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马勇 | 三国干涉还辽,真的只是“帮忙”吗?

9.9 马勇 | 三国干涉还辽,真的只是“帮忙”吗?

00:00
15:42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马关条约》签完之后,我们知道中国的整个面貌是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生就从那开始。《马关条约》打开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一个通道。就在之前,外国资本在1842年之后、1860年之后,两个节点,外国人到中国来开始经商了,我们上海的发展是1842年开始发展起来,外滩就从这开始建起。但是外国资本到中国来还是很艰难的,有时候进来出不去。在《马关条约》打开了这个通道之后,李鸿章和清政府最终是恐惧的,就怕失控。


但是可以看到,《马关条约》一执行呢,中国的面貌迅速改变。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外国资本进来之后,它解决了过去几十年发展当中,中国资本的一个瓶颈。


中国在过去30多年当中,洋务发展很好,建构了北洋海军,也修了一些电报线,也尝试着修了一些铁路,开了矿山,但是整体性的中国发展受制于资本的约束,就没有外国资本的一种完全靠自由资本,搞来搞去还是小打小闹。1884年中法战争的时候,中国当时最后悔的就是没有修铁路。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铁路只是在一个很短的区间当中有几百里路,这样当时你调兵(等)各种因素都不行。但是为什么没有?过去的很多人,我就觉得胡说八道了,说破坏了中国的风水。怎么能够说好像在最原初的土地上,只要开个洞就破坏了风水,那把风水看成一个静态,也是不对的了。其实当时讲修铁路破坏风水,就是一个没有资本的一个借口。《马关条约》之后导致一个巨大改变——外国资本迅速流向中国,中国的铁路迅速地构建。后来的政治变化,发生义和团,发生排外主义,就是因为外国资本进来太迅猛了,好多问题没解决。


就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外国资本的进入,中国政治空间也开始打开。1895年开始就允许自由办报。之前也当然没禁过报纸,但是就是没人办。我们看到1870年代中国就有报纸,但就一直没有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早上起来看看早报,晚上看晚报,没有这种必需品。我们看当时的这种记录,就是只不过是看看上面的镇江的粮价是多少,江宁[①]的粮价多少,这是看的商业信息,它没有提供一种市民消遣,各种文化生活。


等到《马关条约》之后,这个空间打开,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面貌从那开始改变。就在中国发展的走向一个正轨道路的时候,突然就爆发了一个因为三国干涉还辽[②]而引发的巨大的隐患。三国(指德、俄、法三国)帮中国忙的时候,也不是一个无条件的。日本人问三国,究竟你们为什么支持中国?三国说,没有理由啊,但是三国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 


这几个国家对中国的诉求是什么呢?特别是德国。德国的想法是什么呢?20世纪中期,国际资本有一个东移运动。就在中国洋务运动爆发的前后,在欧洲部分的国际资本已经充分饱和,那么国际资本转移的方向就是亚太地区、环太平洋地区,中国、远东成为一个国际资本的洼地,德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最急乎乎地要到中国来投资。


我们今天看,清史委员会早几年出版的一个德国水利工程师李希霍芬的日记[③],他就在1871年,在中国的沿海,从南到北,从湛江、广州湾,一直勘察到渤海湾,他在看哪个地方的水文条件最好,最合乎德国人的气候条件、港口条件。就在1871年这次考察当中,德国人就基本认定,在中国沿海最接近德国的气候环境的,可能就是胶州,那么胶州就是我们今天的青岛。


德国在1871年统一[④]之后开始,就逐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之后一直就和中国政府交涉,希望能不能给我们一个英国式的一个小小的基地、一个外岛。各位去读英国割让香港的史料,真正进去读这个史料,就不是那么悲伤的。割让香港,中英政府的谈判“永久割让”尽管很刺耳,但是谈判的过程当中,英国的诉求和中国清政府的同意都带某种人道主义的考量。


英国的诉求说,我们现在战争结束了,我们都要好好开始做生意了。但是从英伦三岛过来的海员,要三个月才能抵达广州口岸。而且三个月——你想,他们在海上漂洋过海飘过来三个月,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海员。如果这些海员来到了广州口岸,统统放到广州去,那就会对中国的社会风气造成巨大冲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英国政府在1842年谈判当中,要求给他们一个外岛,由他们来按照英国的规则建立一个在远东的基地,像海员俱乐部这种休养场所。 


