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在上一讲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印度古代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今天,我们将了解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史诗。
史诗是文体庄严、以歌颂英雄业绩为主旨的长篇叙事诗。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我们都比较熟悉。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成书年代在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之间,另外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两大史诗,均定型于笈多帝国时代。它们在篇幅上都比荷马史诗长得多。仅《摩诃婆罗多》就达到《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在一起的长度的七倍。
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泛流传于整个印度社会,对印度人民的文化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地方语言文学兴起之后,它们又不断为各族诗人所翻译和改写,因而成为印度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史诗往往涉及重大的历史、民族、宗教或传说主题。要了解印度,就必须了解印度古代两大史诗。限于时间,我们此讲按下大家相对熟悉的《罗摩衍那》不提,主谈《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的字面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常与另一史诗《罗摩衍那》并称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是“最初的诗”,《摩诃婆罗多》是历史传说,包含着公元前1400年以来的远古历史传说。不但是了解印度古代社会首屈一指的经典,也是了解人类早期文化的重要著作。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巨制。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史诗,除了作为主干的史诗故事本身外,还收入许多可以单独成篇的插话,比如《金翅鸟救母》、《那罗和达摩衍蒂》、《洪水传说》、《莎维德丽》等,此外还收入关于宗教、哲学、政治、法制、风俗、伦理、道德规范的诗体著述。它既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的宗教哲学意蕴。有两个主要传本:浦那版精校本和南印度传本的校勘本。前者大概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在一起长度的7倍,后者大概是其10倍。精校本约有8万诗节,16万行。
史诗核心部分可能萌芽于公元前八九世纪之间。书中最古老的部分名为《婆罗多》,由2.4万诗节组成,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全部文本则最终成型于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初期。换言之,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作者相传为毗耶娑。全诗除了人物道白说明和个别散文章节外,基本是32音一节的颂体,每行16音,可分为两句吟唱。译成汉诗,则多以八音一句、四句一节为成例。
《摩诃婆罗多》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主干故事描绘婆罗多族王室两支后裔般度族与俱卢族兄弟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战争,折射了印度列国时代群雄逐鹿的悲壮历史场景。
婆罗多是古代名王,后代有持国和般度两兄弟。持国有一百个儿子,被称为俱卢族;般度有五个儿子,被称为般度族。般度死后,由持国继承王位。般度长子坚战成年后想讨回王位,持国长子难敌不肯,双方于是发生冲突,导致兵戎相见。一场惨烈的大战在今德里附近的俱卢之野进行了18天。般度五子一方获胜,持国百子一方则几乎全军覆没,仅有长子及另外三员大将幸免于难。三大将夜袭般度族军营,将所有将士悉数杀灭。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场而以身免。坚战登基为王,后升入天国。
《摩诃婆罗多》分为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吒篇》、《斡旋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正文引子讲述了婆罗多祖先的传说及英雄毗湿摩的出生。婆罗多族是印度雅利安人部落,在吠陀时代就已经十分强大,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国远古时期炎黄二帝领导的古华夏部落联盟。《摩诃婆罗多》第1篇的后半和第2篇为史诗正文,表现俱卢族和般度族为王位继承而展开的曲折斗争,直至般度五子被流放12年为止。第3篇以大量插话描写般度五子的流放生活。第4篇和第5篇写王国的政治斗争。第6篇至第11篇为史诗的核心,描写婆罗多大战全程。在18天的惨烈战争中,般度族和俱卢族的大军集结于俱卢之野,布下各种阵式,相互拼命厮杀。俱卢族的几任统帅先后战死。面对同族自相残杀的战争,阿周那心怀恻隐之情,踌躇不前。黑天对他进行说教,后有关内容独立成篇,成为《歌》。第12篇和第13篇解说正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治世之法。第14篇至第18篇为尾声,讲述大战后果。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下《歌》。
《歌》是《摩诃婆罗多》中插入的最知名也最为重要的宗教哲学著作。它是《摩诃婆罗多》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但早已独立成篇,成为印度教的重要经典。体裁采用对话形式。在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之际,般度族王子阿周那,见敌军营垒中有自己的不少亲友和师长,于是心生悲悯之情。阿周那是个盖世无双的战无不胜的武士,又属于正义的一方。不过,在般度族王师即将与俱卢族篡位者展开激战之际,他对自己即将采取的屠杀行动是否正当,产生了深重的疑虑。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化身为他的驭手的黑天大神开口说话,劝他优先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荣誉而战,不必顾及后果;一名武士和众望所归的将领,在为正义而战之时不能踌躇不决。在黑天大神的启发下,阿周那决心抛开私情,履行一个武士的天职。
《歌》的主旨,在于宣扬印度教的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观,认为人只有履行职责,采取切实行动,才能达到梵我同一,也就是实现个人灵魂与宇宙本体、绝对精神梵的结合,从而实现摆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圣雄甘地曾把此书视为指导人民进行反对英国殖民者伟大斗争的圣典。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认为,《歌》是“所有已知语言中最优美的独一无二的哲理之歌”。
《摩诃婆罗多》对婆罗多大战是如何记载的呢。
