需求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不但在国内市场买买买,而且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范围内买买买,代购行业异军突起,十分火爆。但你仔细想想,这个现象当中有些点很奇怪。从国外代购的哪一件产品,是国内企业制造不出来的,为什么大家要去国外买?所以,其实这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疯狂的爆买行为,背后透露出的讯息,是中国制造业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一方面,消费升级带来需求爆发,另一方面,制造业必须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制造水平,去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这是消费升级正在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拉动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二部分,新工业革命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有机遇就有挑战,两者往往并存。下面第三部分就说说,中国产业升级必须面对的挑战。
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各发达国家都大力推进制造业,这导致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出现重大调整,这是一个大背景。对中国而言,要抓住机遇,有三个必须克服的重大难题,每一个都很重要。
首先,顺着上面消费升级的思路,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消费者对国货信心不足的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消费需求的升级,但如果国民这部分需求不消费在国内市场,转而购买国外产品,那需求爆发对产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就没有了。产业升级必然受阻。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市场信心不足,消费者还可能陷入一种“囚徒困境”。本来因为产品不好所以不买,但因为市场信心不足,后来产品好了也一样不买。
就说之前一度让国人震惊的奶粉业“三聚氰胺事件”。经过这一事件后,中国相关部门其实对各种婴幼儿奶粉采取了最严格的标准,但已经被重挫的市场信心还是没能得到很好的修复。大量的家长还是宁可想尽办法去国外购买奶粉,甚至重金托出国的朋友代购,也不放心购买国内企业生产的奶粉。购买量之大,甚至导致了许多国家对中国游客进行了奶粉限购。
当然有人说,中国的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弱,但另一些产品,到了国际市场倒还挺吃香的,不是一直有“中国制造”一说么。这就是第二个难题和挑战,中国制造也开始不吃香了,必须转型升级,走上创新发展的高端制造路线。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的递减、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快速攀升,由此导致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迁往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解决的办法就是搞高端的,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高端产业。这需要国家及时建立有效的前沿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只不过这条路目前看来还困难重重。
书中分析道,中国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其实对前沿创新的支持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面很广。举几个例子,比如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去搞研发,但科技成果主要是以学术论文或者试制样品参与评价的。这就导致是专家评审在鉴定科技成果,而不是市场。所以产生的成果很多不具备市场的适应性。还有,如今中国的科研经费里,各种课题项目占了70%,不少科研人员单纯为了拿项目,也不是按照自己兴趣做的,这种动机下展开的研究,很难有多好的创新。再加上机构对研发人员劳务报酬支出有着过于繁琐和严格的限制,也会打击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过去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足,也让很多企业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自己付出了巨大的研发代价,却可能被无良企业毫无代价的抄袭、山寨,这类现象极大地挫伤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和相关制度去修正。
其实,深挖下去,以上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后一个难题和挑战。在中国国内,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有着许多障碍,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并没有形成最佳的优胜劣汰机制。像是部分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够,部分行业垄断程度太高, 大量僵尸企业依靠银行和政府补贴活着的,占用资源、扰乱市场秩序。这些都是表现出来的症状,而病根在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这是第三个挑战,在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
就说僵尸企业吧,简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大毒瘤。所谓僵尸企业,就是持续亏损三年以上却没有退出市场的企业。这些企业依靠每年的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的收入,在账面上维持着盈利的状态,但实际上,扣除这部分,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50%,实际利润为负数,且每年的负债都在增长。据作者在书中统计,重工业和化工行业是出现僵尸企业概率最高的行业。而这些企业为啥会持续获得补助和贷款呢。因为重工业和化工企业往往是各级政府着力扶持的行业,同时规模庞大,又是各种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这就让不管是政府还是银行,都不愿意承担这些企业倒闭的后果。就这样既不倒闭,也不盈利,一直耗着。结果就是占用了大量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
当然,僵尸企业产生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中国市场化发展遇到的难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但如果中国想要在这一次新工业革命中追求深度参与甚至引领全局的地位,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就会是重中之重。这本书中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面对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重大影响,中国该如何把握时机,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主动出击,占得先机。《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一书认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目前已经具备了向中高端产业升级的能力。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只有更加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工业革命,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刺激企业创新能力等手段,更好地释放生产力,才能抓住这次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