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 “用野蛮制服野蛮”

08 | “用野蛮制服野蛮”

00:00
25:17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主要谈到了彼得一世亲政之后,立即决定率领俄国大使团去欧洲国家考察和留学,从而在俄国历史上就留下了一段佳话。今天这一讲,我们就要谈一谈彼得一世回国之后,立志推行各个领域的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发生的改革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只有沙皇彼得一世推行的改革和另一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被称作“大改革”,就是英语中经常所提到great reform。我们知道在这里 “great”它既有“规模上大”的意思,同时也有“影响上大”的意思。那么在俄国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中,的确这两次改革就它的规模而言是最大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改革在影响上也是最大的,它改变了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将俄国的现代化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并且大大地缩短了俄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因此被称作“大改革”。而彼得一世的历史功绩又盖过了亚历山大二世,于是他被尊称为“大帝。


1698年8月底,彼得一世闻讯国内发生了以他的姐姐索菲娅摄政王为首的宫廷叛乱,于是就匆匆地从欧洲赶回来了。回来之后在平定了宫廷禁卫军的叛乱之后,彼得一世,决定立即进行改革,来实现它在欧洲早已拟定好的改革的计划。但是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偏安于欧洲一隅,历史上由于蒙古—鞑靼人的长期统治,与欧洲文明长期隔绝,还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怎么样来进行改革,如何来破除俄罗斯人,尤其是俄罗斯的上层精英们,也就是贵族,他们的守旧思想,能让他们认识到俄国的落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如何调动上层精英贵族和下层的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来支持和参与改革呢?


马克思在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彼得大帝是用野蛮的方式征服了俄国的野蛮”所谓野蛮,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以沙皇强制命令的手段,不管上至贵族下至百姓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接受,都必须接受的方式来推行改革。


彼得一世,先是从俄罗斯人的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的习惯入手,进行改革。他想以此来震惊和震醒俄国社会。彼得一世下令,召见文武百官和贵族们。就在这些人没有做好精神准备的时候,彼得一世亲自拿起剪刀动手把大臣和贵族脸上的大胡子剃掉,大胡子可是俄罗斯男人视为骄傲的东西。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长袍的下摆也被沙皇动手剪掉了。于是这些贵族官员们一手捂着被剪掉胡子的脸,一只手拉着被剪掉下摆的长袍,而敢怒也不敢言。要知道,蒙古—鞑靼人统治了两个半世纪,从此也就把留胡子穿长袍的习惯留给了俄罗斯人。那么在这次行动之后,枢密院颁布了法令,要求所有的俄罗斯男人必须剃掉长胡须,而且政府派出专门的人员在大街上或者到老百姓家里去强迫老百姓剪掉胡须。对于那些坚持留胡须者,要么送到监狱里去,要么课以重税,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税种,它的名字叫胡须税。

 

彼得大帝剪掉贵族的胡须


政府专门制作了一个小铜牌,正面画着胡子的图案,背面写着胡须税已缴纳,那么缴纳胡须税的人就可以得到这么一个小铜牌,但必须把它挂在脖子上。每当进城的时候以备随时查验。

胡须税铜牌凭证


枢密院还颁布法令,规定贵族和官员们必须丢掉蒙古长袍,改穿匈牙利式的或日耳曼式的猎装,就是打猎的服装。彼得一世还亲自颁布法令,宣布禁止官员和贵族们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藏在家中,要求妇女无论结婚与否都必须参加交际活动。朝中大臣还有他们的家人,必须要学会法国的宫廷礼仪和风尚,要学会谈吐如何优雅,学会讲法语,学会喝咖啡,学会抽鼻烟等等。正式场合必须戴假发。男人在公共场合见到女性要礼让三分,要起身脱帽致意。而所有的宫廷贵妇和达官贵人们的妻子女儿,都要学会像法国女人那样的化妆,举止那样的优雅。彼得一世,还下令给每个贵族和官员及其家人发一包白色的牙粉和一根牙刷,要求他们每天刷牙刷去嘴上的黄斑牙。


