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长平之战(一)

19. 长平之战(一)

00:00
13:16

长平之战(一)

 

赵孝成王受不了冯亭送上门的诱惑,一意孤行,接受了上党的十七座城池。同时,他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准备,派出了廉颇驻守长平。果然,第二年秦军就打过来了。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hé]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pí]将、四尉。

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 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方向逃来的百姓。王龁率军伐赵,赵军数次与秦军交战但都不能打胜,反而损失了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

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出重要使臣前往秦国和谈。虞卿说:“现在能不能和谈,主动权在秦国手中。秦国是必定要破赵军的,即便我们派人前往和谈,秦国也不会同意。我们不如派出使臣以贵重的宝器拉拢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接受我们的宝器后,秦国就会担心天下诸侯会结成合纵联盟,这样我们与秦国的和谈才能够谈成。”赵孝成王不听,派郑朱前往秦国和谈,秦国接受了。赵孝成王对虞卿道:“秦国接纳郑朱了。”虞卿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赵军就会被攻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国都已派驻使者在秦国祝贺胜利了。郑朱,是政治地位很高的人,秦昭王和应侯必定会将郑朱前来求和的事昭示各国。各国见赵国已经派人前往秦国求和,便不会再考虑出兵援赵;秦国知道不会有别国出兵援赵,就更不可能与赵国和谈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前来求和的事而不与赵国讨论和谈了。

 

【姚论】

我们在前面说过,上党地域辽阔,王龁所占领的并非整个上党,而只是韩国上党的部分县城。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率军伐赵的不是白起,而是王龁。在决定接收上党前,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商议由廉颇防守来对抗白起,可现在秦军统帅不是白起,而是名气不大的王龁,那还有必要只防守不出战吗?因此,以王龁取代白起挂帅,很可能是秦昭王的计策,目的就是打乱赵孝成王的战略部署,诱使他下令主动出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了王龁与廉颇的交战过程:“四月,赵军士卒与秦军的侦察部队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秦军斩杀赵军副将茄。六月,秦军再次击败赵军,攻取两座堡垒,斩杀驻守堡垒的四名都尉。再到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一方面,赵军在秦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下连连败退;另一方面,秦军虽然在战役上节节胜利,但却并没有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秦、赵两军都缺乏奋起一搏将对方置之死地的实力,他们就像两只伤痕累累的野兽,身体正在流血,眼神充满疲惫,却也只能硬撑着死盯对方。因为双方都明白,谁先撑不住倒下,就会立刻成为对方口中的猎物。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考验的不仅是军队士卒的战斗力,更是军队统帅的意志力—不仅是前线指挥官王龁和廉颇的意志力,更是坐镇后方的最高统帅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的意志力。

在比拼意志力的关键时刻,率先沉不住气的是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载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和《战国策·赵策三》,但在转载时同样删去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信息:

秦、赵两国在长平交战,赵国初战不利,损失一员都尉。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商量说:“我军初战不利,都尉战死,我要轻装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

当初接收上党时,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考虑过秦军来攻打的问题,他们商定下来的策略是由名将廉颇前往驻守以抵抗秦军,这主要是因为廉颇野战虽然未必能战胜白起,但防守没有问题。可是战争刚有不顺,赵孝成王就想改变既定策略,派军队轻装快速突进,主动攻击秦军,这个足以看出来他完全缺乏战略定力。与那位在太后和穰侯的阴影下隐忍了四十二年的秦昭王相比,赵孝成王的抗压能力实在是太脆弱了。

不仅如此,当初在讨论接收韩国上党的事时,赵孝成王找的是平阳君和平原君商议,这次讨论退敌之策时却不再找他们了。在姚尧看来,原因很简单,就是面子上挂不住,尤其是没脸见平阳君。可是,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这点面子又算得了什么?赵孝成王实在是太过意气用事,而这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犯了大忌。

史书没有记载赵孝成王采纳楼昌的与秦国媾和而否决虞卿的合纵楚、魏建议的原因,姚尧以为,这是因为赵孝成王内心压力太大导致的。以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派出使者前往楚、魏的时间需要超过半个月,再加上各种谈判,至少需要一个月。秦、赵两国已经在长平前线堆积了五六十万军队,楚、魏就算答应出兵援赵,各自也需要调集至少十万的军队才能管用。而这十万军队从开始征发集结到供应军需,再到开赴长平前线,又需要一两月。这样算下来,即便是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三个月才能等到楚、魏军队开赴前线。而赵国的后方供应已经很难支持三个月了,尤其是赵孝成王的内心也很难再忍受三个月的煎熬了。他只想早点结束这场噩梦,哪怕是需要付出一定割地赔款的代价他也认了。于是,他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派重使前往秦国求和。这显然又是个大昏招。如果说当初接收上党注定了赵军战略上的必败,这次赴秦求和则注定了赵军战术上的必败。问题不止在于秦昭王利用赵国使节来断绝诸侯援赵的想法,更在于赵孝成王通过派遣使者求和将自己的底牌透露给了秦昭王。这是一场比谁能坚持更久的战争,困难的不仅是邯郸城内的赵孝成王以及长平前线的廉颇和王龁,当然也包括咸阳城内的秦昭王,他们都在死死盯着对方,盼望着对方能够早点倒下。可是现在,赵孝成王主动向秦昭王求和,等于说:“我已经快撑不住了,咱别打了吧!”这无疑是给秦昭王注入了一剂最好的强心针,有什么是比对手主动求饶更能增强信心的呢?或许秦昭王此前也有过犹豫彷徨,但从这一刻起,他确信自己必胜无疑,再苦再难,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撑到赵孝成王先倒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