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马勇 | 晚清朝鲜问题的由来

9.4 马勇 | 晚清朝鲜问题的由来

00:00
21:19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琉球事件发生的同时,它实际上连带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这集讲的主题,就是朝鲜问题。


朝鲜和中国山水相连,和俄罗斯山水相连,和日本是隔海相望,又是太平洋的一个重要的出海口。朝鲜的战略地位,在全球格局当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东北亚更重要。东北亚这些国家,在朝鲜,在过去的大概100多年的时间,我们整个人类为东北亚问题付出很巨大的代价。它基本上就是远东地区的一个火药口,一直是属于一个导火索的功能。


我们看中国的国运,在过去的100多年当中,几次都是被朝鲜牵着走。1894[①]1950年代[②]。大概中国的国运就和东北亚这个地方有关。当然这也和我们政治中心的设置有关。当你的政治中心远离或者你不在乎的时候,那就不是问题;你在乎,它就是问题。朝鲜的问题,在琉球问题发生的同时,朝鲜问题也就发生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战略企图我们怎么来理解?日本它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日本有个大问题,就日本的增长发展之后,它必须要踏向大陆。但是各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日本要踏向大陆只有两个踏板:一个,南部,就是台湾;(第二个)北部,就是朝鲜半岛。这两个踏板成为日本踏向大陆的必经之地。




东北亚地缘示意图[③]


它想从一个岛国走出来,而日本作为岛国也不小,它是一个很大的岛国。这样日本又在远东地区最先踏上工业化的改革,所以我们看到它对它的周边释放的这样一种要求,必然要使这些地区受到影响,正面的影响、反面的影响,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启动不久的时候,它就对朝鲜开始有一个诉求,它就不断地派它的水利工程师一类的军队,到朝鲜的周边去测水文地质。我们知道中国的海岸线当中,西方国家早就来测了,因为它只要到你这儿来通商,一定要来先测水道,否则它的轮船没法过来。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日本就和朝鲜发生了关联。但是我们知道朝鲜和中国山水相连,有着漫长、漫长的交往历史,我们可以推到很久远的交往历史,而且中国的内地和朝鲜通婚也是非常得多。当然本来可能在中国的古史记载当中,朝鲜就说是周朝的箕子之后[④],对吧?也是周王室之后了。当然这个说法朝鲜现在肯定不会认同,包括日本童男童女,现在都是远古的传说。当然也不算远古,其实都是有史记载的。总体来讲,在这之前朝鲜和中国的来往,应该在40几个属国当中它来往最密切,和中原来往最密切。其它的属国可能是三年一贡,朝鲜一直维持了一年都三贡,来往的频率非常高——因为它近嘛,就这种关系。


但是在这个时候,日本的增长发展之后,日本要求和朝鲜建立某种近代国家关系。大概在1870年代,它们这种联系就开始越来越多。日本希望和朝鲜建交,希望(朝鲜)打开国门,允许日本的投资进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中国对朝鲜的这种布局可以看到,并不希望朝鲜和外部世界有独立的接触。


这种状态究竟怎么来处理?因为中国的处理属国的原则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叫“属国自主”,就是属国的内部事务和对外交往事务我都不管,都由它们自己来做主。所以这样日本能不能打开朝鲜的大门,某种意义上,日本一方面要去打探中国的立场,找中国政府来了解,能不能够同意我进来。在19世纪晚期,法国在1868年,美国也在18681867年的时候,它们也希望进到朝鲜去,日本在1870年代初也希望进到朝鲜去。中国政府都采取很含糊的办法,就这个事情我不管,你们能做就做。


在这种状态下,就发生了1875年日本测量水文的军队和朝鲜就发生一个江华岛的冲突事件[⑤]。这个冲突之后,日本和朝鲜就谈判,谈判的同时——当然日本也使了应该说是一个外交的伎俩,就来北京找清政府谈。日本找清政府谈,那当然都是带威胁性质的:这是你的属国,你管不管?当然就是要索赔了。一般来讲,面对索赔,清政府都不愿付的。那么这样清政府就说,这是你和朝鲜的事情,你们直接谈。


