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5|“为学”和“修身”有什么关系?|王云翔

《论语》5|“为学”和“修身”有什么关系?|王云翔

00:00
15: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王云翔。今天,我继续带你来读部编版教材必读书目《论语》。

前面几讲,我们讲了孔子思想中“好学”的重要性、为学的方法等思想。那么孔子的弟子每天耳濡目染,他们是怎么实践孔子教诲的呢?今天,我们来走近孔子的一位弟子,他叫曾参。

曾就是曾经的曾,用作姓氏的时候读曾[zēng],参[shēn]是人参,就是中药里面那个野山人参的参。在《论语》中,曾参被称作“曾子”,这就是我们之前说过,推断《论语》由曾参的门人弟子编写的一个证据。

说起孔子的弟子,我们最熟悉的一般来说是三个人:颜回、子贡、子路。而我们为什么单单要讲曾参呢?曾子在百姓中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他对于传承孔门道统的贡献却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去世的时候,把自己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托付给了曾子,所以子思是曾子的弟子。后来,子思写了四书当中的《中庸》,子思的弟子又收弟子,就传到了著名的“亚圣”孟子,这个学派就是“思孟学派”。在儒家的各个流派中,思孟学派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后来的宋明理学,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是以思孟学派作为自己学说的思想基础和学问根源的。

那么曾子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呢?在《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评价,叫做“参也鲁”,“参”就是曾参,曾子;“鲁”就是鲁智深的鲁,有个词叫愚鲁、鲁钝,所以“鲁”就是迟钝的意思。这是孔子评价曾子,说他比较迟钝。

我觉得,这里并不是孔子对曾参的讽刺,而是说曾子性格很笃实,他拿不准的话不轻易说出口,所以给人一种反应迟钝的印象,但是他的学问很踏实。我们看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人不管懂不懂、有没有把握,什么话都敢张嘴就来,这种行为容易给人一种轻浮、夸大、不够踏实的印象。金庸小说里,也有一个男主角叫郭靖,他的特点也是“鲁”,也是很迟钝的性格,但是呢,他可是金庸小说里,成就最高的那个人。聪明人可能走得快,而踏实的人虽然走得慢一些,但是往往走得更远,最后能达到光凭聪明达不到的层次。

比如,孔子有一天问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意思就是,孔子问子贡说,端木赐啊,你是不是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而且一一记在心里的呢?注意,之前讲过,在古代,老师称呼学生、长辈称呼晚辈、地位高的人称呼地位低的人,是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平辈之间要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重。所以这里孔子作为老师称呼弟子子贡,就可以直呼其名“端木赐”。

那子贡怎么回答的呢?子贡说:是呀,难道不是吗?孔子接着就说了:“非也,予一以贯之。”当然不是啊!我的学问,是“一以贯之”的。然后,子贡就没说话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子贡完全没听懂。子贡是非常善于提问和善于言语的,按照他平时的表现,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都会问,这次一句话没说,说明子贡是完全没有懂,连问题都提不出来。

孔子也问了曾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曾参只回答了一个:“是的。”孔子没说话就出去了。其他学生马上围过来问曾子:老师刚才是什么意思啊?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就是说曾子认为:老师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你看,这里提到了一个词“一以贯之”。但是聪明的子贡没听懂,迟钝的曾子却听懂了。所以,我们也不用去羡慕别人聪明,而应该去学习别人的踏实,迟钝一点没关系,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就行了。这种踏实的态度,就是“为己之学”应有的态度,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就可以更加踏实。

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这两个小故事,你就会发现《论语》用精简的文字,表达出的内涵却是丰富的。

一开始,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孔子专门点出曾子的名字,说明当时在场的不只有曾子,还有其他弟子。而且,孔子认为这个问题只有曾子可能懂,所以他只问曾子。事实证明,孔子的判断是对的,曾子确实懂。孔子在场的时候,其他人不敢插嘴,要等到孔子走出去后才去问,这也是古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课堂上,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说话,水平不够的学生只听不说,这叫做“幼者听而弗问”,因为他问也问不到点上,就不要插嘴,虚心听讲就好。

孔子问完,曾子马上回答一句:“唯。”“唯”就是“是的。”“唯”和“诺”都是回答长辈时说的话,所以现在有个词叫“唯唯诺诺”,但是“唯”比“诺”要更加恭敬。

曾子说“是”,孔子是什么反应呢?孔子就没再多问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很信任曾子,孔子认为曾子说“懂了”,那就是真的懂了。如果换作一个平时喜欢说大话的人,孔子压根就不会问他这种重要的问题。

