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万燕,今天我们赏读的是张爱玲创作前期最重要也是最好的三篇小说《鸿鸾禧》、《留情》和《等》。因为这三篇小说有着惊人的关联,所以放到一起来讲。
1
《鸿鸾禧》初载于1944年6月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留情》初载于1945年2月《杂志》第十四卷第五期,《等》初载于1944年12月《杂志》第十四卷第三期。虽然《等》最初发表的时间早于《留情》,但是在关联意义上却延续了《留情》的内涵,所以赏读把《等》放在了《留情》后面,也就是“从婚礼到夫妻到生育的生命”。在这三篇小说之间,张爱玲还创作发表了其他小说,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散戏》等,所以,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三篇小说无意中发生了呼应。
这三篇小说为什么是张爱玲前期最重要也最好的小说?谈这个话题之前,需要谈些别的背景。通常大家都会觉得,前期小说里,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最好,但事实上,最有名的小说并不意味着是最好的小说,我们讲《连环套》的时候曾经说到,《连环套》是张爱玲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她最好的作品都在《连环套》之后,尤其是《传奇》增订本增加的篇目。
为什么在《连环套》之后,也就是从我们之前讲过的《年青的时候》开始,张爱玲的创作真正进入了最佳状态,这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有很大关系。张爱玲曾说:“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连环套》之前,张爱玲还没有经历过爱情,那些小说中的爱情,都是根据她从前阅读的文学作品(我称之为潜文本)再加以自己的想象来描写的。
所以《连环套》之前的爱情描写或场景描写都比较戏剧化或者浪漫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越是没有经历过的,写起来想象的成分也就越大,这并不是说想象和虚构不好,因为张爱玲并不是特别擅长想象和虚构的作家,而且她还那么年轻,需要想方设法调动所有自身的经验、艺术手段和文学记忆来完成想象,我们会在《沉香屑·第一炉香》或《金锁记》和《倾城之恋》里,看到许多影响她的文本的痕迹。这之中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封锁》。《封锁》是张爱玲在《连环套》之前写得最好的小说,人物和世态都很生活化,不夸张,深刻地体现了张爱玲对众生相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张爱玲的文体开始净化了,个人情感生活的改变使得她把文学遗产真正消化了,她不再戏剧化地去表现想象化的爱情、人情和世情,叙述特别干净,点到为止。尤其是《鸿鸾禧》、《留情》、《等》这三篇小说,是作家生命和人物生命的融合,很接地气,真正进入世事的洞察,也从“有”的艺术进入“无”的艺术,从文学进入了哲学(《花凋》已经进入了哲学),刘小枫曾说: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晓得,要写好小说,首先要念好哲学。好的小说必定是和哲学相连的。
这三篇小说看似没有名气,被许多人忽视,是因为读者没有读懂读透,是需要经过世事沧桑和情感历练才能品味的作品,因为完全不是通俗小说的写法。另外,从小说艺术而言,它们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故事和情节退居二位,让人物和场景自身说话,不是使人发笑或痛苦,而是使人思索发笑和痛苦的世界和人物。《留情》有些地方甚至进入罗伯—格里耶“为了一种新小说”的追求,人物不说话,让物品无声胜有声,是需要边阅读边思考的小说。
2
我们分别看一下三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鸿鸾禧》从娄家姊妹俩陪同即将和自己大哥新婚的玉清试衣服开始,将男家和女家各色人等在婚礼前后的言谈举止、人情和世故,富有生活气息地展开,在以婚礼为中心的进展画卷里,娄先生的能干活络,娄太太的蠢笨欠缺,夫妻俩错配的婚姻,新郎大陆和新娘玉清的精明,娄家姊妹二乔和四美以及玉清表妹棠倩和梨倩对自己终身大事的急不可耐,都浓缩在葬礼一般的婚礼场景和娄太太对婚姻生活的气恼、为难、麻烦中。——婚礼的生命