那么请政府在这一点上应该算是一个失误。清政府允许日本和朝鲜直接谈了,它们就谈成了一个《江华条约》,就是朝鲜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一建立外交关系呢就导致整个东北亚的格局上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日朝关系建立之后,它们的来往很迅速——日本在朝鲜的投资、朝鲜对日本的接受。因为日本毕竟是经过一个近代化改造的(国家),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之后,朝鲜内部出现了一个事大党[⑥],有一拨人继续坚持和清政府来往,清政府好,是我们的靠山;同时出现了一个开化党[⑦],另外一拨人就觉得日本是一个经过近代化改造的,这个国家比较平等。你看在朝鲜的外交官,中国外交官和日本外交官,派头、姿势都不一样。日本外交官跟朝鲜人交往的时候,更多强调一种平等的原则;中国的外交官在那采取宗主国的姿态,就是我们中国当时对朝鲜国王、太后,我们从来不叫他国王、太后,我们中国文献当中叫“闵妃”,多少年我都没搞明白,其实就等于我们是从宗主国的立场在贬它一等,那么日本人就不会这样来处理问题。


这样你可以看到经过近代化改造,和没有经过近代化改造的这么一个差别。那么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日本和朝鲜的关系,在建交之后就迅速地热火、迅速地发展,日本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究竟怎么来处理东北亚问题?朝鲜如果成为日本的属国,可能对清政府的威胁,对中华帝国的威胁可能就更大。所以当时负责中国的外交事务、朝鲜事务的就是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882年就开始调整了一个东北亚的政策。


李鸿章调整政策的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东北亚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俄国人势力进来了,日本人势力进来了,怎么让这个地方不能脱离中国的约束,而不能对中国有害?李鸿章这时候调整一个思路,也是这些年来我觉得观察晚清变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他认为应该把朝鲜对世界开放。如果朝鲜向世界开放,各个大国都在朝鲜有投资,有经济利益,有经济诉求,那么朝鲜一定成为一个很稳定的(地方)。如果中国主导了朝鲜的开放,朝鲜一定还是跟中国关系最好。


所以李鸿章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在1882年李鸿章就促成了朝鲜和美国的谈判,美国就承认朝鲜的独立,美朝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了使节,朝鲜也就同意美国在朝鲜设立了领事馆。之后仿照美朝的条约,朝鲜在中国的帮助下,在李鸿章的帮助下,就迅速和世界大国——和英国、法国、德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下子就纳入到世界体系当中来。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话,它对朝鲜的发展,对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迅速改变。


日本和朝鲜建交之后,朝鲜的亲日的倾向迅速在中国的政策调整下,就有所修正。这个修正也引起了日本的恐慌,所以我们看到两年之后,1884年的12月份,在朝鲜发动了一次政变,这就是日本人策动的,颠覆了原来亲中国的政府,希望建构一个亲日本的政府。当然这个事情后来在中国历史当中发挥巨大功能的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是驻朝鲜的一个军事指挥官,二十几岁,英勇果断,就率领军队冲进(朝鲜)皇宫,把日本公使,把日本军队给打走。这一次袁世凯确实是不得了的,二十几岁,率了1000人,打走了200日本军人,一下子奠定了中国在朝鲜的主导权。这是1884年的朝鲜政变被他解决。


那么这个解决之后,中国完全有效地控制了朝鲜,但日本当然也不甘心了。日本在第二年(1885年),日本就派专使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天津谈判。当时这个谈判是要解决一个善后问题,就是去年的政变,你这么就把我们公使给打了,把我们军队给打了,你总要赔偿了。另外你这不宣而战你就打,你要处分你的军官。那李鸿章是代表中国利益,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利益,伊藤博文说你要处分你的军官,就是处分袁世凯;另外你要赔偿。那中国方面李鸿章就讲,这种事情,两军交战打就打了怎么着?另外我的军队、军事将领主动打,我应该表彰他的,我怎么能够处分他呢?


所以你看,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的谈判当中(现在这些记录都有)他们扯皮,但是两个人在交往过程当中,互相之间又仰慕,李鸿章对伊藤博文感觉非常好,(伊藤博文)年轻自己差不多20岁,年轻的政治家;伊藤博文对李鸿章也很尊重,两个人聊了有一个月的时间,聊的也很好。但是在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鸿章当然不会处分袁世凯,因为我如果处分了一个主动打击对手的将领,将来这些军队怎么打?不可能那样的。这个我们可以去理解,各为其主就是,伊藤博文替日本人说话,这是正常的。但是李鸿章的这种处理,我们认为也是非常正当的。


