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将相失和(一)

23. 将相失和(一)

00:00
20:23

将相失和(一)

 

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白起更是几乎把赵国国内的青壮男丁坑杀了大半。可大胜后的秦国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接灭了赵国呢?这其中的原因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周赧王五十六年,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hé)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韩、魏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欲无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chóu)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这两段话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公元前259年,十月,武安君白起将秦军一分为三:王龁率领一支军队进攻赵国的武安、皮牢,并且攻克下来;司马梗率领一支军队向北平定太原,占领全部上党地区。韩国、魏国派苏代用重金劝说应侯范雎道:“白起是否即将围攻邯郸?”范雎答:“是的。”苏代说:“一旦赵国灭亡,秦王便能称王天下了。届时武安君必将位列三公,您能甘心在他之下吗?虽说不愿意,可也不得不如此了。秦国曾经进攻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反而都投奔赵国,可见天下人长期以来都不愿意做秦国的臣民。现在把赵国灭了,赵国北部地区的人会逃入燕国,东部地区的人会逃入齐国,南部地区的人会逃入韩、魏,这样你们真正能获得的百姓也没有几个,还不如趁势割走赵国一些领土,不要让武安君成就大功。”范雎便向秦昭王建议道:“秦军已经疲劳,请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让士兵们可以休息一下。”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同意割韩国的垣雍、赵国的六座城池后讲和。正月,双方停战罢兵,武安君白起从此与应侯范雎结下仇怨。

 

赵孝成王准备派赵郝前往秦国订立和约,割让六座县城。虞卿对赵孝成王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是因为军队疲倦才撤兵的吧?难道大王认为他们的兵力尚能继续进攻,只是因为爱护大王才停止进攻吗?”赵孝成王道:“秦国想灭赵是不遗余力的,现在当然是因为军队疲倦才撤兵。”虞卿又说:“秦国已经没有进一步攻占赵国的实力,所以才会因军队疲倦而撤兵。现在大王将秦国无法凭实力夺取的土地奉上,是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那么明年秦国再来攻赵,大王可真是没法补救了。”赵孝成王还没有拿定主意,这个时候楼缓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便与他商议。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两国互相征伐,天下诸侯都很高兴,为什么呢?他们都说:‘我们可以倚仗强秦的威势,在弱赵身上获得好处。’现在赵国不如立刻向秦国割地,这样既可让秦国满意,也可以让天下诸侯疑心,以为秦、赵已经和好,所以不敢趁机欺凌赵国。不然的话,各诸侯国利用秦国的愤怒,趁着赵国的虚弱,群起而瓜分,则赵国立刻就会灭亡,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对付秦国呢!”虞卿听说此事后,再度面见赵孝成王说:“楼缓的这条计策太危险了!这种做法 只会令天下诸侯更加猜疑赵国,又哪里能够让贪婪的秦国感到满意呢!他怎么不说赵国这样做是在天下诸侯面前示弱呢?更何况,我建议不要割地给秦国,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割地。秦国向您索要六座城池,而大王却可以拿六座城池去贿赂齐国。齐国与秦国之间是世仇,还不用等大王的使者把话说完,他们就会派兵伐秦的。因此, 大王虽然割让了土地给齐国,却能在秦国那里获得补偿,而且向天下诸侯显示自己尚能有所作为。大王若能以此先发制人,则军队尚未抵达边境,我们就能看到秦国派使者带着贵重的礼物抵达赵国, 反过来主动向您请求媾和。那时再答应秦国的媾和要求,韩国和魏国见状,也必定会对大王特别重视。这样一来,大王既能与三个国家交好,同时又能掌握与秦交涉的主动权。”赵孝成王道:“有道理。”于是赵孝成王派虞卿向东求见齐王田建,与他商议联合抗秦的事宜。不待虞卿返回赵国,秦国的使者就已经抵达赵国。楼缓见状,逃离赵国,赵孝成王封给虞卿一座城池。

 

