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李承乾:英主阴影下的继承人悲剧

12. 李承乾:英主阴影下的继承人悲剧

00:00
25:03

中国政治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继承政治,或者是权力传承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但困扰着历代的帝王们,其实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权力,小到一个单位的持续发展,都不断演绎着建储、废储的戏码。今天我们谈谈这个问题,我们从李承乾谈起。我们很多听众都看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知道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在这些影视剧中,李承乾基本是平庸负面的形象。


那他这个负面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呢?从两《唐书》就开始定型了。唐太宗贞观朝的政治主线之一是建储、废储之争,也就是继承政治的问题。以太子李承乾为一方、魏王李泰为一方,双方为了争夺皇位彼此倾轧,最终于贞观十七年(643)演变成了李承乾的未遂政变。最终的结果是太宗将李承乾和李泰两废之,最终也导致了晋王李治的上台,也就是唐高宗。唐高宗晚期武则天强势上位,最终取代李唐建立了武周政权——某种意义上唐朝被颠覆了。如果李承乾没有被废,唐朝的历史是否走向不同呢?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从上述的历史脉络,我们也能看出李承乾被废在唐朝前期政治中的重要性。


李承乾的名字可以证明他是唐太宗曾经认定的皇位继承人。《旧唐书》里说,为什么取名承乾,是因为他出生在承乾殿。其实并不是如此。古代当皇帝,被称为“出震承乾”。《易经》中说,“帝出乎震”,震为东,为春,一年之始,一日之始。所以太子居住的地方叫东宫,也叫春宫。“承乾”就是承接天命当皇帝的意思。李承乾的名字,在唐朝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李承乾出生的时候,李世民仅仅是秦王,就敢给儿子取名承乾,这是难以想象的。李承乾的兄弟们,都是单名,比如魏王李泰、吴王李恪、晋王李治等等,只有他是双名。或许,他之前也是单名,只是在被树立为太子后,才改名承乾,以符合他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也跟其他的皇子区分开来。


李承乾最后倒台了,所以他的形象被唐朝官方脸谱化了。《旧唐书》列举他的罪状或者瑕疵,第一是身有残疾;第二是两面人,“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故在位者初皆以为明而莫之察也”;第三是道德有瑕疵,反复暗示他是同性恋,他跟太宗的决裂也被归结为太宗杀了他喜欢的乐人称心。到了宋代,欧阳修他们编纂的《新唐书》增加了更多关于李承乾亲近突厥文化,不适合做中华继承人的内容。李承乾“承乾身作可汗死,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还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领兵别部为“设”,地位在可汗、叶护之下,可设牙帐,专制一方,领两万人。思摩即阿史那思摩,是贞观朝极为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李世民本人也是突厥化的,会说突厥话。李世民的六骏,取名大多与突厥文化有关。李承乾沾染突厥文化与风俗,似乎再正常不过了。


《旧唐书》太宗本纪的史臣曰部分,对李承乾的倒台做了官方的总结:“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也就是说,李承乾之所以走到覆灭的地步,是自身的问题,并不能怪罪到太宗身上。李世民再英明,也改变不了他。这等于是撇清了李世民的政治责任,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李承乾身上。但是实际上,李承乾并非是教育失败的产物。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唐太宗的翻版。


官方记载为了掩饰太宗杀子之恶,史学家即便是在一些极小的细节问题上,都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巧妙地修饰。比如李承乾的死亡日期,《旧唐书》卷三《太宗纪》记载,贞观十七年九月癸未,“徙庶人承乾于黔州”,而将其死亡日期系为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按照这个记载,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流放,在流放地生活了一年多才去世;同书卷七六《恒山王承乾传》的记载却将李承乾去世时间系在贞观十九年。然而,现藏昭陵博物馆的《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却明明记载:“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也就是说,李承乾压根没有来得及到达流放地黔州,很可能在当年在就暴毙了。李承乾当年即被处死的情况,也可以从汉王李元昌的例子得到证明。李元昌是李承乾的重要支持者,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他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赐死于私第,李元昌也是在当年即被赐死的。