在这种状态下,德国在1871年之后,加强对中国的投资,向远东的进入的时候,德国就一直有这个困扰。但是中国在《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之后,中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却是很畸形的发展,毕竟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主导的国家,土地就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土地在这个时候,它的利用是中国在农业文明状态长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样等到《马关谈判》的时候,这几个国家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契机。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德国、俄国、法国为什么这么积极(干涉日本还辽),都在希望我帮你这一把的时候,你能给我解决这个事情。 


1895年《马关条约》签字,三个国家干涉把辽东要回来了。但是德国、俄国和法国要求一个小港口的事情,中国政府只是画饼,一直不愿意兑现。一直不愿兑现,中国也没给出很强硬的理由说这事绝对不可能,这是原则问题。中国政府就是这种含含糊糊的,这事再研究研究,还在讨论,没问题,肯定办!如果仅仅如此,也没有事情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外交官也不胜其烦了。中国驻德国的公使许景澄,他喝酒聊天的时候就讲:许多事情和中国打交道就是什么?先斩后奏。就这么一个建议呢,对德国人就很受到启发,因为《马关条约》签字两年了,1895年的五月份签的字,讲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到了1897年的78月份了,两年多的时间了,德国人哪受得了这种拖法?那么中国外交官这么一讲,德国人就如获至宝。这样我们才看到1897年的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什么呢?111号万圣节,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⑤]被杀了。但是这两个传教士被杀,它一下子使德国找到了一个先斩后奏的理由。 


德国皇帝获得这个消息之后,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找到理由了!立马下命令——驻远东的德国舰队出兵占领胶州,迅速就把胶州给占领了。那驻胶州的中国的将领章高元很快就给山东巡抚衙门打电报请示,给总理衙门打电报请示:德国人来了,我们是把他打出去,还是不管?总理衙门的电报怎么说呢?总理衙门电报说:别打,我们撤。


之后,从1897年的11月,中德就开始谈判,而且中德谈判又是个秘密谈判,中国清政府就给德国讲,那传教士咱们按照规定赔偿。所有的抚恤,我们都是从优给,你们撤走吧。德国人说,不行。(到了)1898年的3月份,最后就在漫长的中德谈判过程当中,一开始讲,也可以参照香港模式,把胶州永久割让给德国,但是中国的心理障碍就是“永久割让”,清政府会背着一个卖国、背叛祖宗的道义上的一个责任。因为香港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之后,清政府没有再敢割让土地,一直到《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被打败了割让。那就是说中国的清流的言论,对政治家有很强的约束力,对政治家的行为言行都受制于清流的干预,没人敢这么做。就说割让,清政府肯定是一个不可取的方针。要可取的话,可能之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可能早解决了。


就在这磨合过程当中,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现在也没追究出谁出的主意:那可以租嘛!这个主意真的是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中国(清)政府马上给德国政府打电报说每年租金大概多少就可以解决。只要我们承担每年的租金。后来中国政府讨论,租100年,租100年的话,投资谁投?投资的人讲:当然是租的人投(资)了。那如果到期怎么办?到期,当然你要如数交回了。


后来清政府讲,这思路倒很好啊,说你可以租100年,你负责投资开发,中国负责税收,中国还提供了劳动力,还有中国连带的市场、连带的周边的开发。之后中国可以在这里边还获得很好的综合性效益,中国清政府就说,那哎呀,租金就算了吧。中国清政府就主动提出不要租金。所以这里可以看到,实际上胶州湾的租借,它从一个外交史的角度,是一个共赢的结局。因为它没有改变胶州的主权所有,只是讲胶州的开发和利用。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在胶州的所有的交涉档案当中没有强制性的印记。


由于中德之间通过几个月的磨合,找到了这个空间之后,迅速就解决了中法之间几十年来的障碍,一个星期都不到,就按照中德合同模仿、改写,就签了中法关于广州湾租借的协议[⑥]。租期100年,投资归法国,100年之后原封不动地还给我。又过一个星期,中俄关于旅顺、大连湾的租借协议又出来了[⑦];之后英国,也顺势来一个中英关于威海的租借,也完成了[⑧];中英关于香港扩界的租借[⑨]也完成了,而且就因为这次扩界就把香港整体性地还原为一个租借协议,才有了我们1997年香港回归。如果不是这次调整的话就没有,因为1842年是一个永久割让[⑩]。所以这样你可以看到1897年在胶州出现的问题,从三国干涉还辽一直走到这儿为止,你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很(有)逻辑的关联,它就是一个外交的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一个过程)。


