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自卑与超越》(上)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08《自卑与超越》(上)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00:00
13:32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你好,我是包妈。


这次我要给大家一起分享的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著作,那就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写的《自卑与超越》。

 

说到阿德勒,对心理学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是与大名鼎鼎的佛洛依德、荣格齐名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虽然在早期,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追随者,但是后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德勒开创了一套与佛洛依德观念大相径庭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他的理论与强调先天生物因素的“潜意识理论”、“人格心理学”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注重研究人的社会意识与后天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果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可以说阿德勒是更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阿德勒最为重要的一部代表作,而且与他其它的理论著作相比,我认为这也是读起来最容易理解、对我们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本书,因为书中对围绕“自卑”概念展开的研究和讨论,无论是对于我们超越自我、改变人生、还是对指导教育孩子,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那么,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自卑不产生于“缺点”,人人都会自卑、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平时我在和家长们交流时,发现很多年轻的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怕孩子会自卑。尤其是一些认为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缺点的家长,这种焦虑特别强烈。

 

为了让孩子不自卑,家长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扬长避短”。比如,觉得自己孩子身材矮小,身体条件比较弱,就不愿意让他们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不如身边的某个小伙伴聪明、机灵,就会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尽量少和这样的小伙伴整天黏在一起,你要有主见、有自信,就算自己一个人玩,也别去给这些孩子当“小跟屁虫儿”。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的做法是相反的,他们觉得孩子越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缺点,就越要在这个方面多刺激他们、多锻炼他们、让他们“迎难而上”,所以,逼着孩子干各种不擅长、不喜欢的事情的“虎爸虎妈”,也是大有人在。

 

按照《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的观点来看,这些的做法都未必能让孩子远离“自卑”情节,甚至还有可能事与愿违、使原本不自卑的孩子变得自卑,另外,以这类的方法教育、影响孩子的家长,也许自己就有很强烈的自卑情节,并且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卑的。

 

这么说,你或许会有点困惑了:面对自卑,扬长避短也不行、迎难而上也不行,那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呢?

 

阿德勒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被自卑困扰,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卑”的真面目,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某些“缺点”而产生的,优点突出的人也同样可以使人自卑。它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正常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卑,但是这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能正确的理解自卑的实质、认识它的各种表现形式,我们任何人、在任何人生阶段、任何境遇当中,都可以超越自卑,改变自我。

 

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问题,来具体的讲一讲这本书是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卑、超越自卑的。

 

一、人为什么会自卑?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自卑”就是由于我们发现了自身的某些缺点,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强,因此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表现出的恐惧、胆怯的状态。

 

这样的理解,其实就是对自卑最常见的一种误解。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在别人看来很优秀的人,一样会自卑,一些看似非常令人羡慕的“优点”,甚至更会让人深陷自卑中难以自拔。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是模特,身材很好,个子很高,很多女生看到她都会觉得特别羡慕,但是在私下里她却跟我说,她以前经常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由于个子高,她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穿高跟鞋,不敢穿各种腰线高、显腿长的裙子,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照合影、因为在照片里她会显得和其他人不协调,但别人不知道她的想法,还误会她,觉得她是认为自己长得漂亮,有点心高气傲,每当她感觉到别人的这种误解,都会觉得很委屈。

 

个子高、身材好的女生,居然会觉得自卑,这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合常理,甚至有点矫情,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这个逻辑在特定条件下,是非常合理的:

 

比如这个女生,我在和她聊天的时候意识到,在学生时代,身高给她带来的主要感觉,就是尴尬。

 

