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 俄国庄稼汉们的生活

04 | 俄国庄稼汉们的生活

00:00
22:28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谈到了俄罗斯人是如何皈依东正教的。那么在这一讲里我就要谈一谈俄罗斯农奴制的起源及其影响。在俄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谚语叫:老太婆呀老太婆,苦日子熬得没有头,你想念儿子泪花流,尤里节也不让你过。这是一首流传于17世纪的南俄地区的民谣,讲的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终于盼到了每年一度的尤里节,也就是11月26日,她等着被卖到另外一个贵族庄园的儿子来跟她进行短暂的团聚。结果呢,这一年沙皇政府实行的是禁年法令,也就是这一年禁止农民去其他地方的法令,于是她就没有办法和她的儿子相见了。

列宾的《伏尔加纤夫》(1870-73)反映了农奴的悲惨生活


那么为什么身为农民的母亲与身为农民的儿子不能相见,反而被转卖到不同地方,天各一方,也就是说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呢?在这里,发挥作用的就是万恶的农奴制。“农奴”在俄语中的原意就是堡垒(крепость)的意思,而农奴制度的意思就是像堡垒一样的法律。农奴制从15世纪末建立,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被废除。同前面我们谈到的俄国的专制制度一样,它在俄国也存在了三个半世纪的历史,成为束缚俄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障碍,一个绊脚石,或者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使得俄国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了。


那么农奴制又是如何在俄国确立和发展的呢?我们得还是要从基辅罗斯时代开始谈起。在留里克三兄弟称王称霸的时候,无论是他们在瓦希商路上,月黑风高的时候,去杀人越货,还是趁乱入主诺夫哥罗德,他们靠的都是他们的亲兵队的兄弟情谊和同赴生死来达到目的的。因此,每次经商所得或者是抢掠所得,大家都是共同分享的。因此当留里克三兄弟进入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而留里克当上了大公之后,他也对他的另外两个兄弟,包括对他的亲兵队的其他兄弟也都是论功行赏,赏赐官位的。也就是他被尊称为“伟大的公爵”就是大公,而其他的人都是公爵或者说其他等级的这样的官位。

鞭打是俄国农奴的常见惩罚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这一切看似平衡般的田园诗般的平静就被打破了,就是少数的王公贵族开始巧取豪夺,大多数往日的兄弟,也就是自由民,他们日益贫困僚倒,甚至卖身为奴。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曾经作为大公的亲兵队的成员的自由民的命运的骤然变化。在那个时代,自由民有一个名称叫“斯梅尔德”,“斯梅尔德”是什么意思呢?在俄语中“斯梅尔德”(смерд)就是“死尸”或者是“臭尸”的意思。


为什么叫臭尸呢?因为从前每当大公和王公贵族去世的时候,都要在自己的亲兵队中选择最勇敢、最忠诚的人去为他殉葬。这一身份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殉葬者的后代及其他的家人,一辈子甚至终生都衣食无忧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能被选为殉葬者,就是选为臭尸,或者叫“斯梅尔德”,应该是这个家族的一个荣耀。那么推而广之,“斯梅尔德”也就成了那个年代自由民的代名词,也成了那个年代大公的最可以信赖的人的代名词,或者说“斯梅尔德”曾经是那个年代大公政权所进行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他们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在身份上是绝对自由的,而且拥有一定的田产和牲畜。


但是随着王公贵族地位的日益上升,也就导致了自由民地位的日益下降。“斯梅尔德”不再是为贵族殉葬的自由民了。那么由于他的身份的变化,他便成了卖身投靠为奴的人,于是它的意思就变成了“散发臭气的庄稼汉、下等人”的意思了。在12世纪的俄国边界始终有这样的记载,在公元1103年的春天,基辅罗斯的王宫,斯维亚托波尔和弗拉基米尔准备征用农民也就是“斯梅尔德”的马匹去发动战争,结果遭到了他的亲兵们的反对。弗拉基米尔非常不理解,他说:亲兵们,我非常奇怪,你们为什么舍不得去抢斯梅尔德的马匹呢?如果他们反对的话,那就用箭射死他们,夺走他们的马匹,进而把他们的妻儿老小全部都抢走。

