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庄子丨“天地篇”;机物与机心:中国文化的一点反思

13-9 庄子丨“天地篇”;机物与机心:中国文化的一点反思

00:00
10:18




正文

这堂课,分享庄子的两个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在《天地篇》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子贡有一次到南边的楚国去游览。回来的时候经过了汉水。在汉水南岸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老人正在种菜。这个老人就抱着罐子从井中取水,然后再跑到菜园子里,非常费事的来来回回浇水。子贡看了以后就跟老人说,他说老人家,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浇上百分地,用力又少、功效又大,你为什么不用这种技术呢?子贡就跟他说,这个机械,实际上就是杠杆原理。子贡以为他把这个机械的原理讲给老人以后,老人应该感激他。岂不知,这个老人听了以后脸色有些生气,不高兴,然后老人说了一句话,他说用机械来浇水,还用你说?我的家人也知道,我老师也知道,我也知道,但是为什么不用呢?这个老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这个老人别看他是浇地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对大道领会非常深刻的人。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一个人表面上看他是从事机械、设备的发明和研发,其实一个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节省力气,这种心之后,叫机心存于胸中。这个时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意味着什么?内心里就受到污染了,这个时候各种欲望、自私就容易把人给牵引的叫做心神不宁。


举例子,一个人民大学的一个学者叫方立天,方先生是中国佛教研究的顶尖级学者之一,但他已经去世了。他在五十多岁之前,连个副教授都评不上,你知道他干嘛么?他每天背着个黄书包,去人民大学图书馆看书,然后厚积薄发,读到五十多岁的时候,佛教哲学一系列的解读,“啪”出来了。后来在整个中国佛教研究第一序列里边,其中一个人就有方立天。那么方立天为什么能做到?就是人家内心里面很简单,如果说方立天心里面老装着这个东西,他坐在图书馆里面看书的时候一定是四个字,叫心神不宁。一旦心神不宁,道之不在,这个时候与道就无缘了,内在的灵性就丧失了,就开始在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在各种利益的追逐过程中,智慧就迷失了。一旦迷失之后,这个人一事无成。所以这个老人讲“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说就是你那点玩意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懒的去做。


这个老人家讲的好不好?讲的好,从老人这个故事里面大家发现,我们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特点,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就是我们特别注重内心里的纯净。所以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在强调心性里面怎么修炼,怎样不断超越人生的弱点,从而达到纯白的状态,或者说达到一个心灵很纯净、很善良的状态。可是机械重要不重要?自然科学重要不重要?所以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巨大的缺点,就是由此而忽视了对自然科学很深度的研发和重视。虽然在宋代里面《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里边讲到一些技术,但是没有下大力气研究自然界、研究物理、研究生物、研究化工,这就使得我们近代以来实际是出了大的问题。西方自然科学开始的时候给中国也不相上下,到了15世纪、16世纪以后,西方人的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一下子把我们甩出几条街。可是大家平心而论,是不是咱们中国人不智慧、不聪明,我们在自然科学上不能取得成就?根本不是。所以这一点,我们要重视起来,就是我们重视内心的纯白,这是对的,可是我们决绝不要忽视自然科学,我们用机物干嘛呢?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探究世界宇宙的奥秘,探究真理,让我们人类生活的更幸福,就是用纯白之心来驾驭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那么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二个故事在《天道》里边讲桓公读书的故事。有一次桓公读书,给他造车子的一个人叫轮扁,轮扁就开始看各种木料,给他做车。可能桓公读书很认真,甚至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把书读出来。这个时候轮扁听到桓公读书以后,他就放下器具,走到桓公那里,就问桓公,他说你读的啥书啊?桓公就说我读的是圣人的书。这个时候轮扁,张口就问,圣人还在吗?桓公回答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做车轮子的师傅,就非常直白的问,他说那你读啥呀?你读的不过是一些古人的糟粕罢了,这个时候桓公就不高兴了,桓公说好家伙,意思是老子当个诸侯王读书,你这个做车夫的人,还随便议论。下边桓公就很厉害了,他说你给我讲出道理来,如果讲不出道理来,今天非得拿你是问,这个时候轮扁,就讲了,他说大王,我用我的工作给你讲一讲,比如我做车轮子,如果我做工太慢、太细,有的时候不仅影响工期,那个榫头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大的磨损。如果太快了、太粗糙了,那么这个车子行走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不牢固。他说我这几十年做下去,其中的很多奥妙和独到的体会,我都说不出来。而且轮扁说,我就是教给我的儿子,教给我的孙子,教给我最喜欢的徒弟,我都教不出来,因为基本的方法可以教,怎么榫卯怎么教。可是真正到微妙的地方,那非得是自己独到的去体会才行,是没办法用语言说的。他说我这样一个做车轮子的,有些微妙的地方我都没法说,他说大王你读圣贤书,人家圣贤证到的那些境界,那些人生独到的体会,您觉着您读那几个文字他能够表达出来吗?这个时候车夫就说了,他说大王你读的那些话,只是人家圣人修到一定层次以后能说出来的东西,而那些非常微妙的境界,内心里边证悟的东西,语言是没办法表达的。而那些东西读不到,所以读的无非是糟粕罢了。


