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孔门弟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607
试听180

28.孔门弟*********

00:00
29:14

与王权共享社会特权,使孔门弟子故意遗忘了一个事实:读书人真正的黄金时代不是秦制下读书做官,而是春秋时期的自由竞争,是太极图秩序下的自由创造与尊严。孔门弟子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详情请收看“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之孔门弟子的历史影响”。


仲尼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评点孔门弟子的历史影响。


《史记》中有《仲尼弟子列传》,专门为孔子弟子立传。孔子说自己的学生“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孔子学生很多,学六艺成绩好的有七十七人。《史记·孔子世家》里也提到孔门弟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所教“六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就是周朝贵族教育的六大科目,称为“六艺”:礼、乐、书、射、御、数。“礼”就是礼制、礼仪。“乐”就是音乐。“书”就是史书。“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数”就是算数。


但我们研究《论语》所记载的师生对话,会发现孔子所教的“六艺”跟周朝贵族教育的“六艺”不完全一样。孔子所教“六艺“,是礼、乐、书,诗、春秋、易。孔子并不教射、御、数。


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孔林中偏南地段,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上世纪文革期间,孔子墓惨遭摧毁。



儒家并非从孔子开始


孔子教的“诗”,指《诗经》。《诗经》三千多首,孔子删编为三百零五首教学生。《春秋》是孔子自己编写的鲁国史。记事简略,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历史讲学提纲。《易》指《易经》。孔子晚年研究《易经》并进行注解,形成了《周易》中的“易传”。从孔子所教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礼、乐、书、诗、易,皆为古代典籍。《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编写的鲁国史提纲。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夏、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文化。儒家并非是从孔子开始的,它继承的是夏、商、周政治文化传统它有一个延续的政治道统。这与道家、墨家不一样。


道家从老子开始。墨家从墨子开始。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古代文化。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周公为榜样,周公是礼教的开创者。但我们不知道老子的榜样是谁,虽然老子常称圣人之言,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圣人是谁。墨子将自己的榜样定为大禹,但从大禹到墨子的思想脉胳,并无史料可以支持。


孔子向弟子们秘传了什么?


 孔子对中国古代文献《礼》《乐》《书》《诗》《易》重新进行编辑和整理,并在在鲁国历史基础上编撰《春秋》。孔子编撰《春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来建立自己的政治价值体系。但孔子《春秋》记事极为简略,类似现在讲课的PPT大纲,诸多历史背景缺失,得在老师讲课过程中才能完备丰富起来。孔子对历史人物具体评判的内容,孔子只是口头向弟子们秘传。孔子向弟子们秘传的确切内容是什么?后世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进行解释。但从本质上说,孔子在口授讲学中的确切内容,已消失在历史的黑暗之中。

 

孔子对《礼》《乐》《书》《诗》《易》这些传统经典的编辑过程,是重新创造的过程。以“乐”为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乐就正了,《诗经》雅颂篇的乐曲各得其所。”原文为:“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诗经》有歌词、歌谱,孔子时代,学《诗经》如同今天学唱歌。《诗经》雅颂篇,是商朝、周朝君王贵族们赞美神、歌颂祖先的诗篇,内容相当于《圣经》里的“诗篇”。孔子精通音乐,他重新整理了歌词和乐谱,领着学生们唱诵赞美上天、赞美上帝、歌颂祖先的诗篇。

 

《诗经》的雅颂篇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举一个“颂”的例子。《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篇这么说:“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翻译过来就是:“我奉上祭品给您哦 ,有牛有羊, 祈求上天护佑。我遵循文王的法典,安定天下四方。”


这应该是周文王的后代所写的祭祀歌,内容就是敬天法祖,敬奉上天,取法文王。这些诗篇,是有宗教内涵的音乐颂诗,孔子是要领着学生唱诵的。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平定天下的壮丽事迹,崇拜上天的浓郁的宗教文化,在唱诵中,对学生的心灵会有深刻影响。尤其是当这些学生本就是周人子弟时,唱诵这样的历史颂歌,唱诵对上天的颂歌,内心会有更强烈的激荡。

 

可惜后世的儒生愈来愈不懂孔子思想中这种神性跟音乐的关联。仅读《论语》文字,岂能懂孔子的信仰和情感世界!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


当孔子学生,一定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跟着他唱颂诗篇,最起码会受到很好的历史和宗教文艺教育。孔子学生非常崇敬孔子。据传孔子去世以后,很多学生在他的墓旁盖上草屋守孝三年,详细的数字今天难以查证,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生叫子贡,子贡为老师守了六年的孝才离开,后来成了一位成功商人,《史记》记有不少他的精彩故事。

