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在甲午战争之前,朝鲜就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朝鲜对外部世界也是处在一个全面的整体开放状态。但是对朝鲜有影响力的可能在这个时候只有中国和日本,朝鲜还不能够和其他的国家建立更加亲近的关系,因为这就是地缘政治造成的。在这种状态下,朝鲜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如果维持了一个很好的政治改革,往现代国家转型,可能对中国来讲会是一个帮助,就是中国、朝鲜、日本都能往一个近代国家转型。
但是它实际上的落差就是说,中国本身不转,那么朝鲜亲近日本、亲近美国,它就会导致一个实际上价值观的落差。因为我们看甲午战争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等到1894年春天东学党起义[①]之后,这种矛盾就在这种增长和落差之间就暴露出它的问题了。
由于朝鲜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没有整体性的协调和发展,就是朝鲜有一部分人被工业化运动给甩出去了,这样东学党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一个对政治的反抗,它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政府有足够的力量,军队的效率比较高,比较廉洁,可以迅速地把这种骚乱镇压掉,也就拉倒了。
但是我们看到东学党的起义之后,从春天起一直闹到了五六月份,5月份最严重,直接往那汉城追(就是现在的首尔),当时汉城那是它首都所在,向那儿去打。这样的话朝鲜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它内部危机很严重。这时候朝鲜本身的军队没办法解决东学党问题,朝鲜国王就想到请求宗主国出面。在中国历来的宗藩体制下,藩国有难,宗主国有责任出兵去征服。所以当时朝鲜国王就请求中国出兵,帮他把东学党给镇压下去。驻在朝鲜的是袁世凯,朝鲜把这个文件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就报给李鸿章,那么李鸿章就同意向朝鲜派两千精兵。当时大清帝国当时经济振兴的威名还是很大。特别到了1888年北洋海军再一成军,北洋海军成为亚洲第一,它的经济增长和它的军事力量都使国家还是显得很像一回事的。
所以李鸿章派两千军队到朝鲜去,东学党马上就(作)鸟兽散——没有镇压就结束了。但是这导致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上一集讲的十年前,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会谈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将来我们任何一家在朝鲜要动手的话,要告知对方一下,当年完全是一个客气的话,结果这一次成为一个非兑现不可的(承诺)。李鸿章也是君子,伊藤博文也是近代政治家,那么李鸿章下令出兵朝鲜两千人的时候,李鸿章就同时安排把这个消息电告给中国驻日本大臣汪凤藻。由汪凤藻通过外交渠道告诉日本政府,就是中国政府在履行一个番邦有难,宗主国出兵的一个原则;但是我又遵守了十年前和伊藤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告诉你们;也同时通知日本,你也不要多想,事情一结束我们就回来。
那么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交涉,就是十年前的一个共识,那么在这个时候突然节外生枝出了一个大问题。因为中国的理由是“番邦有难,宗主国有权利出兵”,也是我的责任,是道义。对吧?“帅有道伐无道”,这是周朝以来的一个道义原则。但这个时候日本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日本外务省马上一个回复,讲“我从来没承认朝鲜是你的属国”。
那么日本这句话有没有理由呢?我们今天去看,日本这句话当然有理由了,因为1874年日朝建交的时候,它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是两个独立的、平等的主权国家谈的事情。这个时候日本没有给朝鲜加一个“大清帝国的属国”朝鲜。因为当时日本反复强调,我们是对等的独立国家,因此这个时候日本就给中国回复讲,我从来没有承认朝鲜是你的属国,这一下子就导致一个新的问题,这个新的问题究竟怎么办呢?