刚才说到了“忠恕之道”,这里我特别讲一下这个词。什么是“忠”?朱熹注解,尽己之谓忠。忠就是内心真诚、专注、有所敬畏的态度。这个“忠”和其他几个字也有内在的联系,第一个是“敬”,内心有所敬畏的时候,心思是会比较专注,不容易飘忽浮躁;第二个是“诚”,而“诚”和“敬”也就同时包含了“实”,真诚实在而不虚伪;第三个是“信”,就是把“忠”的原则用在朋友交往当中,具体的表现就是“信”。

那么,什么是“恕”呢?“恕”这个字,上面是“如”,下面是“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当做自己的心,要推己及人。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希望年龄比我小的人对我要有礼貌,那我就应该尊重比我年长的人;我希望年长的人不要对我倚老卖老,那我也不要在年轻人面前摆架子。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恕”其实就是“忠”这个内在原则,具体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体现。

那么“忠恕”明明是两个字,怎么能说是“一以贯之”呢?我们看,“一”是一个原则,就是核心价值观,而“贯”是动词,把核心价值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所需要的方法论。这么看来,“忠”就是那个“一”,也就是价值观。“恕”就是“贯”,自然就是指方法论了。合在一起,“忠恕”就是“一以贯之”。

我们再来看曾子是怎么践行“忠恕之道”的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看,曾子每天反省自己的,就是有没有做到“忠”,与人交往有没有做到“信”,学问修养有没有做到“习”,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做没做到知行合一?这句话说的就是曾子身体力行,践行“忠恕之道”的具体方法。

曾子说的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就来逐句分析一下。

首先是“吾日三省吾身”,很早以前,就有学者认为,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第二种是“我每天从如下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到底哪个对呢?杨伯峻先生认为,只有可能是第一种解释。为什么呢?如果曾子的意思是“从如下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的话,这句话就不应该这么说了,而应该是“吾日省者三”。有没有证据呢?有。《论语》中,曾子说过“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孔子说过“君子道者三”,这里的“三”都是“如下三个方面”的意思,所以根据当时人的语言习惯,这句话只能有一个翻译,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然后,曾子说“与朋友交”的时候,才要注意有没有做到“信”,而不是不分对象场合地,和所有人都要诚信。比方说,你明知道对方是坏人,你还要和他说实话吗?那肯定不能的。遇到坏人你得想办法和他周旋、脱身。所以,“信”是讲究对象的,也就是曾子说的与朋友交往是可以讲诚信的。

我们再看最后一句,“传不习乎”,这句话其实很重要,记载明代大儒王阳明思想的那本书《传习录》,就是以曾子这句“传不习乎”来取名的。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是谁?是谁传给谁?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师传授给我的,我有没有温习?”然而,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传”的主语是“我”,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传授给弟子的,我自己有没有先做到?”两种解读,哪一种更可能是曾子的原意呢?

其实,关于这句话的翻译,在历史上也一直有争议。比如,钱穆,北宋的程颐、邢昺[bǐng],魏晋时期何晏以及给这本书作注的南梁皇侃,清朝焦循等人认为是“我传授给弟子”的;而南宋朱熹,清朝刘宝楠和杨伯峻等人认为是“老师传授给我”。当然,以《论语译注》为基础的部编版教材采用的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一说法。

我个人倾向于认同“我传授给弟子”的这个解释。我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曾子这段话说了三件事,前两件“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主语只能是“我”,那么这三件事的主语应该保持一致,“传不习乎”的主语也应该是“我”。也就是说,“我传授给弟子的东西,我自己有没有实践”,我们之前讲过,“习”有实践的意思。

其次,这样的翻译更符合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也和前两句话的精神内涵相一致。《大学》里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君子要求别人做到的,应该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去做的,应该自己先杜绝。历史上一直有学者认为,《大学》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曾子和曾子学派的门人弟子,那么曾子说“我传给弟子的,自己要先做到”,也正是《大学》里那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的原版了。

所以,我认为,“传不习乎”的主语是“我”。当然也要说明一下,考试的时候还是要按照教材的解释,翻译成“老师传授给我的,我有没有复习。”

好了,今天我们通过曾子的故事,了解了曾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孔子的“为学”思想对“修身”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希望曾子的修身之道,也可以对我们自己的成长,提供思考和借鉴。孔子思想中,“为学”是起点,但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是“忠恕之道”和“吾日三省吾身”了。但是,这就够了吗?一定是不够的。下一讲,我就为你讲讲,学习反省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讲再见!我是王云翔,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椿归阁

    论语果然是一部经典,感谢老师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 1861237tzvw

    原来如此呀!

  • 丽娜果果

    论语不错 但我更喜欢道德经

  • 1892690zqdu

    👍👍👍👍👍👍

  • 我的蓝天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