每当亲戚们聚会,大人们看她个子高,总是会半开玩笑的说:这多好啊,你以可以打篮球打排球啊,做个运动健将,摘金夺银为国争光,但实际上,她对打球一点也没有兴趣,在学校里,她被安排坐在教室后面,周围都是一些喜欢打打闹闹的高个子男生,这也让她感觉很不自在,到了课间的时候,她看着别的女生们凑在前面有说有笑,总觉得自己像个异类、和她们格格不入。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很喜欢她,总是试着找机会和她在一起,她也对那个男孩很有好感,但是那男孩个子没有她高,其他男生看到他们在一块,就经常开一些过分的玩笑,这些经历,都令她为自己的身高问题感到自卑,以至于她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变矮一点。

 

实际上,这个高个子女生的想法,就隐含自卑心理产生的一种主要原因:无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人是社会型动物,任何人都无法独立于社会与群体以外生存,人的所有价值,全部都来自于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结,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一切行为,离不开三种关系:职业关系、社交关系、两性关系。

 

职业关系,就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生存,就要有职业、就得不停的工作,不断获取资源。社交关系,指的是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法和别人建立合作,两性关系,是我们繁衍后代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关键。

 

阿德勒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在这三类关系之中,而这三层关系共同构成的,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应对处理这三层关系、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出现了问题,那就会感到自卑。

 

听到“生命的意义”,是不是这概念有点“大”呢?其实,现在年轻人遇到困难时开玩笑时常说的那句“我都开始怀疑人生了!”就在不经意间表述了这层含义。

 

再看我刚讲的那个高个子女生的例子,其实她在学生时代因身高产生的烦恼,就包含在这三层关系中:大人认为她适合以打球为职业,但她不喜欢打球,这是职业层面的困惑,她觉得自己和其他女生格格不入,这是社交关系中的麻烦,她和自己喜欢的男生在一起感到尴尬,往深了说,也是两性关系层面的苦恼。

 

在构成人生意义的三个方面都感受到了困扰,这个女生会感到“自卑”,就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由此可见,一个人感觉自卑,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客观条件如何如何,比如,个子高还是个子矮,本身算不上优点或是缺点,只是与别人“不同”而已,但如果这种不同使一个人在认识自己“人生意义”的时候受到困扰,那自卑心态才会产生。

 

过去我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众不同、同时又都害怕与众不同,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后来,这个女生17岁考上了服装学院的模特专业,成为了一个模特,从报考这个专业开始,她以前的自卑情节逐渐减轻了,因为模特身份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意义”。首先,她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当模特, 是得益于“身高优势”,做模特不仅能让她得到收入、获得独立的条件,而且还让她变得什么都“敢”穿,另外,和同样都是高个子女生的同事们在一起,她在人际交往上也不再有 “格格不入”的感觉了,有了这样的底气,她甚至不意以后要找的男朋友会不会比自己了。

 

这个女生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超越自卑”的过程,但其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找到合适的职业”那么简单。而是在于她后来因自己的“不同”找到了实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意义”,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即便一些外在条件有了改善,我们也未必能战胜自卑。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的表哥,小时候家里的家庭条件不错,穿的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名牌正品,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大好,有一次老师批评他,就拿着他的本说:你用这么好的本子就写这么差的作业,真是浪费东西。从此以后,他有了一个奇怪的习惯,就是总要把自己手里明明很好、很贵重的东西,说的很便宜。

 

以前大家认为,他这样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像老师说的,不配用那么好的东西,感觉自卑,但是后来他工作之后,自己有了很高的收入、方方面面看起来都很成功,还是没有改掉这种习惯,明明买了辆40万的车,非要说是20万,这就让人很不解了,后来,在一次酒局中,这位表哥吐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认为自己的事业顺利,主要还是依赖了家里的帮衬,从根本上说,自己仍然还是没有完全独立,所以自己开的高档车,和小时候用自己父母买来的高档学习用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心里的自卑感还是挥之不去。

 

通过这些例子,结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要想真正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关键还是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不是靠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可观的收入就能实现的。

 

以上,就是我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读到的有关“自卑”情节产生的因果逻辑,下一次,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自卑到底都有哪些表现?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战胜自卑、超越自我、改变人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课程下方留言,我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只企鹅宝宝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