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立名相与破名相:渡世的接力棒

065.立名************

00:00
15:05


第三十二章 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人们需要放下知见和对待,才能启开无极造化,让身中的能量回到泰和,孔夫子又为何注重名相?有名,无名,孰高孰低?可知有名可归于无名,就好似道归于天下,百川终将归于大海。

知止所以不殆,一切对待的知见都止住了,那个无极的才能够守得住,只有这样才不会堕入任何的危险。只有我们在对待放下的时,无极造化才启开,无极造化启开才没有任何危险。在我们的太极的气在里面,不论怎么造化都是危险的。六条路,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无外乎就这几条路。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放下对道的名相的知见,就是气,身中的气、能量,身中立即回到泰和,就好像天下重新得到道的孕育,又像大海重新得到百川的灌溉。意思是说,它得以重新生生不息。道已经在天下,没有离开天下。道一离开天下,天下就消亡。水重新进入大海,万物都得以滋润、生息。水一离开了海呢?海再怎么大都得枯竭。


《金刚经》所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心中的相一离,身中造化等同诸佛当时修行的造化路径,完全一致,叫作即名诸佛。这意思不是告诉你说,离一切相当下那一刹那成佛,然后脱离了色身挥挥衣袖而去,可不是这个意思。离开一切相,身中一切造化就吻合本性道路。


《中庸》则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心性达中和,我们的内心知见放下,身中的气机自然泰和,所有里面的造化是与天地的造化是一致的,内在的肢体百骸是同时得到长养的,是莫之令而自均的,叫作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篇的主旨是讲,无名乃是这个大同的景象。天下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如宾客一样地相待,和乐地相处叫作万物将自宾。彼此没有尊卑、上下隔阂,没有你我的彼此的界限,万物并育而不害,重回上古时代那个“禽兽可系羁而游,鸟巢可攀援而窥”那种泰和啊!


各位可以想象这个,一个树上有一个鸟巢,爬上去看看它的宝贝,它在那边欢迎光临呢!如果我们现在去看小鸟的巢会怎么样?还没到它就啄掉你的鼻子,为什么?因为它知道是人类最坏,我们跟它们竞争已经太久了。随便在野外碰到一条麋鹿,拿一条绳子挂在它的脖子上,我们就可以骑在它的上面到处去游玩,为什么?因为兽跟人没有隔阂,还没有提防。当它们看到有一个人杀了两头兽的时候呢?就演变成今天的局面,老早看到你,还没看到你它就跑了,对不对?大家互相地提防,每天生活在恐惧里面。


及至中古,天下已经渐渐就开始乱了,在崇尚不祥的佳兵之后,每个人心中那个无名的,已经渐渐地失去。中古之后人就多了,兽也多了,相争也多了,对立也多了,猜疑也多了,对待一起,这个我们心中那个无名的已经丧失了。因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等等,不得不立一些有名的政教,讲明礼、义、乐、仁义等等的名目来范为天下,这个便是此章所要说的始制有名


但有了这些名相教化的最终目的,仍是期盼能够找回每个人心中那个无名的,因此,有名、有相最终是以无名、无相为依皈的。这意思就是,创造有名有相的人,了不了解无名无相?了解吗?当然了解。不能了解他创造这个到底要以什么为主轴?所以我们可以说写有名有相的人的程度是比无名无相的低吗?可以吗?那是完全不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


孔孟的入世一定比佛家的出世低吗?那是还没有进入这个渡世的心法的人。就像药是为了去病,待病去了之后,确实药自当放下,这个便是此章的“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做这个药的人能够不了解那个病吗?可以吗?不行的。一定是很了解的才做得出来的。可见有名正是为了无名,为了度化众生故不得不立有名


《孟子》这一段,他说:“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目的不同,注重名实是为了什么?度化众生,我要立很多很多名目,很多的果位,很多的阶梯,很多的法门。而看淡这些名相、看淡这些果位,这是为什么呢?自己修持是要以无相为根基,可是去度化一个听不懂无相、进入不了无相的,要不要给他一把楼梯?那就是