但是这个时候也会有一个感情因素,双方聊得也很好,而且中日又是近邻,那李鸿章李大人这一高兴又就说了一个影响十年之后的一个话,李鸿章看到伊藤博文也很尴尬,你让我处理袁世凯,我不能处理。李鸿章就在这个时候就讲了,我说一个主意,这种事情将来不会再发生的。将来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一定主动向你通报。假如中国方面在军事上再动手了,我会主动向你通报。当然李鸿章也加了一句,如果日本方面将来在朝鲜有什么行动的话,也应该通过外交渠道告诉我们。


这就在1885年达成了一个默契:双方如果在朝鲜有发生某种利益冲突的时候,你准备动用军队了,动用武力的时候,互相之间有一个知照,这就是1885年的《天津专条》。那么这件事情其实李鸿章——我们今天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完全是一种面临尴尬,即兴讲出来的。但是它对后来,10年之后的朝鲜事务的变化影响非常大。所以中日两国的这种利益的交集和这种因素不幸在10年之后,这件事情成为中日朝关系演变的一个最直接的动因。


当然,1884年的这样一个事情发生之后,使朝鲜就走向一个很稳定的状态。我们看到朝鲜之后,1884年中国驻朝鲜的最高的商务督办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就成为朝鲜的实际上的“太上皇”。从1884年到1894年整整10年时间,朝鲜在这10年当中,在中国的引领下,在中国的主导下,全世界的资本流向朝鲜,各个大国的投资,在引领朝鲜。朝鲜的10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比中国的同时期发展还要快得多。


但是朝鲜迅速发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发展得很快,朝鲜的政治改革和中国一样,政治改革跟不上去。它政治改革并不说要改变皇权架构,而是行政架构,行政的效率性和军队的现代化的改革都做不到。因此在这里边很大的问题就是朝鲜就是不发生问题,如果一直维持着和平的这种发展,倒是问题不大,但是一旦发生问题,它可能就没有力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看到朝鲜一方面是发展了,另外一方面也潜伏着很巨大的风险。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朝鲜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在中国的帮助下发展起来,全世界都在发展起来,而且它的周边的日本也在迅猛地发展。日本在发展过程当中,它就对朝鲜的要求和诉求就越来越多。


我们知道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家——山县有朋,山县有朋在这个时候他就看到朝鲜对日本的重要性。山县有朋和日本政治家都提出,如果朝鲜不能成为日本的一个重要的支柱的话,可能日本很难(发展)起来——就我们刚才讲的日本发展起来就一定要踏向大陆。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目标、诉求就是要和世界诸强竞争。我们在研究日本明治维新都会注意到它两个东西:一个就是日本海军的建构,一个就是日本山县有朋提出的这种“利益线”的说法。山县有朋讲的利益线就是当日本的经济走到哪的时候,哪就是日本的利益线。利益线和国境线,他就做了一个区分,日本的国境,就时日本的本土是国境;但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哪儿,就是日本的利益线。所以这样它就有很大的一个诉求,就是日本在它经济增长的同时,日本的海军力量的建构。


那么这样你可以看到就是日本和朝鲜,和中国之间,迟早总会要有一个正面的冲突。在这样一种过程当中,朝鲜的位置,朝鲜的状况,确实就比较麻烦。那么究竟怎么来理解这一点东西?要放到中、日、朝这种架构当中来看。中国当时对朝鲜这种管制,我们也可以检讨,在这种宗主国的参与当中走得还是不够。它不够在哪儿?


就是李鸿章在1884年引导朝鲜走向世界,是它的进步性;但是走向世界,同时遗留了很多残余,不允许朝鲜和外国做独立自主的外交,就把朝鲜降为什么呢,仍然是作为中国的属国,视为二等国。最典型的例子,朝鲜这时候已经和世界打交道,已经在打交道当中获得了成就感,外国投资也都很尊重我的国王,美国人见到朝鲜国王就是朝鲜国王,我们见到还是“闵妃”。这样的话,朝鲜就是要想冲出二等国的这么一种约束。


它大概一八八几年的时候,就派了一个朴定阳使团到美国去,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包括李鸿章在内,都没有能够真正理解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意义。朝鲜人主动和美国交涉,派了一个使团,中国这时候应该顺水推舟的——我帮你,我帮你怎么和美国打交道,既然我都帮你建交了,这时候你使团去了之后,我应该帮你了。中国在华盛顿有大使馆,到时候帮你,那一定会使中朝关系更亲近。


