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16 | 刘建:印度教的改革与复兴

印度史16 | 刘建:印度教的改革与复兴

00:00
21:1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主要了解了印度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成就。今天,我们将了解印度中世纪的宗教运动与印度教的复兴。


从公元8世纪初起,阿拉伯人和中亚人开始不断入侵印度,伊斯兰教开始在印度扎根并迅速发展壮大。面对伊斯兰教的强悍冲击与严峻挑战,印度教为了应对不利形势,不断兴起改革运动。在中世纪,印度教的变革,对印度日后历史的走向和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度教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组织的宗教。它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也是世界上居第三位的大宗教,拥有9.5亿信徒,约占世界人口的14%。


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产生的吠陀教。在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6世纪,吠陀教逐渐演化为婆罗门教,以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为三大纲领。婆罗门教本来就存在脱离大众的倾向,又面临佛教和耆那教这些新宗教的竞争,于是一度衰落。到了公元4世纪初,在笈多王朝的提倡和保护下,婆罗门教经过改革走上复兴之路,被称为“新婆罗门教”,此后逐渐成为延续至今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大量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教规,也汲取了不少民间信仰形式,从而开始走出僵化状态,向印度教转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任何宗教改革都需要自己的领导者。


公元8世纪上半叶,一位名叫商羯罗的大哲学家,为印度教的改革和复兴,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商羯罗在公元700年前后生于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属于婆罗门种姓。他幼年丧父,很小就开始学习吠陀本集。天资聪颖,8岁时已能背诵那些经典,并掌握了正统派哲学知识。少年时胸怀壮志,辞别母亲前往北方学习,曾拜一代名师牧尊为师,修习吠檀多哲学,致力于对奥义书的研究。青年时代开始游历印度各地,宣传自己的宗教改革学说,不断与佛教、耆那教等教派进行辩论。他博闻强记,在各种公开辩论中所向披靡,就像玄奘那样,打败天下无敌手。商羯罗在印度教圣城贝拿勒斯居住数年,著书立说,注释经典。离开贝拿勒斯后,他前往印度各地传道,建立寺庙,组织教团。然而,天妒英才,他在32岁时就积劳成疾,病逝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基达那特。


商羯罗精通婆罗门教经典,又曾漫游印度各地,熟悉国情民心。他在吸收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对婆罗门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作为公元8世纪印度教最伟大的改革家和思想家,商羯罗的改革思想与实践促进了印度教的复兴,并最终促成了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彻底转化,使印度教获得前所未有的活力。商羯罗被认为是印度教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家。


商羯罗著述甚丰,主要作品有《梵经注》、《广林奥义注》、《薄伽梵歌注》、《我之觉知》、《问答宝缦》、《五分法》和《示教千则》等。


商羯罗对印度教的改革与复兴,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吠檀多,创立绝对一神论思想体系。商羯罗曾学习不二论哲学。这种哲学认为,“梵”与“我”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的。说得简单一点,梵、我两者的关系犹如瓶子外面的大虚空与瓶子里面的小虚空,本性一样,只有大小之别;瓶子打碎,小虚空就与大虚空完全同一。商羯罗逐渐认识到,这种一元论哲学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决心改革吠檀多不二论,以创立一个绝对一神论的思想体系。       


于是,商羯罗提出了“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学说,主张梵(最高我)是宇宙的本原,是永恒、绝对的精神实体,既超越主客观的差别,又超越时空、运动和因果等经验范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绝对实在。梵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没有属性的抽象实体,但是,常人用世俗的经验(下智)观察它时,就给它附上了各种属性,如全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等等。由此,便产生两种梵:一个是无属性、无差别、无制限的梵,称为“上梵”;一个是有属性、有差别、有制限的梵,称为“下梵”。在商羯罗看来,“上梵”是绝对的实在,是万物的本原和创造者;而“下梵”则是一种现象或经验的东西。他将印度教各种有形象的人格化的神,都归于“下梵”之列。于是,他建立起一个绝对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提出只有“上梵”是惟一绝对的实在,其他一切现象都是它的显现或创造物。于是,商羯罗改变了印度教的多神论,从理论上为印度教确立了绝对一神论体系,真正树立起一个无属性、无形象、至高无上的抽象之神。


