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10 | 刘建:早期“留学僧”玄奘都亲历了什么?

印度史10 | 刘建:早期“留学僧”玄奘都亲历了什么?

00:00
17:0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笈多王朝。今天,我们将了解唐代高僧玄奘的印度之行以及他所看到的印度。

 

唐代高僧玄奘(600-664),法相宗的创始人,大乘佛学理论家,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玄奘在印度是个家喻户晓的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知名的人。


玄奘天资聪颖,13岁少年出家,23岁起,离开成都,游历多地,遍访名师,佛学理论造诣与日俱进。当时,佛教界对一些理论问题异议纠纷,相持不下,他深感困惑,于是产生了效法前贤法显,前往印度求取真经的想法。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向朝廷递交了陈情表,也就是出国申请书,但是未能获得唐太宗的批准。可是,他决心已下,边学习梵语,边等待时机。于是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离开长安,私自偷渡出境,前往印度。一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经过中亚及阿富汗等地,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印度境内,一路观瞻佛教遗迹,一路拜名师学习佛教典籍,学问精进,梵语烂熟。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那烂陀寺留学。那烂陀寺在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邻近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故都华氏城,是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也是印度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大学。那烂陀寺始建于5世纪上半叶笈多帝国时期,在笈多王朝历代君主的不懈赞助下,多次扩建,规模宏大,到公元6世纪中叶时,已拥有广阔的校园,层楼高耸,蔚为壮观,藏书丰富,声闻海外。全盛时期,拥有数以千计的杰出学者,上万名学习佛教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包括来自各国的留学生。玄奘在那烂陀寺居住5年,师从住持戒贤法师学习佛教经典,专攻佛教瑜伽行派学说。戒贤法师当时已经106岁。他非常赏识玄奘的才学,于是亲自给玄奘授课。玄奘前后听他讲解了《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逻辑学)、声明(语言学)等学问。玄奘还学习了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以及梵语语法学和音韵学。由于学养深厚,他也成为了当时精通佛教三藏的十名高僧之一。

 

玄奘在来那烂陀寺留学之前,已经一路游历了西印度和北印度,边走边拜访名师,虚心请教。公元636年春,玄奘辞别日夕相处的戒贤法师等,开始游学五印度之旅。在游学途中,玄奘遇到名师便会则住下学习一段时间,并不急于赶路。他用脚步丈量了印度的土地,观看了当时的几乎所有人文景观,尤其是佛教遗迹。贞观十四年(640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升坛讲经说法,在参与一些佛学理论的争辩或与其他教派的辩论中,总能滔滔雄辩,折服对手,于是声名鹊起,誉满印度。

 

玄奘声闻遐迩,一些国王再三向这位中国高僧发出邀请,想聆听他当面宣讲佛法。他到达今天印度阿萨姆邦一带的迦摩缕波国,在这里弘扬佛法,随后应曷利沙帝国戒日王盛情邀请,前往今天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一带的曲女城参加大法会。此次盛会持续了18天,参加的嘉宾有18位国王、各国僧人3000余名、那烂陀寺僧人1000余名,另有婆罗门教及耆那教僧人2000余名。玄奘受戒日王之命,出任论主,宣讲主张,始终无人能与他过招论辩。他的博学、理论和论辩水平独占鳌头,达到了无人可以匹敌的地步。


那么为玄奘在曲女城举办大法会的戒日王是谁呢?


戒日王,本名曷利沙·伐弹那,公元606年即王位。他着力发展军事力量,经过多年东征西伐,统一了北印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戒日王在即位初期,就曾经统率象军五千、骑兵二万、步兵三万,自西向东,征讨不肯臣服的诸国君主。戒日王作战时,总能使军队常备不懈。在6年间,他的名声震动了五印度。公元612年,曷利沙帝国成立,曷利沙·伐弹那开始称戒日王。曲女城成为恒河流域新的政治中心。此后,戒日王想再接再厉,挥师南下,征服南方,以成就统一印度次大陆的历史性伟业。但是,他对德干高原的军事扩张遭到抵抗,结果损失惨重,被迫班师。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戒日王在南印度遮娄其国遭遇顽强抵抗和失败的基本史实。戒日王失败后,被迫放弃征服南印度的目标。但是,东西印度的邻国,不是被戒日王消灭,就是承认了他的宗主权。公元641年,经三十余年的战争,帝国版图扩大,戒日王基本统一了北印度。曷利沙帝国囊括了北印度绝大部分地区,戒日王于是成为北印度名副其实的一代霸主。


玄奘与戒日王结下了深厚友谊。在玄奘看来,戒日王孜孜不倦,勤于政务,每每废寝忘食。他在行政方面十分注意简政,着力做好事以造福于民。例如,他在印度城乡聚落、交通要道,设立房舍,储备饮食药品,接济贫困病患之人。


