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修道贵在率性无为

072.修道******

00:00
14:36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人贵为万物之灵,有道君子只要效法大道的“无为”之妙,就能得到本性最圆满的造化。但什么是真正的“无为”,要如何检验?妄想常常来袭又怎么办?修道贵在率性无为,圣贤教化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自自然然不失清正,本性时时刻刻地显现,所以我们一定要读经典。

第三十七章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矣。什么叫“无为”呢?《南华经》说:性之动,谓之为。性之动什么意思?本来静静的,用力量把祂拨动,意思就是逆了、扰乱了,叫动。性扰乱了、性违逆了,才叫做


因此,无为是对本性的无所于忤,无所违逆,完全顺乎祂的意思,而不是在功业上无所作为。不是说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然后整天待在家里然后说:“我很无为。”有没有?那个叫很颓废。


无为不是这个,是性的刚健自然,一点都没有破坏祂。大道永远顺着万物之性而别无作为。祂长香蕉就顺着香蕉的性,祂长香蕉;祂长苹果就顺着苹果的性,祂长苹果;因此,看似毫无作为,祂不另创一个东西,然而却因这个别无作为、毫无作为而生化了天下万物,因此实际上是“无所不为”。为什么说无为而无不为,有没有?无为是说,不违乱所有东西的性,而无不为呢?正因为这样,所以所有的东西都得到最好的化育,叫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这个侯王不一定是指诸侯,凡有道君子都可以类比,我们不是在《道德经》里边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那个王是指什么?就人,人类,万物之灵就是王,万物之灵的灵中之王呢?就是侯王,那其实就是指人。


万物是指内在的本性,外面则可以指一切的众生,都可以称为万物。万物将自化的化,是随着自性的规律而造化而改变而往前发展,叫做化。这个化是说,有道君子若能效法道的无为之妙,就是完全顺乎我们的本性,对于内外的万物都不忤其性,不违逆他的性,那么自己及众生都可以得到最符合本性、最圆满的造化,叫做侯王若能守。守什么?守无为,其实就是守性。


万物将自化,就是得到了性命枢机的人,懂得怎么样开始启动“精化气、气化神”枢机的人。只要你手印握对了,精化气、气化神会开始展开,而展开之后,只要你守着那个静默,不要再让你的情绪紊乱到你的性,那么这个性,万物将自化,祂会有非常奇妙的一个进展。


为了检验我们的造化是否吻合本性的规律,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便教导我们观妙,有没有?无欲观其妙,有欲呢?观其徼。只是叫你开始观察,观察是做什么用?就是要了解——我到底现在是“无为”还是“有为”?我到底是破坏了他的性,还是顺乎他的性,你不观察怎么知道呢?这不是用猜的呀!这个便是为了检验你对自己的本性是否能“无所于忤”,能否得其自然,而这也是所有修行的主轴所在。


观察,因此出现在这个第一章里边,观徼、观妙出现在第一章,修行的主轴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有没有对本性破坏!那这样来说你要不要先了解本性是什么?那当然是必须要了解更深入的课题。试问,不经过仔细地反观比对,如何知道自己本性是否得其自然呢?用猜的吗?不应该用猜的,你要实际上去比较看看。


因此,观妙观徼的功夫,实际上它是贯穿于八十一章里边,所以每一个章节里边,到底是不是吻合这样?比如说,前面讲说“执大象,天下往”,你要不要检查一下,我现在是“大象”还是“小象”?你马上就得回来检查,不然他怎么样有一个见地呢?


再看下文: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说万物都已经化了,可是还会有变化。化而欲作,又另外有转折,这个就是妄想蠢蠢欲动,叫做无为而将坠入有为,顺性将堕入逆性,叫做作。本来已经顺了,可是心意一动,他又开始动乱了,叫做作


镇之以无名之朴,镇是消匿的意思,朴是原木,是比喻清净无华的本性的实相,叫做朴。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好不容易得到本性的自然造化,经过静坐、反观、沉淀,然后慢慢慢慢,知止而后有定,而后有静,而后有安,终于安了。但持守不久呢,马上妄念又起了,本性又开始晃荡,又将失去.....此时只有再反观自性本来清真的实相,才能消匿妄想的侵袭,消匿妄想所带来对本性的破坏,所以叫做化而欲作


然后用什么来镇压它,来消匿它?无名之朴就是实相。所以在静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妄想时常来袭,但是时常反观,到久久成自然。这个话是告诉我们:消匿所有妄想的侵袭,唯有本性中那个超越对待的清净实相,才是最有力的依靠。他说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前面已经都谈过了,朴就是不堕对待的一个本真,一个本性的实相。


像《六祖坛经》这一段: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就看这一段。自性,到底自性存不存在?要开始内照才知道。自性是时时刻刻存在,要是有没有被扭曲呢?你不内照是不知道的。只要开始往内去观照到自性的实相,贪嗔痴在上面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只有是一个畅然、清真的气机运行。


地狱等罪一时消灭,所有的累积起来的罪业,在那个清静的那一刻,它是不存在的,但不表示下一刻,下一刻妄想又来了,地狱等罪不是又在了?对不对?可是这一刻我一反观它的清真,地狱等罪那些烦恼挂碍,它又不在了。这一刻,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所以说到西方是在多久以后的事?当下,当下就可以,西方即在目前。


看下一段:无名之朴,亦将不欲,待这种定静的功夫习惯成自然之后,最后连反观无名之朴这样的动作,其实它是不再需要的。所以反观要从乱然后返回定,从外然后返回内,对不对?这是借由一个这样的过程。可是习惯成自然之后,这是不需要的。


可见,反观觉照的功夫也只是暂时的法门,待习惯成自然之后,不观而观,观而不观,它是不带勉强的。我常常举例,就像肚子饿了,你知道吗?你不需要一直注意它吧?不需要的,它饿了你就知道。就像我们的性健不健全?到底妄想有没有侵袭它?其实不需要这样一直观,但是习惯之后,它一有偏差你知道的。


反观觉照都是一个方便的法门,反而我们现在提倡的黄庭禅叫你反观你的黄庭,那是一个永远必须这样的吗?不是的,这是一个暂时的。因为烦恼妄想发生地在这里,所以你不得不观察这里,只是这样而已。


看《养真集》的这一段: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我们有什么好努力的,因为本性最具足,到底我要努力什么?道义明了无底说,经书见了懒待看。为什么?因为这些道义也好,这些经书也好,都在讲什么?讲本性,而我现在本性正具足的很呢!