【姚论】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命向寿领兵攻占韩国的武始,白起攻占韩国的新城。公元前293年,白起在魏冉的举荐下代替向寿担任秦军伐韩的主帅,于是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白起从此名震天下。此后二十多年里,白起与魏冉之间的将相配合一直非常顺利融洽,可谓相辅相成。因此,当范雎劝秦昭王罢黜魏冉,夺走魏冉的相位时,范雎和白起之间就已经产生了嫌隙,这次不过是将仇怨更加深化、台面化而已。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而独独放回二百四十名年龄小的,这当然不是因为他爱护幼小,而是这二百四十人回到邯郸后,必定会极力渲染白起和秦军的恐怖,从而击溃赵人的心理防线,瓦解赵人的战斗意志,为将来围攻邯郸创造有利条件。之后白起命令王龁攻克武安,而武安就位于邯郸东北25公里处。显然,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便已立刻着手实施围攻邯郸的战略规划,王龁军就是围攻邯郸的前锋部队。在攻占邯郸的计划遭到范雎破坏后,白起心中的恼怒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白起即便能攻下邯郸他也守不住。为了长平之战,秦昭王已经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已经达到了极限。且不说各诸侯国随时有可能合纵伐秦,此时赵国在北方还有李牧率领的二十万铁骑。由于要抵御匈奴,所以李牧之前不可能调兵参加长平之战,可一旦邯郸遭到围困,赵国危在旦夕,李牧可能不回师救难吗?到时候,已经是师老兵疲、强弩之末的秦军,又如何能够抵挡赵军甚至诸侯联军的内外夹击呢?因此,范雎建议秦昭王暂不围攻邯郸,虽然不排除有图谋私人权位的考量,但也不失为老成谋国之道,不能就此说他是在挟私而误国。

虞卿、楼缓的“赂齐赂秦”之争,不过是当年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之争的延续,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楼缓是赵国的功勋老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时,楼缓就是他的心腹重臣。即便楼缓当年仅20出头,到本年也已经有70多岁了。公元前306年, 赵武灵王派楼缓出使秦国;公元前297年,楼缓接替孟尝君出任秦国宰相,使秦国由与齐国结盟改为与赵国结盟。由此可见,楼缓在外交 上亲秦是由来已久一以贯之的。外交,必须以国家实力作后盾,当赵武灵王执政时,赵国实力强大,所以楼缓在外交上的亲秦便是积极运作赵、秦、宋同盟以对抗齐、韩、魏同盟,于是使赵国得以集中精力吞并东边的中山和北边的胡人。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所以楼缓在外交上的亲秦便只能是向秦国割让土地以换取秦国不再进兵灭赵。不能因为楼缓在长平之战后建议赵孝成王割让土地给秦国就指责他里通外国,就像不能因为虞卿建议割让土地给齐国就指责他里通外国一样。虞卿虽然通过借助齐国的力量帮助赵国暂时渡过难关,但他的辩词亦有太多虚夸之处。譬如,虞卿说:“齐国与秦国之间是世仇,还不用等大王的使者把话说完,他们就会派兵伐秦的。”要是果真如此,为什么在长平之战的最关键时刻,齐国始终不肯借兵借粮帮助赵国抗秦?再譬如,虞卿说“大王虽然割让了土地给齐国,却能在秦国那里获得补偿。”而事实上,赵国能够不为秦所灭就已经是万幸了,难道他还敢主动出击伐秦吗?如果不敢出兵伐秦,那又如何从秦国夺取六座城池以弥补割让给齐国的损失呢?更何况,这次虞卿出使齐国并没有真的从齐国搬来救兵,只是秦国自身因长平之战重伤元气后感到心虚才主动撤兵,但元气稍加恢复便又再次出兵伐赵了。虞卿对赵国确实有功,确实该赏,但不该赏在他本年使齐。纵观此次长平之战,赵孝成王犯了两次大错,而这两次大错事先都有重臣提出明确反对。第一次是赵孝成王接收上党郡时,当时的反对者是平阳君赵豹。第二次是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往秦国媾和,当时反对者是虞卿,虞卿的建议是与楚、魏结盟。在这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上,赵孝成王只要听进去一次正确意见,都不会出现长平之战的惨败。现在大错既已铸成,但倘若赵孝成王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必定会向平阳君和虞卿郑重道歉,然后对他们加以封赏,如此国家还能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可惜赵孝成王不敢正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赏曾事先提醒自己别犯错误的人,却只赏大错铸成后帮助暂渡难关的人。赵国的执政者就是这样一个怯懦、苟且的君王,赵国又哪里会有希望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eader221

    继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