在梵与世界的关系上,商羯罗认为,现象世界只是梵的一种显现,是通过幻力——“摩耶”而创造出来的。他指出,摩耶是一种幻力,是由人的无明或虚妄的认识而引起的。本来无属性、无差别的梵,经过人的虚妄认识,就显现为五彩缤纷的现象世界。梵显现为世界,其实是一种幻现。在这种幻现中,原因以假象形式转化为结果,而原因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例如,一根绳子被人误认为蛇,这里的蛇就是一种假象或幻化,绳子的本性还是绳子。


商羯罗认为,从“上智”即从超世俗经验或绝对的观点看,世界就是一种幻象。常人的世俗经验或观点被视为“下智”,而一般人都是从世俗经验即“下智”的视角看世界,于是本来虚幻的世界就变成真实的了,人们也由此而沉迷于现象世界之中。(例如,我们觉得太阳东升西落,这就是世俗的经验,而真相是地球在又西向东旋转。)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经过刻苦的学习和修炼,消除下智,获得上智,从而证悟“梵我同一”的最高境界。


商羯罗创立这种学说,意在确立梵的至高无上性,为印度教的解脱观提供理论依据,鼓励信徒追求“梵我同一”的最高境界。这种学说,在唯心主义方面、在否定世界的真实性方面,比以前更加彻底。当时,也有人不赞成商羯罗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一次,商羯罗在户外传道,突然一群野象袭来,他也像旁人那样撒腿就跑。有人揶揄他:商先生别跑呀,那些大象不是真的,都是幻象。


二、从唯心主义出发,批判唯物论学说。为了维护自己创立的绝对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学说,商羯罗对唯物论都予以无情攻击。他对婆罗门教传统六派哲学中的胜论派、数论派,对唯物主义学派顺世论,对佛教和耆那教等,都进行了批判。例如,顺世论主张灵魂只是肉体的属性,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人死灵魂即灭,不可能升天。商羯罗对这种观点深恶痛绝,对顺世论进行了猛烈攻击,说顺世论者是没有教养、不懂哲学的粗俗之人。


三、提出两种解脱观。商羯罗从“上智、下智”的理论出发,认为只要克服私欲,消除无明(“下智”),证悟“梵我同一”的宗教最高真理(即达到上智水平),即可获得解脱。这种理论比以前的解脱观有了进步,使人在生前就能实现解脱,降低了天国的门槛,增加了印度教的吸引力。另外,商羯罗反对印度教固有的繁琐祭祀仪礼,认为获得真智是实现解脱的惟一途径。


四、创立僧团,建立寺院。除理论建树外,商羯罗还有宗教组织活动。他向佛教学习,创立了僧侣社团,结束了印度教没有组织的历史。他发现别的宗教都有僧团,而印度教徒却犹如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他创立了一个名叫“十名教团”的僧侣社团。此后,印度教逐步建立各种组织和社团,才足以应对其他教派的严峻挑战。他还建立了四座有名的寺院,分布在印度的东西南北四方。这些寺院类似于那烂陀寺,成了传播宗教知识和吸引教徒朝拜的圣地。


商羯罗的宗教改革在印度教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经过深入改革,印度教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原来婆罗门教虽然有六个正统哲学流派,但它们未能定于一尊。商羯罗的哲学在改革后逐步成为印度教的权威体系和主导思想。那些包含唯物论成分的哲学流派,在商羯罗的绝对唯心论的冲击下,逐渐失势。商羯罗的人生虽然只有短暂的32年,却在印度和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么,经过深入改革的印度教,与它的前身婆罗门教有哪些区别呢?


