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未知生,焉知死

049.未知*****

00:00
18:39

《论语》49课|未知生,焉知死


大家好,我是杨鹏,今天讲第49课,内容是《论语》“先进”篇第12章。 


我先念一遍: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我先解释字词,然后翻译,最后进行思想分析。

 

本章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影响,常常被大家引用,到今天常被曲解为人要务实而不要宗教。是这样吗?我们一字一句分析一下。

 

“季路问事鬼神。” 季路,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大家知道的是子路这个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是孔子年龄最大的学生。追随孔子多年,地位相当于孔子学生中大长兄、班长。

 

子路好勇力,直率,孔子经常批评子路,但其实最喜欢子路,信任子路。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篇7章)不能在天下推行天道,我乘船去海外。愿跟随我的,就是子路吧。

 

“季路问事鬼神。”子路请教孔子事奉鬼神之事。事鬼神,指鬼神祭祀。子路问的是鬼神祭祀礼仪。

 

从《论语》记载看,子路是一位比较关注神灵祭祀的人。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就请孔子向神祈祷。孔子就问子路有何依据,子路解释说:“古代祭文中有这样的话:‘你要向上下神祇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长时间了。”


《论语》“述而”篇35章原文为: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路重视死的问题。孔子学生颜渊去世,学生们要厚葬颜渊。孔子不同意厚葬。但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子路是大长兄,是学生班长,热爱孔子但又经常顶撞老子。学生们敢于不听孔子的话,执意厚葬颜渊,只可能是子路组织的事。(《论语》“先进”篇十一章。)

 

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从子路在孔子病中建议孔子向神灵祈祷及组织学生厚葬颜渊来看,子路是一位对祭祀、对神灵、对死亡问题非常重视的人。我们看下一句。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针对子路问鬼神事奉之事,孔子的回答是:“活人没有能事奉好,怎么能事奉好鬼呢?”

 

孔子告诉子路,你得先把活人事奉好,再去想事奉鬼的事。

 

注意一个重要细节,“季路问事鬼神”,子路问的是鬼神祭祀,但孔子只回答了“事鬼”的问题。

 

在孔子时代,“鬼”和“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鬼是人死后之灵。祭祖就是祭鬼。神主要指天空中的自然神。例如太阳、月亮、星辰、风、雨、雷等。这个问题,我在第35课讲解“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时候已介绍过。

 

有一种流行的解释,认为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可见孔子不重视鬼的祭祀,这说法是曲解。祖先祭祀就是鬼的祭祀,不能说孔子不重视祖先祭祀。

 

孔子说过: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事奉。死了要以礼安葬。祭祀时要以礼祭祀。在本章中,事人和事鬼,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并列的。指既要事奉好鬼,也要事奉好人。

 

《论语》“为政”篇五章原文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都是有针对性的。大体是按照中庸之道,求平衡。学生胆小,他鼓励勇敢。学生太鲁莽,他要求讲谋略。学生不重视鬼神祭祀,他要求重视鬼神祭祀。学生过于重视鬼神祭祀,他要求学生收敛。

 

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太重视祭祀,想把鲁国祖庙里每月初一告祭祖先用的那只活羊拿走。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是爱惜祭礼。(《论语》“八佾”篇十七章)你不能因为爱惜羊而废弃了祭祀礼仪。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对不重视鬼神祭祀的子贡,孔子强调要重视祭祀。对过于重视鬼神祭祀的子路,孔子希望收敛他一下。这是孔子教育上常用的中庸之道。

 

本章内容,在《论语》的排序中,是排在孔子学生厚葬了颜渊这件事后面。颜渊去世,学生要厚葬颜渊,孔子不同意,但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这件事。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话,有可能是针对子路这些学生不听孔子话,一定要厚葬颜渊说的气话。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听我意见,一定要厚葬颜渊,这不符合礼制要求。颜渊生前,你并没有很好事奉他,为什么要在他死后如此事奉他?