买卖农奴女孩


那么这段记载说明了什么问题?它说明至少到了12世纪初,自由民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表明这个时候王公贵族想要抢掠斯梅尔德也就是自由民的财产的时候还略有顾忌,但也表明这个时候自由民已经成为王公贵族的主要的侵占的对象。从这个时候开始,自由民就开始了贫困化。他们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一方面少数的自由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而日益贫困,而被迫通过与王公贵族签订人身契约的形式为其服役,他们被称作契约奴。那么另外一些人由于欠王公贵族的债务而难以偿还,那么被迫为王公贵族服务,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也就是他们的马匹,农具,去为王公贵族去耕作,那么他们被称作是债务农。不管是契约农,还是债务农,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契约没有结束,在债务没有完全还清之前,他们的人身自由是有限的,甚至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


另一方面,在自由民中,也就是斯梅尔德中也在逐渐地发生分化,在自由民中出现了少数的富人,他们从一些贫困的自由民手中攫取他们的自有耕地,通过各种手段把原来属于村社的公有土地,像森林,水源等等这些其他的这些公有的财产据为己有,然后去驱使附属于他们的贫困农民,为他们生产,而自己则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也就是地主,也就是后来的贵族。这些契约农和债务农,必须要严格履行契约,要还清债务,否则永世不得离开土地和自由去迁居择业。


否则的话王公贵族有权对于他们进行追杀,抓到之后,可以投入自己庄园里面的私人监狱。而如果说他们在未完成契约或没有还清债务之前而逃走被捕的话,不仅要遭受人身体罚,那么他们的身份就永永远远地沦为奴隶,而永世不得翻身。前面我们谈到的南俄地区的那首民谣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老太婆和她的儿子被分别束缚在两个不同的庄园里面。原来只有在11月26号尤里节这一天,有几天的人身自由,但是由于这一年沙皇政府担心这些农民逃跑就实行禁年法令,就是禁止农民移动的法令,于是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只能隔空相望了。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40-1505)


于是这些原来身份自由的自由民就逐渐的分化成了两大类,少数的自由民地位上升,变成了地主变成了贵族,而绝大多数的自由民则变成了被迫依附于不同的王公、贵族、地主的债务农或契约农。但是15世纪以前的农民还保留一定的迁徙自由,也就是他们在偿清所负的债务,或履行契约之后,他们就可以获得了人身自由,可以迁居或转投到其他地主的领地之上。再有一个就是在每一年的东正教的重要节日尤里节这一天,也就是11月26号这一天,他们可以获得短暂的人身自由,但是地主贵族却是竭力想要限制农民的迁徙权,试图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也就是警察、军队、法庭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地主贵族的领地之上。而国家政权,尤其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基辅罗斯的大公和后来的莫斯科大公也都支持这些地主贵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


为什么支持呢?因为这个时候的俄国还是欧洲的弱小国家,那么基辅罗斯大公和莫斯科大公出于加强王权,维护当时的国家的统一,也希望把这些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而不让他们成为一个分散的势力,更不让他们为其他国家的力量所使用。于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97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颁布了法令,重申农民在完成一切田间劳作,并与其的主人清算一切债务之后,方可以在每年秋季的11月26日,也就是尤里节前后各一星期内,脱离原主人,重新宣选择居住、劳动和生活的地点,那么这个法典被称作《1497年法典》,因为它标志着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在俄国已经初步确立了。

《1497年法典》


到16世纪后半期,由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俄统一市场开始萌芽,17世纪的俄国的各个区域、领地、公国就逐渐的融合成了一个经济的整体。各个区域间日益频繁的商业贸易,就带来了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到17世纪上半期,俄国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带来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