《留情》以一对老夫少妻的一天为轴,却辐射了几个人物的半生。59岁的米晶尧米先生和36岁的淳于敦凤虽然是名正言顺的夫妻,但米先生之前有个太太和几个孩子,敦凤之前也有一个死去的丈夫。故事以米先生的前太太病重,米先生又要去探望了为起因,以敦凤赌气去舅母家,米先生不得不跟着为线索,将米先生和前太太,敦凤和亡夫,米先生和敦凤,表哥和表嫂杨太太的夫妻人生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夫妻的生命
《等》的故事展开时间更短,中医推拿医生庞松龄的诊所里,一些以太太们为主的病人等着推拿,当然也有先生、少爷和女佣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病人们的交谈和庞医生夫妇的谈话,无形中透露了时局的动荡氛围和人们的痛苦磨难,在这动荡和磨难中,新的生育和新的孩子仍在继续,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生育的生命
三篇小说都很接地气,文笔扎实,几乎一直在想象中打转的张爱玲,终于落到了大地上,众生中,她的人物也不再说着《红楼梦》《金瓶梅》里的语言,或带着戏剧化的夸张举止,而是贴切、有质感的生活语言,传递内在气息的真实动作,无论是筹办婚礼,还是夫妻赌气,还是等候求医,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却深刻地折射了大变动时代和当时上海人的生命状态。
三篇小说也不再有什么结局,结尾只提出问题,具备现代小说的实质。
《鸿鸾禧》结尾:
她丈夫忽然停止时事的检讨,一只手肘抵在炉台上,斜着眼看他的媳妇,用最潇洒,最科学的新派爸爸的口吻问道:「结了婚觉得怎么样?还喜欢么?」
玉清略略踌躇了一下,也放出极其大方的神气,答道:「很好。」说过之后脸上方才微微泛红起来。
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了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出了弄堂,街上行人稀少,如同大清早上。这一带都是淡黄的粉墙,因为潮湿的缘故,发了黑,沿街种着的小洋梧桐,一树的黄叶子,就像迎春花,正开得烂漫,一棵棵小黄树映着墨灰的墙,格外的鲜艳。叶子在树梢,眼看它招呀招的,一飞一个大弧线,抢在人前头,落地还飘得多远。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踏着落花样的落叶一路行来,敦凤想着,经过邮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他关于那鹦哥。
白色的天,水阴阴地,洋梧桐巴掌大的秋叶,黄翠透明,就在玻璃窗外。对街一排旧红砖的衖堂房子,虽然是阴天,挨挨挤挤仍旧晾满了一洋台的衣裳。一只乌云盖雪的猫在屋顶上走过,只看见它黑色的背,连着尾巴像一条蛇,徐徐波动着。不一会,它又出现在洋台外面,沿着阑干慢慢走过来,不朝左看,也不朝右看;它归它慢慢走过去了。
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
(结尾思考之一:那只乌云盖雪的黑白猫走过去又走过来,再走过去,小说里的医生夫妇和这些在诊所等候的人,无论是体面的,有身份的,还是一个比一个磨难的,在中国的人口因打仗损失太多,要鼓励生育的情况下,生命就像那只猫,自顾自走过去了,不管人们的磨难有多深重,孩子们又将经历怎样的磨难。)
其实更喜欢张的这些精致短篇,篇名和文本都更具爱玲特色,象不经意摆放的处处妥帖的手工制品,仅此一件
万燕老师讲得很好,谢谢!
封锁——连环套——鸿鸾禧——留情——等,让人物和场景自身来说话。边阅读边思考🤔
我觉得这个解读很对,开始接地气的故事,比夸张喜剧化的故事,更有震撼力。真实才动人
幸好万老师不是主播啊
野生苋菜 回复 @爱上单眼皮儿2010: 术业有专攻
真的觉得,这位解读的女士讲的很一般,且水平有限…
《等》,简直怀疑张爱玲用了录音笔。
前面的解读都没怎么听,因为总想靠自己去体会,这期听下来发现收获不小,非常赞同主播所说张爱玲擅于写众生相这句,回想一下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有体现,看来听听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能拓宽自己的思路,准备去前面补上😁
解析得太好了!最后一个问婚后生活如何的问题,娄太太笑得最响,不是把她的婚姻生活衬托地更悲哀嘛!之前只觉得悲哀,没读出这一层!
《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初出茅庐一鸣惊人之作,刻意在技巧上下了功夫,文字非常炫技,属于戏剧化的传说,像放了丰富的调味料;《红鸾喜》《留情》《等》则回归人间烟火,语言平淡而不着痕迹,注重食物的原味发掘,更加考验作家的观察能力和哲学思考。后者更加深刻,解读得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