结果李鸿章和袁世凯和中国政府怎么做?禁止!禁止不了,最后要求你到了华盛顿,先到中国大使馆报到,之后由中国公使带着你去见美国国务卿,之后你才能去谈判,参加一些外交活动要跟在中国的公使后边,吃饭也得跟中国公使后边……,其实你看事情就是这个事情,但是你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中国政府知道之后,中国政府讲我帮你,你到这来,所有遇到的困难我都帮你,我们可以陪着你去见一下美国总统,见一下美国国务卿,那这个感觉就不一样。


结果我们看到,朴定阳这次出使美国,中国政府不断地发电报施加压力的时候,反而使朝鲜内部反中国的倾向越来越强。这一点就使中国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对朝鲜的判断反而误导了,让中国(对朝鲜)觉得,应该更加强对朝鲜的管制,而不是说允许它和世界自由地交往,这是对朝鲜一个判断。


另外对世界的判断,我们看到当时的外交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理解日本的变革和发展,不知道日本的变革和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当时像袁世凯,袁世凯是驻朝鲜的最高外交官,既是商务总督也是外交首席,但是他当时对于中日关于朝鲜问题,究竟会发生什么东西?你看袁世凯的判断,其实非常幼稚的。他当时认为中国,他们这一拨年轻的政治家就认为中国帮着朝鲜发展,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在发展过程当中让朝鲜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帮助朝鲜独立成为一个近代民主国家,而是让朝鲜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那这种判断就会发生一个大的问题——朝鲜人怎么想?另外,日本在多大程度会干预中国处理朝鲜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后来等到1894年发生冲突的时候,其实从那种回溯的眼光看到,它的所有的火种都在之前给具备了,之前的判断就发生问题,日本的政治化改革,中国的外交官的观察都认为是日本的没有力量的表现。


我们看到日本是在1889年开始公布宪法,就是《帝国宪法》,后来1890年开始开议会,那么日本的政府和议会就处在一种整天的紧张的摩擦当中。但是究竟怎么来理解这个事情?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一个议会体制下的政府三权分立,它可能使这个国家更有力量。但是我们当时第一流的外交官,包括驻日本的公使,驻朝鲜的袁世凯,给李鸿章的报告都在强调日本没有力量。那么日本没有力量,就认为中国可以在一次特别的危急状态下,中国可以一举解决朝鲜的未来,可以把朝鲜并成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很错误的判断,它也导致后来的甲午战争的一个很大的伏笔。


所以这一讲我们主要讲的就是,朝鲜问题的慢慢地演化,朝鲜原来是这是中国最坚定的属国,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属国。但是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慢慢地跟中国离心离德。就为后边潜伏了一个很大的危机。这一讲就到这。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事情就这个事情,但是如果转换一下视角,感受就不一样”的经历?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朝鲜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

[②] 指1950年6月爆发、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国的抗美援朝运动是其中的一部分。

[③]图片截取自google地图。

[④]出自《尚书大传》:“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⑤]又称“云扬号事件”,指1875年日本“云扬”号等3艘军舰先后骚扰朝鲜釜山、江华岛一带,进行武力示威的历史事件。

[⑥]存在于1882年到1894年之间,因其成员坚持事大主义,采取亲近、效忠宗主国,即清朝的立场,代表人物有赵宁夏、闵台镐、金允植、金弘集、鱼允中等。

[⑦]代表人物有金玉均、朴泳孝等急进开化派分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瑾原Song

    太碎碎念了。。。读文本都很痛苦。。。一盘散沙抓不到重点,没有流畅可言。有些老师只适合研究不适合讲~

    听友187756637 回复 @瑾原Song: 晚清历史内外的逻辑每一节课都抓到了。这个不是普及历史常识,是深入讲解,有些功夫需要你在课外做的。

  • 1598206vxsy

    马老师讲的的确好!

  • 鸢尾芥末

    老师讲课感觉像在酒桌上,氛围感十足了

  • uean

    讲得好!

  • 流水向东去

    如果三方都了解,是不是在打明牌?

  • 威廉范特西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人心朝夕难定,历史早已选择。。。。。

  • 毛毛牛bj

    历史往往能照见现实…

  • 回宋

    隋炀帝三征高丽,万历三大征,都付出了政权倒塌的代价。

  • 1399282cdrb

    听这人忽悠,会快速走向混乱和衰落。还好只是叫他讲讲故事,可收集点资料。

    听友187756637 回复 @1399282cdrb: 这课你干脆没听懂。

  • 武城清泉

    以史实为依据娓娓道来,非常感谢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