这些地主贵族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开始转而向农民征收货币地租。所谓货币地租,农民可以不必通过劳动的形式,但是他要把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和劳役折合成货币,然后把货币交给地主贵族,就完成契约了。像1550年的法典中就增加了农民在尤里节,离开主人时,必须要交纳一笔住宿费的规定,从而就在农民的脖子上在紧紧地勒上了一个绳索。


这些俄国的统治阶级和各级各类的地主贵族认识到了,必须要使用超经济强制的方式,使农民在人身上依附自己。什么叫超经济强制呢?那就是不顾及农民自身的需求,而把农民与土地与庄园紧紧地固定在一起,让农民永远地束缚在各类的领地和庄园之上,以此保障地主和国家的收入,以此来保障专制皇权的稳固统治。

《1550年法典》,标题页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论是国家政权,还是地主贵族,都迫切地要求废除《1497年法典》中规定的农民完成契约偿还债务之后,在每年的尤里节,11月26号可以重新择业、迁居这样的规定。于是1649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沙皇政府颁布法典,规定地主庄园上的农民,不管他逃亡时间多久,不管他是否履行了契约长期的债务,永世不得迁居。


同时法典还规定,地主贵族可以无限期的去追捕逃亡农民,凡是私藏逃亡农民的地主,每年都必须向农民的原来的主人交纳十卢布的罚金。这样的话,从《1497年法典》到《1649年法典》,俄国经历了一个农奴制基本确立或者叫初步确立,最后到最终巩固的过程。俄国的农民最终完成了由自由民向完完全全丧失人身自由的农奴的身份的转变,最终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之上。农民也就等同于农奴。而农奴的身份是世代相传,不得改变的。


那么农奴制呢其实是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各国都广泛存在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制度。但是为什么一提到农奴制,我们会首先想到俄国,原因就在于俄国的农奴制在世界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最长,同时俄国的农民在俄国农奴制统治之下,他的地位最低,生活最困苦。

俄国农村妇女


我们可以就国际范围来做一个比较,如果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相比,17世纪的俄国是经济政治极其落后的国家。因为早在15世纪末,欧洲其他的国家的农奴制已经基本废除了。17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像荷兰,像西班牙,当然像英国已经开始萌芽了。如果我们做这样的一个横向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俄国显然是落后的,也就是在西欧各国17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同时,而俄国恰恰是农奴制最后确立的时期。但是如果说我们把农奴制放到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做一关照的话,我们会发现农奴制生产关系在俄国的确立在十七世纪末,对于俄国而言,它基本上适合了俄国政治经济的条件,甚至还有某种的进步意义。


为什么说它有进步意义?因为农奴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这些失去人身自由的农民死死地牢牢地束缚在各类各级的地主贵族的土地之上。那么国家政权又通过农奴主,也就是地主贵族来管理农民,向农民征收赋税,让农民承受承担,让农民承担国家义务。这样做呢有利于国家的收入,也有利于国家局势的稳定。但总的来讲,农奴制是一种超经济强制的生产方式,是根本违背人性的经济制度,并且农奴制在欧洲其他国家早都已经瓦解了,甚至绝迹了,在俄国却是欣欣向荣。例如在俄国著名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代,也就是1762年到1796年,那么也就是18世纪的中后期,它的统治时代被称作是农奴制的黄金时代,这位女沙皇也被称作“农奴主的女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好了,现在我们这一讲谈到了俄国农奴制确立的过程,谈到了原来受人尊重地位很高的农民,也就是斯梅尔德是如何逐渐失去了人身自由、甚至最后沦为农奴的过程。我们也将俄国的农奴制与欧洲的农奴制做了一个比较。那么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就能够比较出俄国是处在当时欧洲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上。那么在以后的课程中,我还会谈到俄国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农奴制的批判。我们还要谈到沙皇政府,为什么最终下决心废除了农奴制?


那么在下一讲,我就要谈到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蒙古鞑靼人入侵之后所建立了金帐汗国,那么俄罗斯人是如何当了两个半世纪的亡国奴的。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再见,我是张建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