李承乾身边的支持者,比如魏徵、杜正伦、孔颖达、颜师古等,都是博学多才之士,皆一时之选。虽然官方史书可以通过他们向李承乾谏言的描述突出李承乾的不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承乾曾在政治、学术、信仰等各个领域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长安的普光寺,十余年间,几乎都在李承乾的资助和干预之下,成为长安的佛教中心。并且以普光寺为中心,构成了巨大的政治、信仰关系网络。他的这些做法,跟秦王时期的李世民也是如出一辙。唐代佛教繁荣,佛教文献很多,在那些高僧笔下,李承乾的形象跟官方认定的形象完全不同,是一个文笔优美、人情练达、深受大臣和高僧拥护的储君。但是这一切到贞观十七年戛然而止。


贞观十七年元月,太子李承乾最重要的支持者魏徵去世,面对咄咄逼人的魏王泰集团,李乾危机重重,东宫集团的核心成员决定以暴力取得政权。李承乾的拥护者众多,包括大将侯君集、汉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驸马都尉杜荷王珪之子王敬直、洋州刺史赵节、李靖之子李德謇、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等等,其东宫僚佐更是人才济济,张玄素、陆德明、孔颖达、张士衡、于志宁、裴宣机、萧钧、令狐德棻、赵弘智、李纲、王仁表、崔知机皆天下之选。政变的核心成员是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根据《旧唐书》记载,是“纵兵入西宫”。不但李承乾的政变计划,可以看出唐太宗玄武门政变的影子,那些参与李承乾政变的人物,比如唐初名相杜如晦之子杜荷,也几乎是在复制自己父亲的角色。只不过前者成功了,后者失败了。杜荷建议:“琅邪颜利仁善星数,言天有变,宜建大事,陛下当为太上皇。请称疾,上必临问,可以得志。”杜荷临刑,意象轩骜。


帝制时代,永远面临着权力传承的难题。储君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临深渊。唐代前期的皇太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够顺利登上皇位。最后登上皇位的,都是通过权力斗争甚至政变上台。李承乾一生模仿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好的学生。只不过,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迫使李渊下台,而李承乾政变的计划因为泄密而夭折。在这种背景下,李承乾作为一个失败者,被官方脸谱化,变成了一个平庸负面的历史人物。我们只要想一想,李承乾的头号粉丝是魏征,就明白了事情没那么简单。魏征非常幸运,他死得及时,不然也会被卷入政变遭到处决。很多政变的核心人物,都是魏征引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此,气愤难平,甚至派人去砸了魏征的墓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多闻X

    想请问老师关于李承乾喜爱突厥习俗及语言是否招致了李世民的厌恶,还是说这只是宋人在自己固有意识形态下的一厢情愿

    邙洛山 回复 @C多闻X: 李世民不会厌恶。他自己会讲突厥语,而且跟突厥可汗有香火之盟,连自己的昭陵八俊很多都是突厥语命名的

  • 徐祖凤

    已付全年收听费用

    邙洛山 回复 @徐祖凤: 破费了

  • 刘凯_q1

    唐朝宫廷太黑暗,太血腥了。是不是因为胡人的血统的原因,后世的宋朝,清朝就没这样血腥吧。

    邙洛山 回复 @刘凯_q1: 都一样

  • 听友267171803

    老师,成为喜马拉雅会员就可以全听了吧?还是要购买喜点?

    邙洛山 回复 @听友267171803: 是收费的

  • 不老因扎吉

    哈哈,魏征一生选错边,灯下黑啊

  • VivianLau_7m

    好听,受益颇多。希望多多播放像教授一样知识渊博的人给我们讲课本里面没有的东西

    邙洛山 回复 @VivianLau_7m: 谢谢支持。希望有点意义

  • 小少nc

    老师讲的很好

    邙洛山 回复 @小少nc: 多交流,真正的交流。不可能对每个人有用,一旦发现没用要立刻抽身而退

  • 描图鸭嘴笔

    墓志是下葬的时候就埋进去的吗?怎么贞观十七年就知道李世民是太宗了?

    邙洛山 回复 @描图鸭嘴笔: 墓志原文不会是太宗

  • 1860277eurx

    孙老师 两面性把握得好

    邙洛山 回复 @1860277eurx: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人世间也不是。

  • asdfghjklQaz

    精彩,跟电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