所以,先名实,是为了度化众生用的;而后名实,是为了度自己用的。那不了解无相的人有办法创一些楼梯引导人进入无相吗?那是不可能的。老子之道,讲明本原,所以叫作无名,因此着重于破除一切的名相。孔子来问老子,问礼的时候,已将这个意思交付给孔子了。你做你的工作,我做我的工作,我们师徒两个人不必做同一个工作,对吧?这个事情这么浩瀚,我尽其一生只能讲这一块,你尽其一生只能讲那一块,不如我们用我们的生命来接力赛。


老子希望孔子以此度世,但孔子看当时的世代简得是无父无君,父不像父,君不像君,非先正名不可,待世界又回到太平才可以将束缚人心的名给去了。因此孔子为了老子的道能够早日弘扬开来,便开始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作忠经、孝经,将伦常名分定得详详细细,如此一来乱世的次序才有一个最起码的凭依。如果次序不先建立,讲修行未免太早了。在各安其分的情况下,也才余力再来提倡无名无相的一些基本教化。


因此老子打破一切色相的教化,正是以孔子的立名立相为其后盾,故而孔子一生特重立名。他特别注重这个礼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份位上做什么事,看到什么样的份位行什么礼,这些就是乱世要借一把楼梯,让它开始有次序。因此为了要宣扬老子的无名无相,孔子必须怎么样?进入有名有相


《论语》的这一段,子路跟孔子在抬杠,子路问孔子说:“卫君代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说,孔子,你到处求人荐用你,没人荐用你,不要说我笑你啊,可是我请问你一下,看你准备好了没?如果卫国的国君,要叫你去执掌他的政权,请问你,你第一个要务你要就绪的是什么事情?第一个施政最重要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先正名乎!”说这个国家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第一个一定要先把在什么位子上到底他有什么职权,什么样的份内该做的事、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这先正名


子路说:“有是哉。”啊,有这个事吗?“子之迂也!”你未免也实在是太迂腐了吧!各位现在是谁在对谁讲话?徒弟对师父讲话。啊?师父呀,你未免太迂腐了。各位你敢不敢?他就敢,他有他可爱的地方。“奚其正?”什么?太多事情可以办你怎么不去办,你却搞这些名堂?


子曰:“野哉,由也!”唉!教了你这么久还这么野蛮,一点礼貌都没有。子路,由是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一个君子求学问,最起码不知道的事嘴巴就闭起来不要说,不要强说,不要好勇,不要争辩,懂的就说,不懂的不要说,他的意思是这个事情你懂不懂?你根本就不懂。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没有正,你做什么事人家都反击你、质疑你,你办不了啊。这个事情怎么该你做呀?你怎么说,说我想做,帮帮忙,我也想做,别人也想做,你什么也做不了。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什么样情况下该赏,什么样情况下该罚,定不出来。因为上面的份位整个组织架构份位通通没有正,所以我们不知道听谁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我们不知道做什么样的事情会得到赏、得到罚?不晓得。谁赏,谁罚,还是谁都可以赏谁都可以罚,这样是不是毫无目标?国家是不是乱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孔子教训子路的话。名正言顺是第一要务,任何组织架构都是这样,国家体制当然是如此。“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都是我的职守内,我的份内事,我讲出去,大家会认同的,因为这是我的职守,理所当然的。份守一定大家心就安,份守不定大家都争,为什么?因为事情还不知道是谁的。


所以一个团体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很漂亮,大家不太敢动心,因为她是谁的太太,大家都知道。但如果她还没嫁出去,份位定了没?份位还没定,动荡得不得了。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每一个事情都是确定有一个标的可以执行的,这就是


我们再看《尹文子》这一段:“田骈曰:天下之士,莫肯处其门庭、臣其妻子,必游宦诸侯之朝者,利引之也。”天下这么多人才,不肯呆在自己的门庭里面,好好地照顾家庭,一定要周游列国,到这里到这里,然后去跟诸侯交朋友,为什么?因为当了官之后有利,利引之也;有名,名引之也。