《摩诃婆罗多》着力描述的婆罗多大战,与印度的另外一个著名古战场帕尼帕特相邻,帕尼帕特在今天印度德里迤北偏西约一百公里处。有一种传说认为,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前3102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100年前后。然而,现有证据表明,这场战争实际爆发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战争的主要焦点在于由哪个家族取得对北印度的统治权,性质同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类似,都是部落联盟首领想要剪除异己,统一天下。结果,俱卢族全军覆没,般度族将士也死伤惨重,虽然最终赢得战争和王权,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印度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尔认为,《摩诃婆罗多》折射了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至前700年之间的历史事件。《梨俱吠陀》和梵书曾提到好战的婆罗多族及其支系俱卢族。《摩诃婆罗多》成书后,很快被印度教徒奉为圣典,被称为“第五吠陀”。由于史诗内容驳杂,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地理、天文、传说、神话、民族、语言、文学等诸多领域,因此被比喻为“印度丛莽”,又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孟加拉地区有句古谚语说:“凡是婆罗多有的东西,都可以在《婆罗多》中找到。”也就是说,凡是印度有的东西,都可以在《摩诃婆罗多》中找到。《摩诃婆罗多》还是后世印度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这部伟大的史诗,已被译成若干现代语言,也已被译成英、法、德、俄诸种文字乃至波斯、爪哇等语言,对印度和世界直接或间接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例如,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就取材于《摩诃婆罗多》中一段有关阿周那和曼尼普尔国王的女儿齐德拉,花钏女的爱情的插话。诗人赋予这古老的传说以新奇的诗情画意,使之重放出动人的异彩。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形成,肯定与两大史诗所包含的无数瑰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有关。再比如,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也曾在少年时代沉醉于两大史诗,从而感到生活的充实。这种阅读经历增强了他的思辨能力,也使他对印度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摩诃婆罗多》对中国也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人在公元5世纪初就已经知道《摩诃婆罗多》之名乃至其部分内容。马鸣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五写到,“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征战死者,命终生天”。 所谓《婆罗他书》,就是《摩诃婆罗多》,而“征战死者,命终生天”正是《摩诃婆罗多》最后一篇《升天篇》的主要内容:坚战在位36年后,摆脱人间仇恨与烦恼,在天国见到自己兄弟及般度、俱卢两族的所有死者。大家都成为了天神。但由于《摩诃婆罗多》无关佛教宏旨,所以没有进入历代翻译学者的法眼,所以始终无人将它译为中文。
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对印度的关注与日俱增。鲁迅对包括《摩诃婆罗多》在内的印度古代文学十分推崇。他在《摩罗诗力说》中称:“天竺古有《韦陀》,即“吠陀”四种,瑰丽幽夐,称世界大文;其《摩呵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诗僧苏曼殊,通晓梵文并对印度文学素怀浓厚兴趣。1911年,他在一封答友人书中说,“《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二书,为长篇叙事诗,虽荷马亦不足望其项背。”1913年,他在《燕子龛随笔》中再度赞美《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闳丽渊雅”,为“欧洲治文学者视为鸿宝,犹Illiad、Odyssey二篇之于希腊也。”苏曼殊已充分认识到印度两大史诗的巨大价值,并有将它们译成中文的强烈愿望,却可惜过早去世留下了遗憾。
中国人从梵文原著翻译《摩诃婆罗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金克木先生率先用诗体将其中著名插话《莎维德丽》译成中文。1979年,时隔25年,他又译出史诗楔子《蛇祭缘起》。1982年,赵国华先生以诗体译出另一著名插话《那罗和达摩衍蒂》。1987年,由金先生编选并由他本人同弟子赵国华、席必庄、郭良鋆以诗体合译的《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上下册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网格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摩诃婆罗多》汉译的一次重要突破。与此同时,在金先生主持下,赵国华与黄宝生、席必庄、郭良鋆决定用散文体合译全书。
1993年,由金克木、赵国华和席必庄合译的第一卷《初篇》出版。赵国华在1991年1月为该书写的后记中说:“翻译这部大史诗,却犹如跋涉在无际的沙漠,倾尽满腔热血,付出整个生命,最终所见或许只是骆驼刺的蒙眬的绿。好吧,就为了那蒙眬的绿!”这位对翻译《摩诃婆罗多》倾注满腔热情并立首创之功的杰出学者和译家,不幸在同年初冬因心梗而去世,年仅48岁,令人痛惜。
黄宝生先生接力主持这项浩大而艰巨的翻译工程。随后,葛维钧、李南、段晴加盟。2005年,由三代学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文《摩诃婆罗多》全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桩盛事。全书分为六巨册,约500万字。对于无暇阅读全书而又渴望了解这部享誉世界的史诗的读者,黄宝生先生的《〈摩诃婆罗多〉导读》,也是一个登堂入室的指南。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下一讲我们将讲述从阿旃陀到奈良:横贯亚洲的艺术带,来了解一下印度古代艺术的发展及成就。
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印度历史讲的太好了,和德国历史有得一比!
由三代学者接力棒似的去翻译印度长卷史诗,想象他们灯下的执着努力,对这些默默无闻翻译家更添了崇敬。人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问心无愧于世就是人生价值。
谢谢。
我去查百度也一定比这个课件更生动 太失望了!
历史课,却长篇大论地说神的传说,
mayayaya 回复 @想取个吸引美女的名字: 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啊
听不下去,完全就回到上学时期的枯燥历史课
老师别读稿了您还吐字不清我自己看就行哈
我想听的是老师的见解,不是说一些都能查到的
白头邵翁 回复 @漠南李: 对于印度,我们的学界了解的是不到位的,所以很难形成个人对于这些的观点。我敢断定,这位老师也没有完整的读过这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