中国6月3号出兵,6月3号出兵之后中日交涉,到6月28号,日本驻朝鲜的公使大鸟圭介就问朝鲜的国王:你们朝鲜是不是认为你还是中国的属邦?如果你要认为是属邦,那么日朝已经谈成的1875年之来的外交关系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我是和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谈判的事情,你现在突然来一个,你是清帝国的属国,就和我们原来谈的原则就不一样了。
那么日本的威胁对朝鲜影响也很大的。因为1875年、1885年、1894年这差不多小二十年的时间了,这十八九年来日本在朝鲜的投资,日朝之间的这种联系都是个大事情。日本的质问,就逼着朝鲜政府没法表态——朝鲜在这个问题上反而不好表态了。日本讲,你如果承认,我们日朝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就很麻烦,朝鲜政府把它的难处通过外交渠道就告诉了袁世凯,袁世凯是驻朝鲜的商务总督办,那么袁世凯得到这个消息就报告了李鸿章,讲朝鲜在日本的压力下,现在很为难,不太好办。
当然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朝鲜的立场的游移,实际上真正感到恐慌的是袁世凯。袁世凯这时候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朝鲜一旦决定放弃和中国的藩属关系,中国在朝鲜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看到,往下的它的演化都是中国的合法性不存在之后导致的一些问题。那么经过各种努力,朝鲜政府在以一种比较巧妙的语言在答复日本的刁难,就是含糊其词了,从朝鲜的立场来讲:我既不想得罪日本,和日本现在马上处在一个冲突状态;我也不想得罪中国,毕竟是几百年的这么一个藩属关系,另外中国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属国的内政,它并不过分干预。就是清政府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容忍属国的腐败,你怎么腐败,其实我都不管你,要的就是一个属国的名分。
袁世凯这个时候他的研判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介入,比如俄国的强力干预,那么日本人对朝鲜的答复很可能就是不满意的,就日本人可能不满意朝鲜这种首鼠两端的含糊其辞。那么李鸿章的判断呢?李鸿章认为中朝的属国关系和其他国家没有关系。只要朝鲜不明确地否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就不会动摇。所以这时候他就讲,不要去过分指责朝鲜,不要计较朝鲜这些小节,不要把朝鲜推到一个敌对的方向去,还跟朝鲜尽量地缓和、处好,就不要去把朝鲜推到日本方面去。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中日两国在朝鲜就陷入到一个僵局,尤其是中国,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从6月份中国出兵2000人,这时候撤回来不是,但是你接着大规模再出兵,这总(觉得)也不对,你要再出兵的话,那就可能把东北亚火药桶给惹起来了。
这样拖到了7月中旬,等于说中国出兵在那已经一个月了,等到7月中旬,日本外务省就给驻朝鲜的公使就发个指示讲,要不惜一切代价,要策动某一种事情来破局,叫打破僵局。所以这样到7月19号,日本公使就向朝鲜政府提出一个建议:就是中国以保护属国的名义向朝鲜派的军队,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日本是和一个独立的朝鲜打交道,现在清国在这驻扎军队,名义上是保护朝鲜,实际上是成为朝鲜的“太上政府”,因此他认为朝鲜应该出面去驱逐清军,把清军赶出朝鲜。同时日本要求朝鲜政府限时答复,在这种僵持状态下,假如袁世凯继续在朝鲜这么驻下去,袁世凯也拥有足够的军队的时候,日本公使敢强迫朝鲜国王驱逐中国,袁世凯大概也敢动真格的。
但是当时就在这种状态,袁世凯突然回国,他突然回国似乎在朝鲜的中国势力就开始减弱。那么日本驻朝鲜的公使就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日本利用这个机会,策动了一次朝鲜的政变,把朝鲜的国王给换了,换了这个大院君。大院君上台之后,7月25号,整个朝鲜半岛的“破局”就从那开始。大院君首先宣布在这之前签订的中韩条约是无效的,宣布清朝在朝鲜的驻军、利益是非法的,全部都要走!而且这个时候他请求日本公使率领日军驱逐在朝鲜的中国军队。
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在当天,日本对中国就不宣而战,“济远”舰和“广乙”舰、“高升”号在25号被日本的海军击沉。我们今天从这种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非法的(举动),特别是“高升”号,还是中国政府租英国的。为什么要租英国的?因为李鸿章想,我不和日本发生冲突,因为英国跟日本是盟国,他不给它打英国的军队,打英国的船。挂着英国国旗嘛!但是日本照样打。那是因为什么?因为日本是不惜破局,特别它拿到朝鲜的授权,可以出面去驱逐清军。这样在7月25号的“高升”号事件,它的背景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那么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高升”号事件对清政府来讲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来是个中朝问题,现在等于成为日本在打中国,而且日本是替朝鲜打中国。那么在这种状态下,8月1号,中国政府就宣布对日宣战。