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王云翔。今天,我继续带你来读部编版教材必读书目《论语》。
上一讲,我们讲了“好学”是孔子思想的起点。说到“好学”,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失望,不就是好学吗?我早就知道这些道理了,一点都不酷。如果你这样去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最了不起的道理是最符合大众的,也就是最朴素、经常听到、被认为是最平常的道理。相反,那些看上去很炫酷的,只能概括一些很特殊的情况的惊人之语,往往是哗众取宠的。
所以,了解完孔子“好学”思想之后,这一讲,我们就去看看《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些无比朴素,却又无比深刻的道理。
第一句话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很多人对这句话有些疑惑,温习旧的知识,怎么能得到新的知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说两个例子。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鹦鹉学舌”的故事,说的是,鹦鹉在经过人的训练后能说“你好”“再见”,甚至能说一些复杂的句子,但是最聪明的鹦鹉也不能像人一样演讲和辩论,它只会机械地模仿背诵,却不是真的懂了人类的语言。
再比如,有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出名以后经常去各个大学演讲,他的司机听得多了,都能把演讲倒背如流了。于是,有一次,他的司机对他说,爱因斯坦先生,您的演讲我已经非常熟悉了,今天的演讲没有人认识您,可不可以让我假扮成您,去替您演讲呢?
于是爱因斯坦同意了,而司机也确实演讲得非常好,现场所有人都没有听出来他的演讲有什么问题。但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有人举手提问,这个问题司机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好在司机非常机智,他说,您的问题非常简单,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于是,假扮成司机的爱因斯坦就不动声色地接过了这个问题,然后做出了回答。演讲结束后,司机对爱因斯坦说,看来,您果然是伟大的科学家,而我只是您的司机而已。
现在,你听完了这两个故事,是不是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把过去学到的知识温习得再熟练,但是换一个条件,情况复杂一些,就应付不来了。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那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把学来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并且可以活学活用、应对各种具体的情况呢?答案就在这句“温故而知新”当中。
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分析“温故而知新”这句话。
“温”是什么意思呢?朱熹注解“温”,是“寻绎也”。“寻”是“寻找”的“寻”;“绎”是绞丝旁“演绎”的“绎”。“寻”在《说文解字》当中,是通另一个“燅[xún]”字,是用小火慢慢炖肉的意思。这里突出了一个“慢”,就是说,从我们学到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到有所领悟、有所懂得、再到能够让这个道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时间的,都急不得。有很多道理,是需要我们在心里放一放,让他发酵,忽然在某个契机之下,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个“温”字,第一个含义是学习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慢慢领悟。
那么,是不是只要经过时间沉淀,我们就都可以明白道理呢?当然不是,鹦鹉学舌即便学一百年,也只是学舌而已。这也就是说,没有时间沉淀是不行的,光有时间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耳朵的功能是听,眼睛的功能是看,而心的功能是什么呢?“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是思考。所以我们常说的用心,就是要发挥心的功能,要思考。
刚才说过,朱熹注解“温”的时候用了两个字,一个是“寻”,寻字,我们已经解释了,就是慢火炖肉的意思;另一个是“绎”,该怎样理解呢?这个绎字,就是“演绎”的绎,意思是从一团乱麻中,找出线头来,也就是分析清楚的意思。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像寻找线头一样进行整理,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分析的。也就是说,“温故而知新”的“新”并不是全新的知识,而是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当中思考出新的道理,这样得到的道理,才能活学活用、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这才是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
讲完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接着来看《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你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到非常熟悉,大多数人也都知道这句话是关于思考的。
刚才讲到,学习之后要思考,那问题就来了,学习就学习,为什么还要思考,又思考什么呢?只是被动地学习却不思考,那就是没有用心,会怎么样呢?会“罔”。“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迷惘,就是心里迷惘,混乱不清楚的意思;另一种解释是诬罔,也就是容易受人欺骗的意思。这是说,你学习之后不去思考就容易迷惑,心里迷惘也就容易被人欺骗,看不清事物的真伪。所以,学习之后的思考,是梳理知识和道理,就好像整理一团乱麻一样,找出来线头,有条有理地分析清楚,然后才能解决这种心里混乱的状态。这样,“学而不思则罔”和“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就有所贯通了。
你可能会问了,我学习之后也思考了,并没有感到什么作用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思而不学则殆”,对,原因就是这句话。你想,只是思考,却不继续学习,你就很容易沉浸在自己原有的思维和困惑当中,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吃老本”,长此下去,“老本”总会有用完的一天。
比如,杨绛先生之前给青年学生写过一句话说,“你们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却想得太多”,说的就是“思而不学则殆”所表达的道理。这里的“殆”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精神疲倦的意思,一个是危险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不仅会让自己精神倦怠,而且万一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反而会让自己变得狭隘和固执,所以,学习思考之后还不够,还要再学习。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温故而知新”揭示出学习非常重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时间沉淀,急不得;另一个就是要用心。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揭示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你看,孔子用简短的两句话,就把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也为我们后人指明了该怎样去学习的道路。其实,关于学习态度,孔子也有着精彩的见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孔子对学习态度的阐述。
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现在通常的解释,是说孔子看到流水,就想到了时间的流逝。比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解释为,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当然,这也是部编版教材采用的解读版本。
这里我只说一下我个人对“逝者如斯夫”这句话的理解,我认为要理解这句话,关键点在于对“逝”的解释。这个“逝”字,当解释为时间流逝的时候,你肯定想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其实是带有一些消极的情感,比如“容颜易逝,好景不长”的悲伤,甚至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颓废。也就是说,“逝”这个字是有一些颓废的意味。
说到这,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孔子颓废过吗?《论语》《礼记》《史记》等关于孔子的记载,确实有悲痛伤感,甚至是生气发怒的描述,但从未见过他颓废消极。所以,一定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一种伤春悲秋的情绪。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对“逝”的解释是“往”和“进”,就是“前往”和“前进”。比如,《孟子》中记载了孟子和学生徐辟讨论这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的解释是,那水不停前进,甚至可以到达四海,把“逝”解释为“前进”的意思;又比如,同为先秦时期著作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逝”也是前进的意思;再比如,类似解释为“进”和“往”的,还有汉代的《尔雅》和扬雄的《法言》。可见,在当时,“逝”都有一种前进、刚健、昂扬的意味。毛泽东在诗歌《水调歌头·游泳》中,引用了“逝者如斯夫”,也是以此赞叹新中国的奋发昂扬、日新月异。
所以,我认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应该是讲,君子进学修身,应该像滔滔江水一般,日夜不息。这更能表达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姿态。
好了,这一讲,我们聊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经典的常见的句子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的弟子得到孔子的耳濡目染,在日夜熏陶当中,对为学之法的领悟会更加具体深刻。有一位孔门弟子以愚鲁著称,但他坚持孔子的教导,数十年如一日,最终成为了孔门弟子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他是谁,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一讲详细聊聊。
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再见,我是王云翔,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古代女子
good(。・ω・。)ノ♡
心脏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大脑才是思考的
期待下一讲
这么说,老师要推翻部编版教材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