但是这里边它有个很大的政治架构当中的问题。这是后来我在研究我就觉得这是整体性的体制不调整的悲哀,就是朝野缺少良性的沟通和互动,特别是清政府的傲慢。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不当性。香港在这100年当中给中国的贡献多大!仅仅在改革开放给中国的贡献多大?1949年之后给中国的开放多大,它对内地经济的辐射,对文化的沟通中西,它的贡献多大!这大家都清楚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用租借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并不错。但是问题在哪呢?在于清政府的傲慢,和人民不沟通。而且我讲的人民还不是中国最底层的工人、农民,而是中国的知识精英。


但是我们今天去讲中国的知识精英,我们看严复是一个对国际意识很有研究的(人),1895年开始翻译西方的东西。但是在1897年胶州湾事件发生之后,严复在主编的《国闻报》连篇累牍地都是在批判这种事情。我们今天放在一个大历史当中,究竟怎么来理解?当然我不会指责清政府,我也不会指责我们这些知识精英了,但是我们可以检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知识精英作为一拨有政治情感、政治意识的人,而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就是清政府的傲慢嘛!


清政府可以讲这个事,你说租的比割让要好,这可以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人,对得起中国的发展,但是你要把道理要讲明白。而且你很傲慢的,一点都不讲。从南部港口一直到最北边港口,就是中国的沿海全部租完。唯独留下了哪呢?留下了上海为中心的万国租界,和日本割让的台湾的对面的福建沿海。而这两个预案也不去讲,也不讲的话,就觉得整个中国就被瓜分,被灭亡嘛!那就是我们讲知识精英他有这种意识,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的这样一种刺激,一种转换。


但是我们今天去讲,这个事情本身很简单,但是它导致一个就是对体制的反省,究竟怎么来理解这个体制?这一集可能就讲到这儿,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知道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租借吗?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 即今江苏南京。

[②] 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同时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的事。

[③] 即《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④]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北德意志邦联与巴伐利亚,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⑤] 即今山东菏泽。

[⑥]指清政府1899年3月与法国签署的《广州湾租界条约》。

[⑦]指1898年3月27日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和5月7日签订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⑧]指1898年7月1日签订的《订租威海卫专约》。

[⑨]指1898年6月9日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⑩]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将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不管是《马关条约》,还是那些个“租借协议”,都是帝国主义列强主观上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掠夺。当然,客观上也让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打完了还要割肉。疼了,才能醒。一个旧制度的灭亡,外部的打击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内部的觉醒。(不得不说,上一条评论又不翼而飞。

  • 听友206468405

    以现代人思维来解释当时历史简直是瞎讲

  • 13062500xbj

    马老师讲精彩!谢谢!长知识了!🌹🌹🌹

  • 上海美艳才女

    不要以后人的思路去生搬硬套前人

  • 孟夏绿叶蝉

    啥?合着清政府这些行为还挺英明?

  • _久伴i

    馬老師確定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轉條》是把整個香港本島南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作為一個整體一同租借了嗎?我查閱了相關資料,之前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出去的香港本島和九龍依然還是割讓性質的,1898年租的是新界,並沒有把其他地方作為整體一起出租

    溡閒d旒逝憾忄青d_no 回复 @_久伴i: 你好好听清楚

  • 望洋山

    马勇研究员对于史料的发掘研究较为深入,有新的史料发现和自己的研究心得,这是我持续收听的原因。但马研究员有个缺点,就是疏阔放言,有一说三,不够严谨。这种发散风格做文学家可以,做学术研究则属大忌。晚清政府何时何地又和英国政府搞了个香港全界址协议?还成为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逻辑?新中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主权的逻辑是对于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概不承认。英国政府的逻辑是港岛和九龙是割让的,新界是租的,租期99年,到期只归还新界主权。邓小平会见撒切尔时,代表中国政府根据新中国政府的逻辑说了重话,到期收回港岛、九龙、新界在内的香港全部主权,并在联合国提案将香港、澳门从联合国殖民地名单中删除。这才是历史的逻辑。

  • 13761319bqo

    謝謝。

  • 13761319bqo

    謝謝。

  • 听友206468405

    瞎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