当然日本也一点不客气,中国宣战的同时日本也就宣布对中国作战,就是中日之间就构成了为朝鲜问题而直接发生战争的理由和启动的机制,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去分析这两份宣战诏书的时候,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日本的宣战是真的要打,要决一胜负;中国的宣战实际上是指责日本的不道德,并没有真正拉准架势要打,中国的军队没有打的心理准备。但是李鸿章是最清楚的,就中国的军队在体制上没有办法和日本比。我们的海军是和日本的海军一样,接受的都是英法的体制。最好的战舰都是德国生产,差不多中日两国都是同一个厂的。两国的海军将领都是在英国、法国训练的,都是同一个老师训练的。但是在整个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的军事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特别它的陆军的改造,按照德国的陆军改造,而且日本是大本营制度。这时候我们陆军部也没有,我们海军部也没有成立,现在叫做海军衙门,只是在海军衙门下面管着北洋海军。中国的军事,李鸿章是心里很清楚的,中国的军队是没有力量和日本真正打的。这是一个原因,李鸿章认为可能没法打。
第二个,通过十年前中法的越南战争,李鸿章就清楚地看到世界大势,就是世界大势可以容忍新殖民主义,但是世界大势已经给这种旧的宗藩体制没有存在的空间。李鸿章就认为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宗藩解体,重建和各个藩国的现代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路,而不能继续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来指挥这些藩国。就是世界趋势可以容忍新殖民主义,你按照一种新的方法去统治这个地方,但是它没有给旧的属国体制留有空间,你还是以“天朝上国”这种来指挥的话,可能都不行。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对李鸿章来讲,就大概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战争的准备,在李鸿章那个地方就基本上(没有准备了)……因为不可能嘛。
就在这一点,李鸿章可能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有个很大的差别,就当不可能打赢或者不值得去打的时候,李鸿章肯定不去打了,所以他就没有这么一个战争的准备。在这种状态,李鸿章怎么办?李鸿章就在日本的压力下,在中日宣战状态下,李鸿章就开始调兵遣将,尽管迟了,但是李鸿章确实做了,准备把军队逐步、逐步地调过去。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军队,它最重要的淮军将领,像叶志超、聂士成本来在这之前就进了朝鲜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就开始又大规模地向朝鲜派军队。到了九月初,进入朝鲜的中日两国的军队差不多都是在一万多人,而且方向都很明白。就是中国的目标就是想打一次镇南关这样的一个大捷。中国的军队就向平壤集结,平壤是背靠中国,打完了之后撤退也很容易,当时在那肯定要打一次。中国军队在派过去之后,是处在一个守势状态,守平壤;那么日本进了朝鲜之后,日本军队开始是分批就完成对平壤的包围,就中国军队在里边,日本的军队在外边去包围它。那么这场攻防战,中国的赢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大概到了9月初,清军和日军都完成了集结。
到了9月12号,日本的军队就分成东、西两路就开始对平壤仰攻,平壤它是一个居高四周低,往平壤攻呢,是从下往上攻。清军的这几个重要的将领马玉崑、左宝贵、卫汝贵也都确实打得也都很顽强,而且也都属于职业军人,也都是淮军将领当中的名将。应该说一直打到15号,双方都互有胜负,互有伤亡,并不是谁占有绝对优势。平壤战役其实我个人的研究,我认为它是整个甲午战争当中近乎唯一的一个亮点。
但是它最后因为日军是死死地围困。另外中方军队的战地最高指挥官叶志超,可能有一个判断失误,或者他是和后面的联络有问题。等到9月15号的时候,日本军队攻,中国军队守,各有胜负,打得很好。但是等到打到傍晚的时候,中国方面叶志超为首的这些指挥官就有个判断,日本把平壤是四面围成铁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点点撤退的空间。
这个时候叶志超他认为如果这样继续打下去,我们很可能成为日本军队的瓮中之鳖,完全要打死在这地方。他不知道这个时候其实日本四面都包围死了,这对军队来讲的话就是殊死搏斗,置之死地,这个时候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在这顽强地抵抗着,另外有节制地抵抗着,等待援军。但是我们今天去读这些史料,你会感觉到,好像是他和后边的联络失去(了)。他不知道清政府李鸿章这边的安排,究竟援军什么时候能到?这一万多人究竟会不会孤零零地被日军给团团包围住,最后一举歼灭?
在这时候就出现一个判断上的重大失误——他们就想趁着夜幕降临的时候,让军队突围出去。当天的天气是不错,傍晚下雨了,在雨幕遮蔽下,清军从平壤撤退。但是在这种状态撤退叫什么呢?这叫兵溃如山倒啊!一下子,中国军队在冒雨撤退的时候,自己踩死自己,自己吓死自己,那就风声鹤唳,后边狂风暴雨。这个时候人就发慌,结果自己自伤了很多,日本军队被惊动的时候,日本再一追杀,结果中国军队其实在朝鲜战场上,陆地死了两千人主要就这样死的,就平壤大战最后是在撤退的时候死的。