 

当然,这纯粹是一种猜测,大家当成一个理解视角就可以,考试的时候不必这样去回答。

 

总之,不能把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理解为不必去事奉鬼神,这不是孔子思想,这是今天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在孔子说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后,子路马上接着问死亡的问题。孔子学生中,子路并不怕孔子,他有什么说什么,孔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子路会直接批评孔子。


我们看下一句。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又问:“我冒昧再问一个,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有理解生的道理,怎么能理解死的道理呢?”

 

孔子对死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孔子认为人之死是上天决定的,也是人无法弄明白的。颜渊去世,孔子哭着说:“哎呀!上天要让我死!上天要让我死啊!(原文: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中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也是孔子对生死富贵的看法,一切皆由天注定。死的问题,没什么好问的,问也问不清楚,这是上天命定的,听天由命就是。

 

孔子挡住了子路对“死”的询问,因为他认为这个问题不可探询,这个问题是上天决定的,天意不可测,顺从天命就好了。孔子这样回应子路,我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这种遗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死问题,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子路从询问鬼神祭祀的知识开始,进入到对死的问题的询问,这是一种哲学思维的萌芽。但孔子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士,出门就事奉公侯卿大夫,回家就事奉父母和兄长的忠臣孝子,孔子不是培养哲学家的,所以他拒绝了子路的哲学层面的一个真问题。

 

除子路就死亡的问题问过孔子外,《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子贡问死亡的问题。对子贡问死亡,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子贡问:“人死后还有知觉吗?”孔子回答说:“如果我说死者还有知觉,我担心孝子顺孙们就会隆重送终,会妨碍生活。如果我说人死后无知觉,我又担心不孝之子们完全抛弃死去的亲人不安葬了。你想知道死后有无知觉,不是今天着急的事,你以后就知道了。”

 

子贡的问题很清楚,人死后还有没有知觉?孔子避开这个问题,说这不是今天急于回答的问题,你以后自己会知道。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

 

《孔子家语》“致思”篇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在这个层面,子路、子贡如果是遇上古希腊苏格拉底这样的老师就好了。苏格拉底可能会与他们认真讨论死亡问题。就算回答不了,也不会压抑学生的真困惑和真问题,不会阻挡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询。

 

孔子这种避开死亡问题讨论的态度,对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影响很大。中国人对生死问题避而不谈,结果对死的去向没有认知,那种直面生死的超越性的精神被窒息,没有发展起来,中国以后就几乎没有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了。


人类有影响力的大宗教,都必须直面生死问题,都有对死后世界的探索和表达,以至于到今天,凡对中国有大影响的宗教,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外来的而不是内生的。这是因为受孔子儒家影响,放弃了对生死问题的探索,失去了在生命这个层面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子路开始关心死亡的问题,似乎是因为他有些预感,所以这个问题才浮到他心里来。大约就在子路问死亡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之后一年左右时间,子路在卫国被杀。孔子似乎早知道子路难得善终,他说过子路“不得其死”(《论语》先进篇十三章)。但是,当子路认真向孔子询问死亡问题时,孔子却把子路的问题堵回去了,这是子路在自己死前问的最重要的问题。

 

好,我们总结一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一章中,孔子并没有把“事人”(事奉活人)和“事鬼”(事奉死者之灵、包括祖先之灵),没有把“知生”(知道生命)和“知死”(知道死亡)对立起来。不能理解为只管人不管鬼,只管生不管死。

 

但是,面对子路这位重视鬼神祭祀、重视死亡问题的学生,孔子确实强调要先事奉好人才能事奉好鬼,要先理解生命才能理解死亡。

 

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看,这种态度被演绎成了重生不重死、重人不重神的中国精神,关闭了中国精神对生死的追寻。今天来看,这种表面上务实的态度,造成精神超越性的丧失,这又使中国人在宗教上、在纯科学上落后了,这种务实结果不是优点而是缺点了。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再读一遍。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