 

孔子离世后,学生分散四方,形成不同儒家学派。《韩非子·显学》说:“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子墨子以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墨家分离成三派 。他们的取舍有些是相反的,取向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得了孔墨真传。

 

韩非子说的不错,孔子的学生似乎还不止分为八派,还有专家总结出十二个派别。《韩非子》没有说到的是,虽然孔子学生各自开宗立派,但还是有一个主流派——这就是以孔子、曾子、子思和后来的孟子所形成一个主流派别,他们流传下来的思想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儒家。孔子去世以后,孔门弟子形成了思想多元的不同的儒家学派。可惜的是,除了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派之外,其他儒门学派的著作没有传承下来。


孔门弟子编撰完成《论语》


孔门弟子的主要历史影响大概有四个:一是他们完成了《论语》的编撰工作。二是他们写成了《孝经》《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三是他们成为了中国商周以来“六艺”传统的传承人。只可惜他们把“乐” 给传丢了。四是实施科举制后,孔门弟子演化为朝廷官员后备军,成为士大夫的主流,以“官本位”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历史。


我先讲一个孔门弟子重要的历史影响,这就是他们编撰了《论语》。《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们相聚编写成的,记录的是孔子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内容。在《论语》中出场的孔子学生大约有27人。


《论语》中,有两个学生被称为“子”,一位是曾子,一位是有子。“子”就是老师,说明《论语》并非完成在曾子、有之手中,而是完成在他们学生甚至他们学生的学生手中。


《论语》是怎么编写成的?美国有两位汉学家,Bruce Brooks和 Taeko Brooks。他们在1998年出版《论语辨》一书,提出了《论语》“层累说”(Accretion Theory)的观点,认为《论语》一书编写持续了将近230年,从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直到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所灭。这期间孔门不同宗派的弟子围绕《论语》编写的主导权和阐释权有许多博弈。认为《论语》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展现的并不完全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孔子身后不同派别、不同代际的学生们在互动中形成的思想综合平衡。认为《论语》是早期儒学思想的汇聚。这两位汉学家认为,孔子学生中的曾子这一派最后主导了《论语》的编撰,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变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

 

曾子、子思、孟子一派构筑儒家主流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是孔子教过的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曾子是孔子晚年收的弟子。曾子小孔子46岁,他在16岁时拜孔子为师,那时孔子62岁了。曾子是孔子继承者,是孔子以后的孔门当家人,他不仅是《论语》的主要编撰人,而且他自己还是《孝经》和《大学》的作者,思想极为清晰,文字优美精炼。


曾子以后的孔门当家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是曾子学生。子思撰写了《中庸》等儒家经典。子思有一位学生很有名,那就是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道统,就以曾子 、子思、孟子为主流了。


有趣的是,孔子在世时表扬过的十名优秀学生,被称为“儒门十哲”的颜回、子骞等人,并没有留下作品传世。曾子不在“十哲”之列。并且被孔子评价为“鲁”,即“笨”,但这个笨学生却创造了历史。我们今天读《论语》,很大程度上是在读曾子心中的孔子。


由宇宙观所决定的儒学主线


孔子教学生,他的宇宙观是什么?抓住孔子的宇宙观,才能抓住儒学演化的主线索。有两句话特别能够概括孔子的宇宙观。一句话出于《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对孔子来说,宇宙之结构,北极星居中运转,众星随北极旋转运行。这是周朝观测北极星制订历法的传统。孔子认为天人合一,君王当效仿北极,众臣万民环绕君王旋转。这是一种中心-边缘的天象结构观。


另一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周易·系辞》为孔子所写。孔子认为,天地结构,就是天尊地卑,贵贱有等,是一个等级秩序。对孔子来说,宇宙秩序是等级秩序

 

孔子的宇宙观决定了儒家的走向。孔门弟子虽然有不同观点,但他们的宇宙观都出于孔子,在宇宙观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世界秩序,就应当是一个一个太阳系秩序,就是“中心-边缘”结构。他们都认为社会秩序,就应当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是一个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这是一种中心边缘的宇宙观,一种上下等级的宇宙观。


宇宙观决定人生观,决定政治观和社会观。有这么一种“中心-边缘”的宇宙观,儒门弟子在政治上就会去找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天子。在家庭之中,也会找中心,这中心就是父亲。