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说一切的那些佛法都是暂时的,都是假的,都是为了建立这个性,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这里。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说不要再跟人扯了,讲了那么多经,讲了那么多法,到了八十五岁才发现:唉!就这么一回事,里面的一个本性的清真而已,其余的统统是暂时的,统统都可以放下!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再需要。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不欲,是没有一点的造作勉强,叫不欲。一切自自然然他就静了,他就顺着本性,不带一丝一毫勉强用功的,不需要用功的,不需要努力的。本性与生俱来,若习惯成自然,不需要一点点造作跟勉强的,这样天下才能够得到最自然的清真。


也就是说,要得到我们本性的最圆满,并非在你忽得忽失、忽得忽失的练习过程里边,而是在于你习惯成自然之后那个自然的静谧,那个时候才显现他的非常的圆满,而“忽得忽失”必是他一个必经的一个过程而已。


坤卦的第二爻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个辞实际上是《易经》里边,以人道来说,最好最好的辞。,三百八十四爻里边最值得你效法的就哪一爻?就这个爻。阳爻里边有很多的好的辞,可是那个并不适合你,因为你现在并不在天道,你现在在人道里边。


在人道里边效法什么最好呢?柔,柔胜刚,有没有?弱胜强,就一个柔。而《易经》里边最柔的卦是哪一个卦?就坤卦,六个爻都是阴,最柔。而柔中之最柔,六个爻里边最柔的那一爻是哪一个爻?二爻,就是二爻位置最正,二爻应当是阴爻,它是阴爻,是臣位,是顺着君的位。不是五爻,坤卦的五爻虽然是阴爻,但是是君的位,柔中带刚,也不是真的柔。坤卦里边最柔的爻是哪一爻?就二爻,《易经》最吉的辞出现在二爻。


你看“直方大”,说这里要直自己直,要方自己方,要大自己大的,造化推到无远弗界处,都是它自己发生的。因为我是一个臣,我是最柔顺之爻,我丝毫没有主张,我是完全顺乎的。


他讲说“不习无不利”,不必习,不必造作,不必努力,不必花功夫,自自然然就“直方大”,你看越来越大。“无不利”,他不讲利,他不讲吉,为什么?因为吉的对待是什么?就是凶!无不利,没有任何不利的,那还有比这个更吉的吗?没有比这个更吉的,最吉的爻出现在最柔、最弱的地方。


所以从本性来说,像是我们的君,既然有领头,而又是这样的圆满,这么样的聪明睿智,圣人都由祂而做的,对不对?那我们顺着祂肯定是没有错的,这样够聪明了吧?这样是非常聪明的。


而我们的本性是那么样的奇妙,造化是那么样的精准,那么样的迅速,若是我们能懂得运用祂,懂得顺从祂,那我们的功业将是无可比拟的巨大,所以叫“直方大”。


祂顺乎一切的,精准的中了一切的规则,而祂的作用那么样的无远弗界,这就是从《易经》坤卦二爻里边你所要学习到的一个东西,最吉最吉的爻就在于一个“不欲以静”,没有任何造作,祂是自然静的,天下将自正”。


看李清庵的这一段:丹从不炼炼中炼,道向无为为处为。说炼丹炼丹,那是有造作的名词,有没有?他说丹从不炼炼中炼。从不炼里边炼来的,就是不炼,丝毫没有夹杂任何情识,没有任何人为的勉力、造作,统统都没有,但是情识又卡不上他,这就是始终在呼吸之间正在炼大丹,最圆满的丹。


这一章大意是告诉我们,修道贵在率性无为。若将失去这个无为,唯有再反观本性实相才救得了,救之以无名之朴,最后不必反观,也自然不失他的清真,这个才得到本来圣贤著书立说、他的教化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你整天在那边努力,了解意思吗?那都是过渡期,最后是自自然然就率性无为,本性是时时刻刻地显现,这个才是所有圣贤他最后他的目的的所在。


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你读经典会一再地肯定你一些必须建立的观念。像这一章,虽然我已经静了,他又告诉你,你不可能静很久,他还会犯;当你一犯的时候,他叫你不要灰心,他说我们都走过来的,我们只要再回去看本性就可以了。那反观重不重要?是很重要。


那你一直检验,检验到“不欲以静”,一点力量都不上去,然后再应对坤卦的二爻,对不对?是最对不过的事情了。有没有一点玄奇?没有,各位你从《道德经》我第一章教你到现在,有哪一点玄奇?没有啊!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很期待一个玄奇,意思是不是你在期待一条错的路?我们会不知不觉会有这样的一个盲点会存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51833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1124

  • 青青毛豆

    学习《易经》的坤卦二爻: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我们身而为人,就要效法这一爻, 好好反观、率性无为!加油!

  • 潇凡666

    无为不是啥都不为(那是颓废)记住了

  • 罗杉_53

    原来我理解的无为和圣人所的无为是两回事。

  • 吉平2010

    率性无为一直秉持着,需要吃苦的功夫,贪嗔太多了啊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