彼得一世还亲自把德文版的《青春宝鉴》翻译成俄文,在书中对青年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品德都做了非常详细地规定。例如告诉青年人在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斜眼看人。赴宴的时候,手不要久久的放在桌子上,喝汤的时候不要摇晃双腿,也不要用手,一定要用餐巾去插嘴等等。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日常生活习俗的改革,只是让人们从他的日常生活入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目的是为随后进行的大规模的和更大氛围的改革,那就是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扫清道路。


随后彼得一世,就对俄国的统治阶级,也就是俄国的精英阶层,贵族进行了改革。贵族是俄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等级,它是沙皇政府和军队的官员,以及教会中中高级神职人员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以说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最稳固的最基本的社会支柱。但是几百年来,这些俄国贵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因为他们生来就有锦衣美食,就有宝马良驹。长大之后,可以凭着自己的祖荫,轻而易举地获得土地,获得俸禄,可以到政府或军队中担任高官,也可以在东正教会里面成为高级的神职人员。因此彼得一世认为,要想提高统治阶级的品德,就要改变贵族的腐朽习气,那就必须从他们的子弟开始。

彼得一世时期的贵族


彼得一世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必须要进入各种学校去学习,去学习外语、文学,学习法律,学习军事,有条件的贵族家庭,要送子女到国外去留学。留学费用不够,留学费用不足,可以由国家来支持。那么有谁家的子弟不识字,或者是逃避留学,那么他的家长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而那些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彼得一世都要亲自进行考试,对于成绩优秀的给予高官厚禄。对于滥竽充数者提出严厉批评,责令其继续学习。

彼得一世在规划蓝图


为了让贵族子弟自食其力,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也就是在所有的贵族的子女中,只有一个人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父辈的爵位,继承他父辈的田产和俸禄。目的呢就是要防止土地的分散,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贵族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实行一子继承法的目的在于使土地永远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借以巩固贵族的大土地所有制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且以此来迫使贵族子弟放弃安逸的生活,通过自己勤劳为国家服务,来获取功名,获取俸禄。


这样呢还可以保证政府机关军队东正教会的官员和神职人员的来源的质量。彼得一世在欧洲游学期间,对于荷兰、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事业非常注意。他曾经向著名的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英国的著名科学家牛顿在内的各国学者求教。回国之后,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开办航海学校,教授算数、三角、几何、航海、天文、地理等课程,并且还聘请外国学者来担任教师。彼得一世在欧洲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他看到了欧洲的国家大都是有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而国家对于科学家也非常重视。


1724年2月9日,俄国召开了一次在俄国科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彼得一世亲临会场,大会通过了重要决议,宣布俄国将建立科学院。那么俄国的科学院将发挥研究院、大学和中学的三重职能。也就是说俄国的科学院要担负起国家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的职能,同时还要向青年人讲授法律、医学和哲学课程,来培养未来的人才。彼得一世为科学院制定了经费预算,每年约为25000卢布,不要小看这25000卢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了。1725年8月,召开了俄罗斯科学院第一次院士大会,在通过的决议中强调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给科学院的院士以优厚的待遇和地位。

俄罗斯科学院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现为俄罗斯科学院群楼


除此之外,彼得一世也改革了俄国的国家权力机构,他下令设立由九人组成的枢密院。枢密院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成员由沙皇亲自挑选和任命,当然它的成员也只向沙皇负责。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谈到了,东正教会在俄国是一股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力量,它既是沙皇统治的舆论工具,也是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为了打击东正教势力,让东正教会服服帖帖地驯服地为沙皇服务。彼得一世决定,废除东正教的最高领袖就是大牧首,建立世俗的一个管理机构,叫东正教事务管理局,由世俗官员担任局长,从此在俄国历史上也就开创了一个由世俗机构来管理神职机构的这样的一个先例。同时要求各级神职人员必须宣布效忠沙皇。


彼得一世曾经对他的好友,也就是担任俄国大使团的团长的法国人勒福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恨死了莫斯科,它完全像一个大坟墓,有朝一日我要一把火把它烧掉。”彼得一世从欧洲回来之后,他在北方战争期间做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宣布放弃世代的莫斯科大公,包括后来的沙皇执政和生活的首都莫斯科,将俄国的首都迁往北方,临近波罗的海的彼得堡。为什么要迁都呢?迁都的目的有两点,第一点,在彼得一世看来,莫斯科完全就是一个旧俄国的象征,它宣布要与旧俄国告别,因此必须迁都北方。第二,这个时候俄国正在为争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北方的强国瑞典进行北方大战。那么迁都彼得堡就意味着濒临芬兰湾和瑞典的南大门。

