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疫苗——人类对付病毒恶魔的坚固盾牌

生命|疫苗——人类对付病毒恶魔的坚固盾牌

00:00
20:00

《疫苗竞赛》好书解读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文/许昆 朗读/李维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本非常适合当下的图书,一本疫苗历史、疫苗科普书《疫苗竞赛》。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国内的疫情控制住了,主要靠的是严格的防控措施,但稍有松懈,疫情就可能反弹。达摩克里斯之剑从未离开头顶。世界不能长久隔离,要恢复以前的生活生产,要么是新冠病毒自行消亡,要么是人类再也不惧怕它们。前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疫情之初,曾有人认为新冠会像非典一样,流行一段时间后,随着气温升高而销声匿迹。可冬去春来,秋风又起,任气温变化,疫情丝毫没有消停的势头。那么,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类再也不惧怕新冠病毒。疫情初起时,疫苗就被寄予厚望,它为广泛的人群提供预防保护,是我们对付病毒恶魔的坚固盾牌。在许多人有生之年,甚至在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如此共同渴望一种疫苗问世。


       8月22日,普京宣布,俄罗斯在全世界率先注册批准新冠疫苗,他的一个女儿还接种了这种“卫星-V”疫苗。而早在7月份,我国就已经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为医务人员等特殊人群建立起免疫保障。据统计,全球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多达160余种,一场疫苗竞赛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这不仅是一场人类与病毒争夺生命的竞赛,也是一场各国科技、医疗水平的竞赛。


       新冠疫情和新冠疫苗竞赛,让人们再一次关注起疫苗。疫苗是怎么研发出来的?又怎么保护我们?为什么千呼万唤,这么难问世呢?接种了疫苗,就会成为金刚不坏之身,终身100%安全,再也不会得这种病吗?有没有一本书,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困惑,既知识权威,又生动通俗呢?


       我推荐你来读一读《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它的作者梅雷迪丝·瓦德曼,是美国知名的科学报道记者。瓦德曼女士是生物医学和新闻学双料科班出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获得过牛津大学国王学院的医学学位,后来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新闻学硕士。毕业后,她在《自然》《科学》两份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还有美国科学促进会这家世界最大的非营利科学组织做记者。看看这份闪亮的履历,你就能知道瓦德曼来写医学科普是多么有说服力了。



       瓦德曼与《疫苗竞赛》的因缘始于2012年。


       当时她是《自然》期刊的记者,读到了《科学》杂志上的一封来信。写信的人是生物学家海弗利克。这位海弗利克可是非常了不起。他是大名鼎鼎的海弗利克极限的发现者。在他之前,科学家们一直以为细胞可以在体外无限地增殖,就连诺贝尔奖得主卡雷尔都是这么认为的。要是沿着这条“长生不老”的路走下去,现代细胞培养就无从谈起。幸好海弗利克打破了神话,发现了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极限,才使许多领域,比如细胞培养、老化研究、生物制药成为可能。海弗利克在信里说,1962年流产的一个胎儿,被制备成了一个细胞系,人们至今还在用这个细胞系生产疫苗,这些疫苗拯救了好几亿人的生命。不仅如此,海弗利克和美国政府都觉得自己才是这个细胞系的所有者,他们还打起了官司。这真是太有意思了。疫苗、生产疫苗的胎儿细胞,还有和美国政府的知识产权官司!瓦德曼被吸引住了,立即赶到加利福尼亚去采访海弗利克。在随后九个月的时间里,瓦德曼女士采访了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等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实地访问、搜集了许多一手资料,开始了《疫苗竞赛》的写作。


       凭借着一流的医学知识和写作能力,瓦德曼写出的这本《疫苗竞赛》不仅适合对疫苗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非常适合没有疫苗背景知识的普通大众。这是一本人人读得懂,也会读得有趣的科普书。


       作者体贴又耐心地从微生物的发现讲起,讲了病毒的发现、提取、体外培养,介绍了它的结构、致病原理。病毒很聪明,它知道怎么适应你的体内环境,甚至会干扰整个代谢,使得你失去防御。不过,人类比病毒更聪明。早在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就找到了预防天花的办法。当时天花肆虐欧洲,6000万人因此丧命。奶牛场的人都知道,牛痘跟天花症状相似,但程度轻得多,得了牛痘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这给了詹纳启发。他从一个正在出牛痘的挤奶女工手上的脓疱中提取液体,接种给一个八岁的健康男孩。不出所料,男孩也患上了牛痘,并且再种天花痘的时候,真的没有得天花。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由此诞生了。


       在《疫苗竞赛》里,疫苗研发不再这么原始,仅仅凭借经验和观察了。1950年代,科学家对病毒的研究日趋成熟,能在实验室中分离出病毒,并且清楚了疫苗接种的原理,这使得研制疫苗走上了一条正式的快车道。疫苗接种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在注射或者吞服特别少量的某种病毒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病毒可以是灭活的,就是杀死之后的,也可以是减毒的,就是毒性经过一代代变异而减弱了的。这个人以后再接触到野生的、具有致病性的这种病毒,体内的抗体就像卫兵一样,会出来攻击入侵细胞的病毒,阻止它们致病。

