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庄子丨“人间世”;心斋,修心之法及人生应有的活法

13-5 庄子丨“人间世”;心斋,修心之法及人生应有的活法

00:00
19:06





正文

庄子生活的时代基本的背景就是战国时期,那个时候战争、冲突、杀戮、血腥到处皆是,在那个时候,一个人能够活下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庄子在《人间世》这一篇里面,要给我们分享,在乱世中间,在各种冲突和凶险的世道上,我们怎么样可以健健康康的活着。


《人间世》它的开篇讲了个颜回和孔子的故事。颜回特别有责任感,想劝说卫国的国君,能够改正自己,真正爱民如子,或者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君王。去之前向孔子辞行,并请求老师给自己做一点指导。这里我要给大家说这基本上是个故事,不是历史上真有此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他要表达的东西我讲给大家。颜回找到孔子,孔子就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孔子就非常严肃的告诉颜回,他说如果你这个状况去基本上死定了,为什么?大家看历史上所有想用自己的主张,改变君王甚至教育君王的,有几个好下场?包括一些伟大的君王,哪怕是一些忠臣,给那些头脑清醒的皇帝提建议的时候,都得冒着杀头的危险,叫做冒死谏上,更何况这是一个昏庸的人(指卫国国君)。孔子就明确的告诉颜回说你这一去基本上没有好下场。这一说颜回就紧张了,说我这还想办一点好事,竟然没有好下场,那怎么办?孔子就非常细致的、耐心的给他讲了很多道理。讲完之后呢,颜回内心里边应该说就没底了,他马上就请问老师,面对这样一个修为不高的诸侯王,我能不能帮到老百姓。这个时候,孔子就给他说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既是一个道家的修养方法,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大智慧。这个词叫“心斋”,孔子告诉他,你要非得想去的话,你先做到“心斋”。一说“心斋”的时候,颜回马上就说“心斋”我知道,我家很穷,我也很少吃肉。大家知道在孔子的学生中间,颜回家是比较穷的。当时孔子听了以后,他说你说的那个斋,(是)祭祀之斋,不是“心斋”。这么一说颜回马上就追问,他说老师,那什么叫“心斋”?孔子就告诉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为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放下眼、耳、鼻、舌、身、意这种认识功能对外界的抓取,用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后天发育出来的认识能力,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那都不是“心斋”。那怎么认识呢?庄子说你就要发挥出来你内心的那个功能。我们的心并没有实物,可是谁走过来了,谁走过去了,谁说的话好,谁说的话不好,走在哪里会有风险,我们内心里面都清清楚楚的。后边我们讲禅宗的时候会专门讲这个,就是我们人先天的天性里边自然具备的能力。那么以这个能力去对待万物,它没有任何的成见,它是空的。那么以这种空灵的认识能力看万物,就能认识到万物是什么状态,做到什么状态是合适的也很清楚。做到这个状态了,孔子说你就可以去了。


“心斋”说明什么?颜回要到卫国劝说卫君,企图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高高在上要教育卫君,下场恐怕不得好死。所以听课的很多朋友,哪怕你真的高明,你有水平,你想给领导提意见,如果你盛气凌人,你高人一等,甚至你要教育你的领导,你看看你的下场。所以,一般的下属给上级提意见的时候,哪怕你是正确的,你也应该很谦卑的、潜移默化的、引导的让领导觉得仿佛这个正确的主意,是领导自己想出来的。你潜移默化的,不求任何功劳,把你的事办成了,领导发生变化了,这是你的本事。所以,孔子教给颜回的,就是你内心里切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任何成见,你是虚灵不昧。这种状态去见卫君的时候,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说着说着卫君不高兴了,马上就停止,什么时候他高兴,什么时候不要过分。一句话,内心里不要有任何的挂碍,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任何的判断,以一面崭新的镜子,干干净净的去照这个卫君,在这个时候,颜回到了卫君那里,才能该止就止,该说就说,最后全身而退。


“心斋”,它是一个道家的修养方法,同时也是个极大的智慧。而我们普通人总是带着内心里的诸多想法,把自己塞的满满的,去给别人对话。当别人内心里有什么变化,接受或者不接受,很多人的心里都不知道,结果是只顾自己说,最终是说的越多,越引起别人的讨厌。所以孔子就告诉颜回你什么都不要有,你内心里面空空灵灵的,这种状态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危险。这是讲的“心斋”。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在战国的乱世中间,各种冲突各种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的环境里边,一个人一定是“心斋”的状态,空空灵灵。任何一个风吹草动,在自己内心里马上就开始起反应,就知道怎么样去判断,怎么样去处理,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尽可能的保全自己,这就是《人间世》第一个故事。


