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论语丨还原孔子原意,正确理解孔子思想

7-15 论语丨还原孔子原意,正确理解孔子思想

00:00
12:13



正文

在读孔子书的时候,有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判断,认为孔子是替统治阶级说话的。比如说,孔子讲过一句话,在《论语·泰伯》这一篇里面,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此来做论证,说孔子是某个阶级的代表,似乎不是一个特别值得尊重的思想家。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人看来,这个话就是这样来解读了,老百姓可以让他去做事,但是你不要告诉他为什么做。如果说,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只是使用老百姓,让老百姓为自己服务,不让老百姓明白为什么这么去做,大家一听仿佛就是个愚民政策。实际上,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期课程,就《论语》中间一些引人误解的话,给大家再做一点解释,我们尽可能还原孔子那个时代,这个话语的真实含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它真实的含义是什么呢?当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现在说民可使由之,逗号;不可使知之,句号,这是现代人的断句。如果这样去断,“民可,使由之”,老百姓认为好,认同这件事,这叫民可,那么使由之,就让老百姓去做。老百姓同意了让老百姓去做,这就是主体性,或者叫民主。那么不可,逗号,老百姓认为不可怎么办呢?使知之,一定让老百姓懂得来龙去脉,在老百姓全方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让老百姓做出选择,做还是不做。


由此这样一断句大家发现,孔子不是愚民,孔子是比较平和的,甚至是平等的,与老百姓做协商,老百姓特别满意了,去做;如果老百姓觉得不可,心里不是很痛快,或者心里不是很认同,这个时候就要通过教育,通过文化,通过让老百姓全方位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让老百姓去做判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今天来断的话,就是“民可,就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子路》这一篇里边,还有一个引起争议,前几年的时候,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些教授,研究儒学的和研究西方哲学的展开了一个非常激烈的争论。这个争论实际上是借用《论语·子路》中的一句话,然后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比较尖锐的批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在《论语·子路》里面讲“叶公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什么意思?就是叶公(叶地的一个忠厚长者),有一天对孔子说,吾党,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直率的人,他爸爸偷了羊,儿子就到法庭里去证明是我爸爸偷的,我就是见证者。这叫其子证之。然后叶公就告诉孔子,这个孩子就是我们当地特别坦诚,他爸爸偷了羊,儿子毫不隐瞒、大义灭亲,把他爸爸给揪出来,而且当他爸爸偷羊的证人。夫子听了以后是怎么回应的呢?“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说我们老家和你不一样,我们当地的真正坦诚直率的人是儿子偷了羊之后,爸爸去隐瞒;爸爸偷了羊之后,儿子替爸爸去隐瞒。这种互为隐瞒,恰恰是我们当地人的这种直,我们当地人的这种坦诚、直率就体现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这一句话,后来就被学西方哲学的给抓住了,认为中国人没有法制、没有公义,引用一套西方哲学的概念,对中国哲学,对儒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那么,孔子讲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它反映的是什么呢?给大家做一点分析。


爸爸偷了羊之后,作为儿子天然的感情是什么?我们站在人情的角度,一个正常的家庭,谁会盼着自己的亲人的出事?一个有亲情的、和睦的、正常的家庭,儿子盼着父亲出事,父亲盼着儿子出事,老公盼着老婆出事,老婆盼着丈夫出事,可能吗?不可能。所以从正常的家庭伦理和情感的角度,爸爸即便是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儿子很天然的替爸爸做一点隐瞒,这是天性,如果说不这样去做,恰恰是违背天性。所以夫子认为,出于从人情的天性出发,爸爸如果做一点不合适的事,儿子替父亲去隐瞒,或者说儿子做的事不是很恰当,爸爸替儿子去隐瞒,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叫“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可是社会管理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又是另外一个角度。那么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我们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人性天然的层次上。比如说儿子天然的愿意为爸爸掩饰,或者爸爸天然的想替孩子说话,这是人情世故里边再自然不过的事。可是如果站在整个社会公道的角度,比如说爸爸是检察院的检察长,当他的爸爸贪污了,这个时候你怎么思考问题,就不能天然的替我的儿子辩护,这就不对了,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了,什么层次呢?就是你要站在整个社会公正的角度,超越小我天然辩护的倾向,而站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然后对自己至亲的人也要公正的作出判决,那就是另外一个层次了。但是夫子在这个地方,他只是讲了一个层次,他只是从人情世故上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我们有一个词叫以德报怨,什么叫以德报怨呢?就是你怎么伤害我,我都能宽容,这叫以德报怨。