不过说起来简单,研制有效的疫苗做起来绝不简单。难度的核心在于兼顾有效性与安全性。2017年曾经发生过一件惨事。西安的龙女士被狗咬伤后,虽然足量注射了四针狂犬病疫苗,依然狂犬病发死亡。其中的一个可能原因就是龙女士注射的疫苗失效了。疫苗有效性不足,便不能给生命健康提供保障。那么是不是有了好的疫苗,就可以简单地拿来使用呢?当然也不行。道理很简单,治病的药是用在病人身上,但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所以要优先保证疫苗一定要安全,不能出乱子,接种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副作用和反应。因此疫苗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安全性评估。一般来说,疫苗试验有三个不同的时期。经过了细胞试验、动物试验,还要经过人体临床试验。


       细胞试验、动物试验都好办,人体试验可是要用健康的人来做。到哪里去找冒着生命风险接种这些半成品疫苗的人呢?这是《疫苗竞赛》除去科普疫苗知识的又一大看点,就是医学伦理。这本书里充满了今天会为我们憎恶的医学实验。科学家给年轻、健康的囚犯注射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清,拿黑人早产儿试验脊髓灰质炎疫苗,用福利院里的智障孩子试验副作用很大的风疹疫苗。这些实验对象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渠道发出反抗的声音,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成了小白鼠。要不假思索地谴责他们很容易,但唯有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理解时代背景,才能防止未来发生类似的悲剧。


       这些的不道德的人体试验始于二战。当时美国的医学界为了保障前线战士的健康,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弱势群体也应该为反法西斯贡献力量。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只能献出身体供科学家来做试验。二战结束了,可是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并没有结束。一直到1960年代后期,医学界才重视起这种现象,政府才开始出台法律禁止。


       如果你以为科学家们只是对弱势群体这么狠,用他们来做人体试验,就错了。科学家对自己也很“凶残”。医学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有赖顶尖医学研究人员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我们都知道“糖丸爷爷”顾方舟,他为了研发预防脊灰的糖丸,不仅亲身试药,还含泪给自己年仅一岁的儿子喂服。在这次疫情中,陈薇院士身先士卒,接种了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没有国界。《疫苗竞赛》中的三位主角,医学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都曾作出惊人的奉献。比如科普罗夫斯基。1948年冬天,他吞下脊髓灰质炎疫苗,成为他自己研制的疫苗的首位人体试验对象。这种由棉鼠的脑和脊髓组织做成的糊糊,要是里面含有活体病毒,很可能让人瘫痪。1971年,他又第一个接种了自己制备的狂犬病疫苗。要是疫苗出了问题,科普罗夫斯基就会染上狂犬病,会丧命的。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新消息,今年疫情期间,已经八十七岁的“疫苗教父”普洛特金,再披战袍,走上了新冠疫苗研发的第一线。


       科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与枯燥的实验,它交织着伦理的争议与坚守献身,还有资本的角力与官僚的渎职。《疫苗竞赛》以丰富的案例,展现了疫苗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多起悲剧。比如,1942年,5万名美国军人因注射遭到乙肝病毒污染的黄热病疫苗,而染上了乙肝。1955年,卡特公司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中含有活体病毒,导致192人瘫痪,10人死亡。卡特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以及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免职。1960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生物制品标准部的一位质检人员发现,制备索尔克脊灰疫苗所用的猴肾细胞中潜藏着猿猴病毒,但是她的上级罗德里克·默里却害怕曝光污染而给医药巨头造成经济损失,压下了这份报告,捂住了这个消息。直到十年后,默里才因渎职离开了生物制品标准部。但是损失已经无法挽回,数千万美国儿童注射了受到污染的疫苗。


       时光无法倒流。《疫苗竞赛》这本书最打动人的还是作者客观但是又不失真诚的态度。对书中各个充满争议性的问题和事件,作者绝不会站在今天的道德高地,去谴责当年的人员,抨击当年的机构,而是用冷静的笔触反复提醒读者,要把眼光放在当时的情况下,要理解事物的复杂,更要理解人性的复杂。她更在意不断地探寻:我们今天所做的、所接受的、所避而不谈的事情,有没有哪些会让我们的子孙在将来质疑我们?


       内容丰富生动的科普读物并不少见,然而《疫苗竞赛》绝对可以称得上当中的佼佼者。它不仅以通俗、生动和科普的语言讲述了疫苗、病毒、细胞等生物学知识,作者还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整本书把三位科医学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塑造得栩栩如生,对他们个性、生活的细节描写非常丰富,那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实验技术的细节都充满了情感和生命。《疫苗竞赛》是一部科普作品,但全书浸润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如今,人类又突然陷入一场始料未及的大瘟疫,我们阅读这本《疫苗竞赛》时,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感同身受。面对流行病,公众的恐慌、科学家的迫切,今天与五十多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同样惨重。甚至尽管科学进步了,研发一种新的疫苗,依旧要克服无数的艰难困阻,正如书中科学家所说的,“疫苗学比火箭科学难得多”。好在不同的是,医学伦理变得更加完善了,那些荒蛮的岁月已经尘封,成为书中那些遥远但依然鲜活的记录。不同的是,我们的政府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某小成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