而且还有一个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呢?叶志超这几个人判断,援军遥遥无期,这是错误的。我们知道,这场平壤保卫战的最高峰就是9月15号;我们还知道,第三天——9月17号就是黄海大战。黄海大战意味着什么呢?黄海是几十艘北洋海军的战舰,护送军队、护送援军到朝鲜来。9月17号就在朝鲜的江口就登陆了,只要叶志超再坚持一天,援军就到了,结果就在这么脆弱的关节点上,叶志超他们撤退。援军登陆。这就很可惜,日本的军队在从平壤追中国的逃的清军,另外日本的海军本来在这场中日宣战之后,一直在海上搜寻中国海军,它就一直要寻找中国海军主力决战。9月17号,中国的北洋海军的主力——几十艘舰队把军队陆军卸下来以后,返航,煮饭,战舰冒烟,烟囱一下子被日本的海军给捕捉住了。差不多就到了11点钟开始,两军互相之间发现,互相靠拢,大概到了12点之后,两国军队就进入到大炮的射程之内,差不多不到一点的时候,就中日海军就在黄海——我们叫黄海大战。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中日两国的海军在这整个打了其实不到五个小时,差不多快到一点钟开打,不到五点钟双方的舰队炮弹都差不多打完了。黄海大战双方的死亡和舰队的损伤情况,双方都差不多。因此等到炮弹都打完时候,双方实际上逐步就撤离战场。所以黄海大战是一个很大的一次战斗,但是它并没有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
中国也没有觉得黄海大战之后,中国注定就败了,但是一个它对中国方面震撼很大。这个震撼很大,中国的调整是什么呢?两个,第一个是加强外交斡旋;第二个,把所有受损伤的战舰和好的战舰统统拖走。好的战舰开走,开到了刘公岛海军衙门,开到那儿去在港湾里面保护起来,就是我现在不出海,不打了;另外凡是受损伤的战舰都拖到了旅顺港船坞那去修,修完了之后再拖到刘公岛,而且所有的战舰都拖到刘公岛去。我们看到中方的立场很明白,我不打了。按照一般来讲,等于实际上我都是举了白旗了。
但是日本军队很不道德,日本军队就在山东半岛登陆,直扑威海,直扑刘公岛,这样把刘公岛的中国海军在这团团包围住,而且这个时候已经和北京失去联络,就是呼叫北京怎么来派援军能够帮助它,派陆军来保护它。因为我们到刘公岛去可以看到,它两边环山,它的炮台在山上,如果没有很强大的陆军去保护它,日本的海军、陆军登陆作战,当然就可以把中国军队就瓮中捉鳖了。但是如果中国有个强大的陆军,把山头、炮台控制住,那日本的军队就仰攻攻不上来了。但是我们读这些史料时候,你会感觉到,就在日本军队去攻刘公岛的时候,是北洋海军将领在战舰上,跑到山头上,再去用大炮来打。这种打你可以看到,是支撑不下来的。9月17号的黄海大战,拖到1895年的2月,就根本支持不住,被团团包围,而且和外部的消息沟通不了。
那么这时候的海军训练呢,我们知道北洋海军一方面是接受现代的这种训练,就打不赢就投降,另外北洋海军当中有相当一批是外国教官,他拿着中国的薪水,这一波人就是雇佣军啊,他是在给你教你们海军的,他没有说为中国来献身的这个问题。因此,在团团包围状态,这一拨外籍的军人对战地指挥官的压力就非常大。他们也要求战地指挥官应该按照现代的原则投降,保存一条生路嘛。而在这个时候,日军又不断地给中国发劝降信,它对中国的军心扰乱也很厉害。
所以这样拖到了1895年的2月11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只好自杀,刘步蟾、张文宣等一批将领跟随他自杀。丁汝昌他们这几个吞噬鸦片自杀之后,其他的北洋海军的这些将士,都在美国洋员浩威动议下就整体投降。所以后来日本很快就攻进港湾,之后日本也表现了对丁汝昌也非常佩服,就给他一个最高的军事礼仪,把他的灵柩从里边运出来,而且用缴获的中国军舰,用很隆重的仪式把他送出来。所以这样北洋海军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就是结束了。
这时候它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北洋海军在威海被整体性地结束之后,整个中国就没法再打,就等于京师的门户全面打开。山东半岛,日军已经从这儿过来了;日军还有一个北边一路的登录,从辽东半岛有个登陆;之后日军还有一支往台湾去的。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中国面对的这么一个很大的问题,必须要加速寻求和解,寻求新的发展。那么这一集就讲到这。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能说出晚清时期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事吗?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推送哦~~
[①] 又称“甲午农民战争”,指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的农民起义。
就是喜欢有一些口音的老师,就像在大学听课一样。马老师的视角也非常的帮
马老师,你的课准备不好,对我们这些付费听众不负责,一是普通话是全部老师里最差,听起来特别吃力;二是口语太多,听起来又更吃力丁。你是讲课,不是和听众聊天。二者合起来就是你的课听得很吃力。
1598206vxsy 回复 @13954813jdw: 马老师讲的是真好。你听不懂自己想想,别怪老师。
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好啊,并没有觉得有哪些不妥。那些觉得老师讲得不好的是个人风格不认同吧。。
去过刘公岛,参观过《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参观时的心情同现在听完这一课的心情一样,沉重而悲愤。我们败在落伍。老迈的农业大国,打不过经过明治维新后的小日本。
马勇讲话不打底稿,脱离了甲午时期的真实情况
一块肥肉的弱国无外交吗?
缺少决战的意志
说方言味道重的,怕是没听之前说宋史的那潮汕老师的课。那听起来才叫真吃力
鸢尾芥末 回复 @朱宏历: 宋我直接忽略了…
看得一大早血压太高了……
不忍听,这是文化的失败、制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