游于诸侯之朝,皆志为卿大夫而不拟于诸侯者。为什么?名限之也。他说,我们游于诸侯之朝,我们为的是争夺诸侯能够派给我们当卿还是当大夫。你敢不敢说去那一边想说把诸侯干掉把他拿下来我上去,没有人敢这样想的,为什么?因为那个诸侯是天子派的,名分是定的,我们没人敢跟他争。


不过,你说那也有人把他干下来,那是因为在他旁边很久了,那个非分之想才跑出来。我们今天到一个公司去求职,你会不会,第一天就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把那老板干下来,你会这样想吗?你不敢,因为分位是定的。所以名正言顺重不重要?这是治乱世的一个特定的重点,非常非常重要。


彭蒙曰:“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你看到一只野鸡野兔在荒野里面跑,众人就一直追一直追,为什么?因为它是属于谁的,大家的。既然你也可以我也可以,那捷足先登的人的,那个竞争的心是不是马上勾起来了?


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你去菜市场看,鸡那么多猪那么多,没有人敢这样子追,为什么?因为它是有人的。这样说,名份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如果菜市场的鸡跟猪都没有标定谁的,那会怎样?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去那边准备追鸡跟追猪,是一定的。


物奢则仁智相屈,分定则贪鄙不争。这个物,名份未定叫,再仁再智的也会开始互相倾轧,份如果定了,再鄙俗的野夫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就是,很重要,为什么要先定名。老子恐后人不察时代的治乱,菲薄孔孟仁义、名份为枝微末节。事实上,这些事情在这个道家的言说里面常常批为拘拘腐儒。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两个师徒的配合。高谈无名无为,去除一切的体制束缚。


在《庄子》里面你会看到很多逍遥的道士批评孔子的那些礼教的束缚,是很多的,以至于耽误了救世的教化。老子很怕有这一些自谈无为的那一些逍遥的道士来批判这些孔孟所立下来的名、份,来耽误救世的一个进程,因此特在此章留下伏笔,肯定“始制有名”,一定是要先立名的。架构要出来,法也要出来,而后再教人“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这就是先名实者是为人的,而后教你“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后名实者”是什么?是度人、为己的、自修的、观照的。这个是老子为了怕他所寄托的高徒,受尽世人的菲薄、屈侮而为他预留的一条后路。


孔子有了老子,真是犹如天下有了道的护佑,大海有了百川的灌溉一般,他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天下众生有了孔、老的次第指引,一个有相,一个无相,一个有名,一个无名。并可由有名归于无名,由有相归于无相,像道归于天下,像水归于大海。而我们亦得以回归到无极的本真。


这个就是这一章所谓“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是讲修道是有它的过程,运用的法门是有它的一个阶段,不要因为一己的一个偏见,常常来批判这些圣人的高低,我们又不是圣人,达圣人还很久,偏偏喜欢批判圣人的高低,这是不知天高地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04再来一遍

  • 允执厥中w

    有名无名是针对不同人在不同阶段而言,最终是回归无名,这就是修道的次序。

  • 冒牌孤独

    只有我们在对待放下的时候,无极造化才启开。

  • 暖aaaa

    只有放下对待,才能复归于朴

  • 听友132770476

    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大道的形态,不能顺应道而为。所以理论上孔子是按照大道定的制度,让人们即使不懂大道,只要按照这个去做,也基本上和大道顺应了。只是可惜在这些制度里的人,心境没有悟出道,就算在制度里,做出来的满是私欲的事情,早已背道而驰,空有一副框架。百姓觉得孔子迂腐,其实是因为本身每个人就没有各行其道,所以看不到合理性

  • 青青毛豆

    圣人有名是为了无名,这是一把阶梯。 最终只有放下知见和对待, 才能启开无极造化, 身中才能感觉到泰和的气在流行。

  • 青青毛豆

    名正言顺是第一要务!任何组织架构都是这样! 找回每个人心中的无名之朴, 我们得以回归到无极的本真! 感恩圣人的生命接力赛!

  • 李海丫

    讲得太好了。深入浅出,把‘名’讲得非常清楚。受教!感恩!

  • 爱吃素的使者

    只有我们在对待放下时,无极造化才启开,无极造化启开才没有任何危险。

  • 吉平2010

    好名是大病啊,在世俗中却常常追逐名声。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