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接收上党(三)

18. 接收上党(三)

00:00
10:25

接收上党(三)

 

【姚论】

赵豹发表完意见后,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赵孝成王又询问平原君赵胜,赵胜建议接受,于是赵孝成王就接受了,具体理由也没有加以说明。而按照《战国策·赵策一》的记载是这样的:

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史记·赵世家》的记载也与此类似。可以看出,赵孝成王对赵豹的意见极其不满,怒斥赵豹道:“就算动用百万大军,连年对外用兵作战,也未能夺取一座城池。现在无需用兵就能够得到十七座城池,为什么不干?”明明是赵孝成王心里已有定见,下了决心要接受上党,所以才希望平原君附和他的观点,根本不是在听了平原君的建议后才决定接受上党的。可是,赵国接受上党后,必定会引来秦军讨伐,赵国难道就一点都不怕吗?他们有信心能抵御秦军的进攻吗?对此,《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没有提到,而在《世说新语·言语》的注里引严尤《三将叙》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白起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zhān]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平原君建议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归降。赵孝成王问:“一旦接受投降,秦国必定会出兵,武安君白起必定会担任统帅,有谁能抵挡得住他?”平原君答:“渑池之会时,我曾经观察过武安君白起,他长得头小而脸尖,瞳孔黑白分明,看东西时目不转睛。头小脸尖的人,敢于决断;瞳孔黑白分明的人,看问题清楚明白;目不转睛的人,做事情意志坚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与他打持久战,但很难与他正面交锋。廉颇为人,勇猛而爱士卒,面对困境时能够忍受耻辱,虽然野战不如白起,但如果只是防守,则足以抵御白起。”赵孝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由此看来,赵孝成王也不是没有想到秦国可能会兴兵伐赵,但是他在听了平原君的建议,知道廉颇在防守方面的军事才能足以抵御白起的进攻后,最终下决心接收上党。可是,廉颇真能防得住白起吗?仅就统帅的军事才能而言廉颇或许是可以的,仅就军队的作战能力而言赵军也不输给秦军,且赵军离上党近而秦军离上党远,占据有利地形后以逸待劳,必能抵御住白起的进攻。赵孝成王和平原君的这套逻辑似乎没问题,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平阳君赵豹的话。军队远征将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军需消耗巨大、补给运输困难、士兵容易疲劳等。可是平阳君已经全都分析过了:“秦以牛田”,这说明秦国的经济基础雄厚,不怕消耗;“水通粮”, 这说明秦国的运输问题也解决了;“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这说明在充分激励之下,秦国士兵斗志昂扬,完全可以克服疲劳;“令严政行”,这说明秦国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旦他下决心伐赵,就一定会举全国之力战斗到底。因此,从平阳君的分析即可得知,这一仗赵国必定会失败,即便是廉颇来防守也会失败。可惜的是,赵孝成王根本没有重视平阳君的话,竟然对他厉声斥责;司马光也根本没有重视平阳君的话,居然在转载时将他这句话删除。不仅如此,赵孝成王的决策机制也相当有问题。赵武灵王在位时,军国大事主要是与肥义、楼缓、李兑等异姓重臣商议,宗室中的赵成、赵文、赵造、赵燕等都是胡服骑射改革的反对者。到赵惠文王时期,虽然也给了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在各项军国大事中,却并非特别看重这些王室成员的意见。如渑池之会,他找来商量的是廉颇、蔺相如;阏[è]与之战,他找来商量的是廉颇、乐乘和赵奢,赵奢虽也姓赵,但并非王室成员。可是等到赵孝成王即位,最初是由他的母亲执掌朝政,一年后母亲去世,年轻的赵孝成王得以亲政,可是在接收上党、对秦作战如此重大的军国大事上,赵孝成王只是找来自己的两个叔叔商量,却没有问过其他异姓重臣的意见。不仅如此,在找这两位叔叔来商量之前,赵孝成王自己早已有了定见,他只是希望两位叔叔能够配合而已,并没有真心打算让这两位政治经验丰富的叔叔帮自己查缺补漏。更关键的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商定由廉颇驻守上党以防御白起后,居然没有征求过廉颇的意见。赵孝成王既没有问廉颇能不能接收上党,也没有问廉颇能不能防住白起,更没有问廉颇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就这样自说自话地将廉颇推向了长平战场。在赵孝成王眼里,所有人都只是执行他战略意图的棋子,都只要听他的话、依照他的指令办事就行,不得有任何异议。赵孝成王如此年轻气盛而又刚愎自用,他的对手却是年过六旬而又老谋深算的秦昭王,怎么可能不一败涂地呢?

 

公元前261 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四年

这一年,就是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史记·六国年表》记:“赵孝成王五年,使廉颇拒秦于长平。”

本年,秦国发生饥荒,可能是出现了自然灾害。《战国策·中山策》记:“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这是在长平之战后,秦昭王经过一番修整,想要再次令白起挂帅伐赵时所说的话。说这话时是在公元前259年,据此可推知“前年国虚民饥”中的“前年”也就是本年,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国伐赵的决心有多顽强,即便出现饥荒也不改他的志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