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孔子与《论语》有什么关系?|王云翔

《论语》1|孔子与《论语》有什么关系?|王云翔

00:00
14:3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王云翔。今天开始,我将为你带来《论语》系列节目的讲读。

 

说起《论语》,没有谁是不知道的,我们也知道《论语》这本书记录的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故事。所以,这一讲我就先带着你了解孔子,探究《论语》这部书前世今生,以及它的历史地位。

 

我们先谈一谈孔子。如果说要在中国历史上,选一个人来作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人,那么大多数人应该会选孔子。

为什么会选择孔子呢?因为孔子可以代表我们这个民族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帝王将相会影响历史走向,而文化具有更强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朝历代有可能灭亡更替,但是文化的影响力是一直存在的。只要这个文化的主体民族还在,文化的传承没断,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一定还会重生,它可以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做到水滴石穿。而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不过你可能会说,中国文化领域从来就不缺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为什么最后还是会选择孔子呢?这里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子代表的是最广大、最全面的中国文化。

钱穆先生对孔子有一个评价,是这样说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古两千年的文化,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传说中人物那个时代的文化,还有《周易》《尚书》《诗经》《礼经》《春秋》这样的经典,也就是五经,都是依赖孔子总结整理、发扬传承下来的,如果没有孔子的整理,很多文化可能会失传。

再来说孔子之后的时代。“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这话并不是空谈。如果我们去对照先秦诸子的年代,就会发现除了老子和孔子的年代基本同时外,其他诸子都要晚于孔子,甚至比孔子要晚得多。比如墨子,是诸子中靠前的人物,也要比孔子晚数十年。孔子之前,知识主要在官府手中,平民很难接触到知识;孔子率先广泛开展平民教育,知识开始在平民阶层广泛传播,更多的人才能够受到教育。所以我们可以说,从某些角度来看,孔子开设私学、推广平民教育,奠定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教育和文化基础,也就是奠定了此后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根基。

因为孔子的重要贡献,从汉代开始就有人称呼孔子为“素王”,也就是“没有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到了元朝,甚至把孔子的封号抬高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其实,让我回答的话,我认为最符合孔子形象的,应该还是“万世师表”。因为,孔子的本位是学者、教育家,他的思想都是和文化、教育有关系的。

 

讲到这里,关于孔子地位的讲述就先告一段落,而关于孔子的生平,我就不过多去讲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史记·孔子世家》。

接下来,我们来谈《论语》。

现在,我们常用“四书五经”这个概念来概括中国文化最著名的经典著作,那“四书五经”是一回事儿吗?当然不是。先来说五经,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经》《周易》和《春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书、礼、易、春秋”。这里面的“经”,是指儒家著作当中地位最高的书。

“五经”大多是孔子出生之前就有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等人只是对“五经”进行了整理编纂。汉代的时候,“五经”就已经被抬高到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最高的地位。与五经一样处在最高地位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论语》,另一部就是《孝经》。

那么《孟子》呢?《孟子》只是和《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地位差不多,不过当时有人是把《孟子》当成《论语》的注解来看的。

等到南宋的时候,朱熹从《礼记》中摘出来《大学》《中庸》,并把它们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就有了明确的“四书”这个概念。这以后,四书的地位才和刚才讲到的五经并列,合称为“四书五经”,四书甚至隐隐高于五经。

 

我们再来聊聊《论语》的命名。现在把“论语”两个字放在你面前,让你给它们注上拼音,我问你,第一个字,是二声“伦”,还是四声“论”呢?当然是二声。南北朝时期,南梁有一位学者叫做皇侃,皇帝的皇,侃侃而谈的侃,他写过一本书《论语义疏》。他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字写成“讨论”的“论”,是说这本书是很多人讨论之后,才编写成功的;而读音读作论[lún]音,是通“伦理”“经纶”“车轮”这几个词当中的[lún]字,是说书里包含着非常好的道理,古今的时代都受用,自开始到结束都是周全的,往复循环没有穷尽。而“语”是指复杂深邃,不容易直接说清楚的问题。所以,这部书以“论语”为名,指的是用简单周全的道理解释一些古今时代遇到的复杂深邃的问题。

 

最后,我们说一下《论语》作者和成书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是,《论语》是不是孔子写的呢?答案很明确,不是。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编写的。那么具体是哪些人参与了《论语》的编写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论语》主要是由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以及这两个学生的门人弟子编纂而成的。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呢?