戒日王高度集权,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禁军。根据玄奘记载,这支御林军包括“象军六万,马军十万,步军五万”。尽管手握重兵,戒日王时代的刑罚还是较为严苛的,常规刑罚包括徒刑、流放、截肢等,轻罪可用缴纳罚款了事。


戒日王热衷于文学艺术,著有剧本《龙喜记》等,也有人传说这些作品另有他人捉刀,是他为了附庸风雅,出钱收买了别人的作品。在宗教信仰上,戒日王最初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崇拜者,晚年热心于大乘佛教,修建了不少佛塔和寺庙,慷慨赞助佛事活动,每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也就是不设门槛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他与玄奘的结识,就缘起于佛教。他通过玄奘,了解到了唐帝国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主动派遣使者,期望与唐王朝建立政治关系。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派正使李义表、副使王玄策使臣回访印度,促进了两国政府间的互动关系,也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玄奘回归故国两年多之后,执政41年的一代霸主戒日王驾崩,地方封建领主陆续宣布独立,曷利沙帝国土崩瓦解。有的史学家认为,戒日王死后,王位由大臣阿罗那顺篡夺。此时,唐太宗派往戒日王宫廷的使臣王玄策恰好抵达印度,一行30人都被阿罗那顺扣押,财物被洗劫一空。王玄策在夜间逃脱,进入西藏西部,获得吐蕃和尼泊尔的援兵,大举反攻,俘虏阿罗那顺并将他押解到长安。曷利沙帝国崩溃后,北印度重蹈覆辙,陷入封建王公长期征战和境外侵略者乘虚而入、疯狂掠杀的混乱局面。

 

在旅居印度十余年,学问圆满之后,玄奘动了故国之思,萌生去意。尽管戒日王一再挽留,但玄奘归心似箭,不为所动。


 那烂陀寺的师长与同仁极为器重玄奘,也想挽留他为母校工作,给他在学术队伍中保留了一个重要职位。他们说:印度是佛陀诞生之地,你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又何必舍弃呢?玄奘断然回答:“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意在使佛法得以流通,广泛传播,惠及众生,我怎么可以在自己领悟佛法之后,丢下那些还没有悟道的人而不管呢。”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一行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00余部、佛像、佛舍利若干,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万人空巷,欢迎这位载誉归来的高僧。他很快动身前往洛阳,拜见唐太宗,两人相谈甚欢。唐太宗非常钦佩玄奘法师的博学,也对他十来年的异域见闻兴趣浓厚,于是建议他写一部西域见闻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写一篇出访调研报告。贞观二十年(646年),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12卷杀青,送呈唐太宗过目。这本书书详细记录了西域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语言、文字等情况。玄奘步行丈量印度土地,记载极为准确,这本书于是成为研究这一阶段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后世从事印度考古发掘的指南,堪称千古奇书。

 

玄奘归国后,继续与印度保持通信联系。数年之后,他收到来自那烂陀老友慧天法师的一封信。他在表达问候之后表示,愿为玄奘抄送所缺梵语佛经。玄奘复信,表达了获悉恩师戒贤法师谢世噩耗后的悲痛心情,接着告知自己归国途中在渡印度河时失经一驮(duo,舵),希望印度友人能帮助解决缺失经卷的问题。从这里看来,《西游记》中关于唐僧经书落入通天河中的故事是有史实依据的。

 

玄奘在整个印度游历达16年之久。他在那烂陀期间,除佛教之外,还研习了医学、哲学、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及语法等。1300余年来,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玄奘的印度之行一直为人们所铭记和传诵。九世纪时,在中印度的众多佛寺中,玄奘的形象已出现在壁画之中。在中国,玄奘的故事成为传奇,风行于民间,以致在16世纪出现了以唐僧取经为缘起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如今,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市东南那烂陀寺遗址迤北约1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呈现盛唐建筑风格的纪念堂——这就是玄奘纪念堂。它由中印两国政府合作修建,已成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印两国传统友谊的象征,里面珍藏着玄奘的顶骨舍利。玄奘的故事也被编入印度小学课本,将永远为后人所缅怀。


那么接下来一讲我们将了解印度古代医学的发展与成就。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pingping12

    很多人说古印度文明灭亡了,是吗?据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古文明,在中国流行的佛教也是古文明,梵文不是在中国被珍藏了?

  • 1865088vdnh

    这一次在印度历史中重新了解玄奘,长知识了。

  • 小无是公

    那会的唐使者真横,一点都不吃亏

  • 13761319bqo

    谢谢。

  • 听友195378008

  • 踏雪拾叶

    玄奘的故事,在这里讲的就更为详细了,原来在印度还有玄奘纪念馆,还珍藏他的顶骨舍利,无量功德……用他的脚丈量了千古绝迹之地,增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 听见智慧

    重新认识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