有一次,一个学生曾经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怎么样啊?这个时候孔子马上就回答这个学生,他说,如果以德抱怨的话,何以报德啊?学生又问,老师,那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应该以直报怨。所以你看以德报怨,它是从个人修为的层次上。比如说,你大公无私,别人怎么样辱骂你、攻击你,你都放下怨恨,放下仇恨,像亲人一样对待,这从你个人修为上来讲,为你点赞,你的心胸包括了整个世界,能够把怨恨放下。可是那我要问,你是公安局的局长,当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让你去破案了,你不仅不去抓小偷,你还给人家被盗窃的那个家庭做工作,你要以德报怨,小偷偷了东西了,没有关系,我们放下怨恨,行不行?比如说一个人欺男霸女,非常蛮横。这个时候,人家弱者到公安局报案了,本来你应该伸张正义,打压这个欺男霸女的人,结果你要给他做工作,不要这样,我们要以德报怨,行不行?绝不行。为什么?孔子的回答就是以德报怨,这个作为个人的行为可以,但是用在社会管理上,用在维护社会公正的角度讲,谁蛮横、谁盗窃、谁伤害了社会,必要他付出代价,这就叫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意味着,以公道之心对待不公平的行为,所有这些伤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孔子的主张不是简单以个人的修为推行什么以德报怨,是以公道的方式、正直的方式来惩罚那些伤害社会的人。大家想想孔子做的对不对,做的非常对。


所以,大家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说话的那个角度,“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实际孔子是从人性天然倾向的角度谈的,这是很自然的。可是如果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就不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又是从社会管理的另外一个角度说了。


那么在《论语》里边还有很多话,如果不了解它背景的话,你就会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比如说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直面意思翻译过来,那种说话就讲诚信,一行动就追求结果,叫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一种小人行为。这个话如果从表面意思来看,你会大吃一惊,我们社会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不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嘛?可是孔子恰恰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孔子认为一个人有大原则是对的,可是这个原则和底线有了之后,在不同的场合,到底怎么落实,一定不能僵化和拘泥。举例子,人要不要诚信?这就是大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诚信。现在国家安全部派你到美国、欧洲工作去了,这个时候你讲诚信,你去了以后,立即告诉美国,告诉西方国家,对不起我是中国派来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你会这么说吗?如果你不这么说,那我就批评你了,你这个不讲诚信的人,行不行?不是。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不懂的权变,有的时候往往是“硁硁然小人哉”,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僵化,会酿成大错。


夫子的这个话绝对不是让我们不讲诚信,我们一定要讲诚信,可是讲诚信是一个大原则,这个大的原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可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空、针对不同的人,如果说很多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这个时候我们绝对不是固执、僵化、拘泥的去执行原来的决定,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经过多方协商以后,找出一个更优化的操作方法来,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已购课程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靜心寂寂

    之前读到父子攘羊这里的时候也是很困惑,请教几位前辈后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还是似懂非懂。今天听老师一分析豁然开朗,很通透。 每次读《论语》都有不同的感悟。形象而生动的对话,就像一幕幕舞台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让人穿越了时空,沉浸其中。 当下的社会与夫子所处的时期和曾相识,一个乱时,一个乱世,让人迷了双眼。庆幸中华文化的复兴,庆幸老师的正知正见、大义担当,让一部分先觉者追随其后。自明才能引导他明,这就是希望。感恩老师的精彩讲解

  • 翟文婷

    把郭继承老师所有音频都听完了,一直没有评论,很自责。郭继承老师,顶你!

  • 犇亿

    听了很多老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讲解,感觉唯有郭老师的讲解,更能体现古代文化经典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的现实价值!

  • 静静燃烧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时习之,一定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下理解孔子的话,理解孔子的思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设身处地,都是我们要明确的! 孔子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圣人,不是只效忠于统治者!

  • 小暖姑娘

    孔子的一句父为自隐,子为父隐,合情合理,再次认为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 至简的道

    “一个真正有福气的人,不是拥有家财万贯,锦衣玉食,而是对所有遇到的人和事都心存感恩;能欣然地感激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不斤斤计较别人的小错,不给自己创造烦恼的情境,即使遇到困境,也能变通的换个角度思考,能心怀善意地倾听他人,倾听世界,倾听自己,他的人生坐标是:安然,知足,快乐,幸福” 感谢郭老师,阿弥陀佛

  • 听友201156663

    感恩感谢郭老师的分享!没有老师透彻的讲解我们永远也不懂孔夫子一些话真实的含义。老师辛苦了!

  • 犇亿

    死读书,必然会把书读死、把智慧读死。我赞成郭老师的解读夫子、解读精典的智慧。夫子的教育思想里,“孝悌”“仁爱”是统领全部理论思想的核心,基于此,孔子不可能赞成儿子去举报父亲,陷父亲于不义,伤害父子感情当属是子不孝。对于普通人而言,情大于理很正常,故有“向情不向理”的民间说法。今天的法制中,直近亲人不作为法律上的证人,也是避免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出现两难取舍的时候,造成选择上的尴尬,伤害了亲情,无利于“孝悌”“仁爱”社会的构建。但这样也不能认为孔子就赞成儿子支持父亲犯错。“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从父之令,焉得为孝乎”,不在外人面前举报亲人的不义之举,但在内则要劝谏亲人改过从善!

  • 1373602ntgt

    古代经典中许多话都是有说话的背景,如果我们只是断章取义,单纯理解字面意思,可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理解产生偏差。因此我们需要有像郭老师这样能为我们还原古代经典场景的老师,让我们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 1399282cdrb

    文化要传承,糟粕要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