我们现在不是提倡读经吗?要不要读经,要读,但是一定不要拘泥于文字的东西。就是文字它作为道,作为智慧的载体,这是它的作用。可是真正的那个道是需要自己去证悟、去领会、去体悟的,而不是在文字本身。如果我们简单的纠结在文字上面,被文字所束缚了,那样的话这个民族的智力就会萎缩,这个民族的思维就会僵化。所以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如果把它当做开启我们智慧的一个道路和抓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受到启发,我们即依据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我们去领会大道、领会智慧,开出一番中国文化的新天地。反过来讲,我们把两三千年的书(和)文字当做绝对的真理,叫拘泥在文字上、僵化在文字上,我们这个民族必然会变得迂腐,必然会被时代大潮所抛弃。


所以中国文化走到今天,我们作为后人,一方面要读书去领会,接着人类的思考往前走,同时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往前看,用我们的智慧做出崭新的回答,这样才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叫做薪火相传、代代出新。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lx77780217

    郭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想到了《中庸》的中,虽然圣贤修到一定层次以后能说出来的东西,那些非常微妙的境界,内心里证悟的东西,语言没办法表达,就像《论语》中讲的予欲无言,但是我们为了开启智慧、得到启发就要依据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我们去领悟大道,领会智慧,开出一番中国文化的新天地。为老师点赞!为自己智慧又有一点点提升而稍感到骄傲,并以此作为前行的动力,不断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 听友197571078

    感恩老师的用心讲解!

  • 靜心寂寂

    我觉得用《易经》来解读最好。 这个世界是变化多姿的,我们要应机来变,这种变化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顺应规律来权变。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让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自己亲身去经历、去参悟,而不是照着书包生搬硬套,那是愚。 孔老夫子也说过:“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去看待。 学习二字就是让我们觉悟、觉醒而后实践、践行。 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

  • 清荷_3d4

    不拘泥、僵化在文字上,要契理契机地领悟大道!加油加油!

  • 清荷_3d4

    祝老师健康!快乐!

  • 佳小晨

    《天地篇》中机物与机心的故事,我们会从中反思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内心的纯净纯善,但同时忽视了自然科学的研发。 历史的发展,西方的工业革命,我们应该从中反思,心性的纯净纯善和自然科学的研发,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自然科学的研发,必须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天道篇》中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道、智慧,是无法用文字语言所能够表达的,需要自己去证悟、去领会、去体悟。 对于四书五经等传世的经典,我们既要从中学习智慧、领会大道,同时又不拘束于文字,基于前辈的智慧之上,对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做出崭新的回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 亮子老李

    我注六经,非六经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