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好学”:孔子思想的起点|王云翔

《论语》3|“好学”:孔子思想的起点|王云翔

00:00
11:0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王云翔。今天,我继续带你来读部编版教材必读书目《论语》。

上一讲,我们说到,儒家向来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关于学习,仅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可以了吗?很显然并不是。那么,今天我们就谈谈“好学”这个词。有些人一听到“好学”,就觉得只有不太聪明的孩子才需要刻苦学习。那这个词的内涵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论语》中,孔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ǔ]。”这段话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先说什么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呢?这句话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立志于学习了。

你可能会纳闷,这也太晚了吧,现在十五岁都已经是高一了。但是在古代,八岁换掉乳牙之后入学,开始学习基本的认字、算数以及生活中起码的礼仪规范、洒扫应对等等,这些叫做“小学”;一般在十五岁到二十岁,行成人礼,就算是成年人了,之后开始学习诗书礼乐,叫做“大学”。也就是说,孔子十五岁干的事,已经相当于我们现在18、9岁高中毕业生才干的事了。

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关键在于“志于学”三个字,简单的“学”和“志于学”有个根本的不同,就是你的心思,是否真的放在“学”这件事上?

比如,很多同学去上学,人到了心却没到。课堂上,目光虽然是在看着老师,感觉是在听讲,但是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溜号,这就是没有“志于学”。

孔子所说的“志于学”,和他在其他地方多次提到的“好学”是一个意思。这句“十有五而志于学”是非常关键的,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再来看,“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呢?你一定听过“成家立业”这个词,很多人以为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家庭事业,并不是这样。从《论语》原文来看,“立”这个字有三次直接指向“礼”,所以“而立”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立于礼”。“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通过“礼”来让自己的行为得体,也让深层次价值观得以发挥作用,这就是“立于礼”。关于“礼”的内涵,我以后会专门讲到。

最后,我们来简单说一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过“知[zhì]者不惑”,这里写作“知识”的“知”,其实通“智慧”的“智”,说的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有一定经验之后,可以变得智慧,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知道什么事情要做,也知道什么情况下怎么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不惑”。“知天命”,是在理解人性本质的基础上,坚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耳顺”,听到了一句话,就能明白这句话的信息,进而明白说话的人,也就是“知言”,知道别人的言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的道理,也就是明白“仁”的精神和“礼”的规范。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段话其实说明了孔子每过一段时间都有新的成长,是一个终身成长的人。而孔子终身成长的起点,就在“志于学”,也就是“好学”。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学”这个字在《论语》中的贯穿性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孔子对于“学”的态度。

孔子自己亲口说过,他的成就来自于“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就是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在这么小的地方就有像我孔丘一样具有忠信品质的人,但是他们都不如我孔丘好学。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他和别人的不同,不是他的人品比别人更高尚,更不是家庭条件比别人更优越,或者是他的智商比别人更高。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的思想,理解为让人成为一个具有忠信品质的好人,而且,在孔子心目中,“好学”是比“忠信”更为难得的品质。

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而且这些弟子都是非常杰出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专门给孔子弟子写了一篇列传叫《仲尼弟子列传》。这么多的孔门弟子当中,应该有不少人都是“好学”的典范了吧。但是,孔子认为只有一个人可称得上“好学”。是谁呢?没错,就是颜回。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当中谁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有好学的人了。”

说到这,我们普及一个小知识,你看,这里孔子用了“对曰”而不是曰,这有什么不同吗?其实,这是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才用的表达。鲁哀公是鲁国国君,所以这里用了“孔子对曰”。如果是孔子跟颜回说话呢?那就是“颜渊对曰”。

好,我们接着看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孔子提到了“不迁怒,不贰过”,这是说颜回的人格和修养令孔子满意。“迁怒”就是把脾气发泄给无辜的人,我们要注意,人们从来都不会迁怒于自己惹不起的人。“迁怒”的对象往往是弱者,所以颜回“不迁怒”的背后,隐藏着对弱者的尊重,这就是仁爱的品质。“不贰过”就是从每一次过错当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在不停地成长,这就是智慧的品质。那这与好学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认为,真正的“好学”是以成长为目的、自觉自主地学习,只有好学者才能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品质。

之前讲过,人们常把“好学”这个词当贬义词来用,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好学”,最关注的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自己的成长。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好学”,真的“志于学”。

比如,很多同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考上好中学好大学,或者就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让爸妈满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有的这些情况,目的都不在学习和成长本身,而只是把学习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以才会出现“死读书,读死书”“考完试扭头就忘”等现象。

讲到这,我想到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很显然,这就说明很多人走出学校之后,成长就很缓慢,或者索性停滞了,后面的日子并不是成长,只是不断挥霍之前学到的那点知识,等待衰老而已。

孔子还有一句话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谷”就是做官的俸禄,在这里指代做官。学习三年,仍然不会产生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好学不应该抱有其它目的性,真正专注于“有志于学”。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眼光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终身成长。终身成长者,身体虽然不可避免会衰老,但精神是保持年轻的,他们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你看,孔子就是这样一位终身成长者,所以,无论是他“学”的思想,还是“仁”“智”“勇”的思想,至今都让我们受用。我希望通过这一讲,让更多同学对“学”这个概念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成为一个人生饱满、生命力旺盛的终身成长者。

好了,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孔子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进一步分析了“好学”的重要性,并且初步接触了孔子思想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立于礼”“知者不惑”“知命”等等。但是,光有好学是不够的,所以,下一讲,我就带你去看一看,“好学”该注重些什么呢?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再见。我是王云翔,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二宝妈_5z

    老师讲的真好老师讲的真好

  • 向晚的微风_hn

    l#呵呵🤭

  • 丁丁鲁鲁

    今夜则亡亡读无

  • Andy0905

    写的好。

  • 不服恁地

  • 浪场掠杀掱

    老师讲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