下一个故事就讲到叶公子高想出使齐国,又向孔子请教了。孔子给他讲一番道理,其中有一句话,孔子就告诉叶公子高说一个人的修心养性,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一个很高的表现。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一句话,叫“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那么这个“德之至也”其实就是道德修到这个程度了,那真的是高极了。


可是我们要问那道德修到什么程度是高极了呢?叫“自事其心者”,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时候“哀乐不易施乎前”,任何好事坏事不能干扰到自己的心境。我们一般的人遇到高兴的事就得意忘形,遇到一些难过的事就开始悲伤过度,气极败坏,这种人就是哀乐施乎前,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打搅自己。


一个人的心,如果轻易的能被外部扰动,无论是遇到高兴的事出现的狂喜;无论是遇到不顺心的事,表现出的暴怒;无论是遇到难过的事表现的过度的悲伤等等。这种人的内心,随外界的事物出现巨大起伏,这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哀乐不易施乎前”,孔子告诉叶公子高,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内心里安安稳稳,不要轻易被外部所扰。


下一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有些事是自己的使命,明明知道它的结果不好,一样是安安稳稳的去做,这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一个人极高的道德境界,叫“德之至也”。我举例子,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凭自己一己之力,带着几个学生能救得了中国吗?救不了。那孔子知道不知道,他当时救不了?知道。他知道了他是不是就躲到深山老林里面,过一个养老的好生活?不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自己救不了,但是也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这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下心来,不计得失把自己的使命给承担起来,“德之至也”。


所以我给大家报告,人这一辈子我们都希望巨大的成功,看到光亮的前景,喜欢在高山顶上接受万人欢呼,有的时候我们该做的事可能此生是没有尽头的,或者此生看不到希望的,这句话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可是必须得做。所以我也希望我们所有的朋友一定要有这个大胸怀,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伟大复兴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是还有几代人,或者经过多少的奋斗,我们都不敢说。但是我们这个民族要奋起,我们这个民族一定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这个民族一定要走到世界舞台中心,这个大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中华民族责任所系。不管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能不能看到尽头,但是责任所在,叫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踏踏实实的奉献自己一生的心力,这就是“德之至也”,这是个特别了不起的人。


所以,第二个故事,也是讲的我们在社会中间应该怎么活,这又是一种态度。可是在乱世中间怎么活呢?还有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可能就小我了。我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的一个石匠到齐国去,到了一个地方叫曲辕,就看到一个栎树,后来被人当做神来供着,大家都去祭拜这个树。可是石匠怎么看这个树呢?他总是看这个树有没有用,因为他的职业特点,他就想这个树能做什么家具,他就带着这个角度去看。结果看了以后,石匠就发现,这个树别看长那么高,其实木质很松散,造船船就会沉,甚至做棺材也很快会腐烂,做门很快就会渗出汁浆来,做柱子就会长蛀虫。而且这个树的树叶子,如果你掐一下甚至还发出臭味。这个石匠他就想,这个树仿佛干啥也不行,做什么也不是材料,于是他就给他的学生讲不要看这么一个树,做什么也不是个材料。这个石匠就带着学生从这个树边就经过了。结果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个栎树的树神就托梦给他了,这个树神就对石匠做了一番非常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你白天的时候装模作样带着你的学生在我面前指手画脚,你炫耀什么呀,你说我这个树质地不够细密等等,你懂什么呀。山楂树、梨树、橘子树、柚子树等等,它们能生产非常好的瓜果,松树等这些树他们非常结实,是不是你觉得比我好?可是我告诉你,那些质地比较结实的树,稍微长得大一点就被砍伐了。那些结果子的梨树、枣树,你看到了秋天的时候,被人拿着树枝子到处抽打,就是为了摘果子,哪一个树能得到善终啊。可是像我这样的树,你看着质地这个样子,它也不结什么果子,人都跪在那里,把我当伸去供着,那个梨树、枣树它有这个待遇吗?说完之后,这个树神就非常严肃的指着这个石匠,以后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就凭你那智商还来评价我这个树有没有用,你看懂了什么。结果天亮了,这个石匠醒了,醒了以后,觉得受了一堂非常深刻的教育。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呢?我再讲一个故事,你就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了。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面颊缩在肚脐眼的下边,肩膀比头还高,头发直直的往上长,大腿和胸旁的肋骨都紧贴在一起,非常残疾的人。大家想想这种人活着,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不是替他觉得很悲哀。可是我告诉大家,每一次国家征兵的时候,人家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活得特别健康,而那些四肢健全的,膀大腰圆的,长得特别人模人样的人都去征兵了,而且即便不征兵当国家收税的时候,支离疏不用收费,而那些四肢健全的人经常被收税。也就是说,无论是不战争的时候收税,还是打仗的时候,人家支离疏都活的挺好。