第一个证据,就是在《论语》中提到孔子的弟子,都是直接称呼他们的“字”。即使是颜回这样被公认的孔门资质最高、最优秀的弟子,在《论语》中也被称呼为“颜渊”,颜回字子渊,所以称呼字的时候就是“颜渊”。

注意,古人的礼节,相互之间是称呼字而不称呼名的,只有地位更高的人,比如君主、老师、长辈,才可以称呼下臣或者晚辈的名。比如,孔子可以对他的弟子直呼其名,而弟子之间的称呼,都是称呼字。读过《论语》,你就会发现,颜回、子路、子贡这样杰出的弟子,在《论语》中都是被称呼字的。只有有若和曾参,在《论语》中被称呼为“有子”“曾子”,要注意,这种称其为“子”的称呼,是弟子对老师的称呼。可见《论语》的编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有若和曾参的弟子。

第二个证据,就是《论语》的篇章排序,第一章是孔子说的话,第二章是有子说的,第三章又是孔子说,第四章是曾子说。把有若和曾参说的话,放在紧挨着孔子的位置,这是有讲究的,是为了突出二人的地位。

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机关,第一章是孔子说的,这个没什么问题,因为孔子的地位毫无疑问是最高的;第二章是有子说的,那你肯定问了,第三章为什么不紧跟着曾子说的话呢,而要在有子和曾子说的话之间,又插入一章孔子的话呢?

这是为了让有子和曾子的地位放在一个高度上,他们说的话都是紧跟在孔子说的话后面,这样的话,有子和曾子的地位就没有高下之别了。如果有子之后,紧接着曾子的话,那么地位的高低区分就变成了孔子最高、有子其次、曾子第三,这是《论语》编纂者刻意避免的结果。所以,《论语》前四章的顺序就呈现出孔子、有子,又是孔子、然后是曾子,这样一个精心编排的结果。

 

那么我们接着说,《论语》的成书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可以确定地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版本的《论语》,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436年,也就是曾子去世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论语》中明确记载了曾子去世时说的话,也就是“曾子有疾”的记载。有学者考证,曾子去世时间,应该在公元前436年,这距离孔子去世已经43年了,既然《论语》书中记载了曾子去世,它的成书时间就不可能早于这个时间。

而关于《论语》是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在学界也是存在着讨论空间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应该不是一次性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论语还原》中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论语》至少分为三次编纂:

第一次是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要给孔子守丧3年。在这段时间里,孔门弟子难得聚在一起,于是讨论进行了《论语》的第一次编纂;三年守丧期满后,有子担任了孔门的第二任领袖,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了《论语》的第二次编纂;到曾子去世后,在曾子的弟子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主持下,完成了《论语》的第三次编纂。

 

我认为,这个推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从《论语》的篇章划分也能看出蛛丝马迹。《论语》分为二十篇,前十篇很可能是来自于一次完整的编纂,后十篇是后来补充的。这么说有没有证据呢?有的。首先是《论语》第十篇《乡党》篇,是记录孔子的日常行为,和其他篇目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所说的话,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在古书中,这种记录人物日常行为的篇章,通常都是一本书的最后一章,表示要总结了。这是证据一。

第二个证据就是《论语》中对孔子的称呼,前十篇中提到孔子,基本上是用“子曰”表述,这是弟子记录老师说的话时,所用的表述方式。而后十篇中,大量出现了“孔子曰”这样的表述,这种表述显然是孔子再传弟子,比如有子和曾子的弟子,记录他们的祖师爷,也就是孔子的表述方式。

 

好了,今天,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论语》和孔子的内容。下期开始,我将带着你正式进入《论语》的讲读,希望与你一起去探寻《论语》中记录的那些精彩篇章。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讲再见!我是王云翔,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书宁_w4

    之前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讲到孔子的工资

  • 糖果小璐璐

    沙发!!!🛋️

  • 城南花已开225

    学校考六一好少年就卡论语上了

  • 丁丁鲁鲁

    HBBBVVVVVVVVV_yjbgryhh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