印度教的主要经典,除吠陀和奥义书外,还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薄伽梵歌》、《摩奴法论》、诸往世书等。由于印度教与婆罗门教一脉相承,因此它们的基本教义还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原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诸神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及它们的种种化身。第二,原婆罗门教祭祀万能的地位大为弱化,宗教的中心由吠陀祭坛转移到供奉三大主神及其化身的神庙之中。第三,婆罗门祭司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所动摇,对新产生的“古鲁”(guru),也就是宗教导师的崇拜流行开来。第四,由于主神崇拜的差异,后世印度教逐渐分成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教派,但其基本教义依然相同。


要深入了解印度教,就应当了解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梵天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是最高本体梵的创造性一面的人格化。后来,他的地位逐渐下降,他的创世能力被赋予湿婆和毗湿奴。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保护之神。毗湿奴派是印度教三大教派之一,产生于公元9世纪左右,主张通过虔诚信仰和绝对皈依来实现信徒与神的交往,以求得解脱。湿婆被称为破坏之神或毁灭之神。他有三只眼睛,第三只眼睛可以射出神火。宇宙定期毁灭时,他就用火和洪水完成此项职责。湿婆有若干不同的形象。他的象征性形象林迦在印度各地受到普遍崇拜。林迦就是男根,希望生儿育女的妇女尤其崇拜。湿婆最有名的形象则是舞王湿婆。南印度朱罗王朝国王虔信湿婆,湿婆神像备受青睐,各种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最为流行。现存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的一尊约创作于11世纪的青铜舞王湿婆神像极为有名。湿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裸体男性舞者形象,周边围以一轮火焰光环。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征着定期焚毁宇宙的劫火。这两条臂膀的平衡,象征着宇宙生命创造与毁灭两极的辩证统一。前右手作无畏式,前左手模拟象鼻下垂作象鼻式。右足踏象征无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翘起,象征着解脱。湿婆昂首挺胸,头发水平甩开,极富动态之美。这座铜雕,通过湿婆的神秘之舞象征着宇宙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从中透出印度古人对宇宙演化的哲学理解,也诠释了印度教的哲学思想。


商羯罗宗教改革之后,印度教还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整个次大陆的改革运动。这场印度教运动被称为“虔信派运动”, 从11世纪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主张通过对神的绝对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得解脱。运动起源于南印度。12世纪,著名哲学家罗摩奴阇发起改革,将这种学说理论化,并将它传到北印度。这种对神虔信的主张,成为后来虔信派改革运动的思想源头。


在虔信派运动中,《薄伽梵歌》的主人公黑天上升为人们无限崇拜的大神。随着运动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专一崇信黑天的教派。黑天与他的情人罗陀的爱情,被认为象征着人与神的相爱之情。黑天象征着神的灵魂,罗陀象征着人类的灵魂。


虔信派运动流派很多,学说各异,但都主张反对种姓歧视,宣扬人在神面前一律平等。这场宗教运动是中世纪印度教所经历的一次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参与者众的自我革新运动。印度教由此获得了新的强大的生命活力。


19世纪中叶,印度出现了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宗教改革运动。印度教出现世俗化倾向,逐渐成为教徒的一种生活方式。


下一讲我们将了解独特的锡克教的异军突起与尚武精神。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糗袜

    这幻象论不就是佛教的空吗

  • 甘心207

    印度河也不在印度

    刘起帆是西恩 回复 @甘心207: 古印度

  • 知之思勉

    世界三大宗教不包含印度教,依次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 厚德载物杨

    打卡

  • 笑儿_z9

    刘老师,想要较为系统地了解一下印度教,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呢?比较适合初学者的

  • 王顺利1

    讲得很深入,有收获

  • qzthpnanjzx28rqh60a5

  • 听友195378008

  • nich2

    喜欢

  • nich2

    非常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