大家知道那个栎树的故事了吗?栎树它的质地很松散,也不结什么果子,看似无用的背后是大用。其实庄子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在战国到处征战的时候,要想活下来,有的时候世俗看来身强力壮特别能干的那种才能,往往会因为这个才能死掉。那么往往在世俗人看来,什么用都没有的那个地方,或者那个特点,才能让人活下来。当然了庄子讲这个的时候就有点小我了,在乱世中间怎么样活下来,从小我的角度,逃避战争,逃避税赋,人能活下来,应该说从小我的角度,这也是一种本事。可是呢朋友们,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一个人还不仅是为了小我而活着,那么这个时候庄子又讲了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


其中讲到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就到了孔子住的门前教育孔子,叫“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纪仅免刑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接舆告诉孔子,说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衰败的,不适合做事的世道,天下如果有道这个圣人出来了,受到重用,干成一番事业,天下无道的时候,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干嘛还要东奔西跑,周游列国推广仁义道德。可能到了某一个国家因诸侯王不待见,命都没了。接舆在教育孔子没必要周游列国,在这个时代根本不是做成一番事业的时代,干脆自己好好的活着就得了。但是我问大家孔子这么做了吗?没有,为什么?孔子不是从小我,让自己活得好,这根本不是孔子的价值观。春秋乱世中间,尽管不适合出来做事,或者说也没有一个伟大的君王统帅这个国家,使这个国家走向盛世,但是文脉也好,道统也好,这是一个国家保持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根基。尽管是乱世,如何把这个国家的文脉和道统传下去,总是需要人做,做这个事儿在乱世中间可能就有风险。可是为了这个国家,有些风险必须承担。所以呢,(孔子)不会听接舆的话。但是接舆的这话有没有道理呢?如果从小我的角度就有道理,如果站在大我的角度,接舆和孔子比的话境界就低了。


所以说《人间世》这一篇文章,庄子给了我们两种活法。一种活法就是小我,一个人从自我的价值出发,怎么样活得好。第二个就是像孔子这样的状态,就是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去承担责任,去弘扬道义。可是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呢,期待着我们这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全部的人都像孔子一样,都去铁肩担起道义,不惧风险,功成不必在我,做利国利民的事,不现实。可是,一个国家想兴旺发达,如果人人都是小我,这个国家必走向衰败。一个国家如果真走向壮阔、走向伟大,或者走向复兴,那一定得有无数的人像孔子这样能够站在大局、站在国家、站在人民,站在一个大我的角度去承担责任。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向大我学习,至少向大我致敬。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再有童话

    感恩郭老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彩讲解! 为更加深入学习,想购买经典原文加注释的版本,希望老师能够推荐传统文化经典的原文带注释版本。

  • 靜心寂寂

    特定的环境有特定的处事方式要内方外圆,通达无碍。我们要打破自己认知的天花板,仔细梳理圣贤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应对之法,结合自身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应对之策。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

  • 听友201156663

    感恩郭老师的分享!认真听了你的分享懂得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为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道德休到最高级的程度了。在战乱年间人的两种活法,一个是从自我的价值出发怎样活的好;一个是像圣人孔子的状态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去承担责任,去弘扬道义。在当今这个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时代,每个人都要走出小我向大我学习,至少得向大我致敬。

  • 听友187456619

    郭老师在风趣幽默的讲解中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

  • 红尘书院

  • llx77780217

    老师送的笔记本有满满正能量!舍不得用但一定要留有我学习过的印记!

  • 雪晖雪

  • 清荷_3d4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