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岸边构想建造新都彼得堡


1703年,彼得一世,在今天的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亲手挖了第一锹土,宣布他为新的首都奠基。1713年,彼得堡就正式成为俄国的首都。彼得一世,率领文武百官,迁都彼得堡。到1721年,再打了21年的北方战争之后,俄国终于打败了瑞典。彼得一世,终于打败了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俄国不仅获得了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出海口,而且作为一个欧洲的地区性的强国,瞠目结舌般地出现在欧洲人面前。那么在北方大战的凯歌声中,彼得一世,宣布将俄罗斯的国民由俄罗斯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文治武功,枢密院决定授予彼得一世为“伟大的皇帝”的称号,这就是彼得大帝名称的由来。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左)和彼得一世(右)


那么现在我们来做几点总结。首先,如果说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建立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毕竟还有大贵族等政治势力,与沙皇分享权力,因此才有了伊凡四世的特辖制改革,说明此时的俄国正处在等级代表君主制的末期。而在彼得一世执政时期,俄国则完成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的过渡。


所谓等级代表君主制,就是指在国家中除了高高在上的独一无二的君主之外,还有代表各个等级的贵族利益的权力机关与君主政权并存,凡遇重大事项,必须是贵族权力机关与君主达成一致才行。那么这种政治体制在今天看来是民主的,但是在当时却造成了国家的权力分散,甚至造成部分的贵族拥兵自重,拥权自重。所谓绝对专制君主制,简单的讲就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军事权力,警察权力,也包括经济权力和司法权力,完全归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皇帝或者是沙皇一人之首,然后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专制和独裁统治。


那么在这个时期,国家权力完全归于沙皇一人一身,对于俄国的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彼得大帝执政时期,在皇室内部有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摄政王索菲娅的势力。在朝廷中有那种“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草头王”的禁卫军的时常叛乱。在社会上有钱有势的大贵族与沙皇政权。在国际上,俄国北面的强敌是瑞典,南面的强敌是土耳其,西面的强敌是波兰、立陶宛和日耳曼人。因此这个时候的专制皇权是清除割据势力,整合各派力量,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组织有效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唯一的一个政治权威,因此我们称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次,彼得一世的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在改革的过程中,彼得一世,身为沙皇,意志坚强,身体力行。为了推行改革,它不怕一切阻碍。他通过游学欧洲,潜心学习,看到俄国的落后与不足,通过自上而下强制式的、野蛮式的大改革,让上至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认识到自己的陈腐习俗和落后意识。通过北方大战,整合俄罗斯的国民意识,提高民族自尊心,提高民族自豪感。可以说彼得一世,的的确却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野蛮的方式,通过强制的方式,但同时又是那个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动员起来了全体俄罗斯人投身于追赶世界潮流的运动之中。因此我想称他为“大帝”是不为过的。

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骑马塑像 ,著名的“青铜骑士”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叫《红色风暴的起源: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那么在这本书里面,我是这样来评价彼得大帝和他推行的大改革的: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的任期内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使俄国从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大国。使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强国,进而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彼得大帝的为政之道,他的个人性格,他的方方面面都为俄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彼得大帝是一个神,他继往开来,鉴古通今,励精图治,霸业大成。他以自己的卓越奋斗和不懈精神,造就了别人难以企及伟业和神话。彼得大帝也是一个人,他顶天立地,豪气盖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创造出了传世佳话。


好的。这一讲我们谈及的是俄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彼得大帝,也谈到了俄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俄罗斯帝国建立的过程中,有一个原本不是民族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哥萨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哥萨克充当着沙皇政府的马前卒,他们四处征战,为俄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哥萨克也在俄国历史上屡屡发动农民起义,也成为沙皇政府的心腹大患。下次课程我们就来谈一谈哥萨克,谢谢您的收听,再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81846165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