有这么一下金字塔式的上下等级的宇宙观,他们就一定会关注谁居于顶端去控制下方。国家的顶端是天子,家庭的顶端就是父亲。天子就是天下人的大父亲,父亲就是家里人的小天子。这种宇宙观浓缩成了两个政治-社会的概念:忠和孝在国忠于天子,在家就孝于父亲。在家听父亲,在国听君主。忠孝一体,国家一体。



这种太阳系一般的宇宙观和政治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受欢迎,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太极图秩序。周王室衰弱,没有太阳这么明亮强大,诸侯国自主。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各国各贵族家族之间也充满竞争。国际国内都充满竞争,人人个性自由强悍,中国是一个太极图秩序。孔子这种“中心-边缘”和“上下等级”的观念无大市场。春秋中国,是封建贵族共和的中国,太极图是政治现实,各国接受不了孔子的太阳系理论,孔子生前就只好“累然如丧家之狗”。


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是为中央集权准备的。以后随着秦灭统一中国,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开始,儒家这种太阳系的宇宙观、政治观和社会观,就有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巨大的政治市场,相反春秋时期的太极图式的力量和秩序就成为君王提防的对象。

 

科举制助力儒家彻底成为主流


儒家上升为中国的思想主流,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上书汉武帝,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儒家开始成为主流。二是公元607年,隋炀帝下诏,要求:“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这可视为科举制的开始。自此开始儒家彻底成为主流。将儒家抬上政治文化主流地位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隋炀帝。

 

科举制在隋朝萌芽,唐朝成熟,到清朝1905年废科举,在中国共持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下考试做官,儒家经典是考试内容,这样儒生就彻底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


儒生成为文化主流,就意味着塑造了中国人的太阳系、金字塔的心理认知结构。太阳系式的中心边缘的结构,金字塔式的上下等级的结构,就通过中国儒家而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心理结构。这样的心理结构是对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撑。

 

科举制成熟于唐朝,而唐朝的国家执政哲学是以道家为主的。唐朝科举考试中,在考《论语》和《孝经》等儒家经典时,是要求考《老子》的。而且除了科举外,唐朝还有“道举”,直接嘉奖和提拔熟悉道家经典的人士。

 

但是科举制发展的趋势是,儒家经典逐渐成了唯一的考试内容。明朝朱元璋皇帝崇尚《道德经》,亲自注《道德经》颁布朝臣学习,但明朝科举考试中并无道家经典。清朝顺治皇帝亲自注《道德经》,深知不增加民众负担是长治久安之道,但清朝科举八股考试,内容纯为儒家经典,而且几乎只是以朱熹注的《四书》为中心。

 

科举制对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影响极其深远,它塑造了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一种特别的政治心理。什么样的政治心理呢?就是认为强大的中央才是公平之源。认为唯有天子权威才能够带来公平。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科举制的竞争不看门第,不看家庭出身,只看你考试水平,这就给平民子弟开通了一条读书升官的道路,一条竞争学习儒家学问的道路,这对出路不多的平民士子太重要了!春秋封建社会的贵族制度下,血缘等级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等级,贵族之前比较平等,但平民就算有才华也难有社会地位。有了科举制,就完全不同了。大家看唐朝孟郊的诗,他在46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你看他这么写:“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诗《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穷读书人中了进士,这扬眉吐气! 这快乐!皇帝之下,这个世界多公正!你只要能熟读儒家经典,而且学会了考试,你就可以从穷读书人摇身一变成官员,就成了社会有地位有财富有尊严的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孟郊这种幸福、这种快乐是谁给的?是天子给的。是不是?

 

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神童诗》,据传是在宋朝汪洙的诗上再不断增添而成,展示了儒门弟子的自豪:“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道家也有弟子传承,但却采取了道教的形式。相比起儒门弟子成皇权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流,道门弟子就成了边缘人群。但也许是这种边缘性,使道门弟子对中国科技的贡献高于儒门弟子。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写作《中国科技史》中发现,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药物学、养生学起源于道家,道家思想是中国科技和技术的根本。


儒门弟子天然对抗太极图秩序


科举制成就了孔门弟子的政治地位,但似乎也因此封闭了、摧毁了他们的精神生长。对平民读书人来说,政治上的“中心-边缘”结构是合理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是公平的,因为它开通了一条道路,你只要努力的去学习儒家经典,努力巩固王权,维持中央的权威,你就有官做,就有钱用,就有社会尊严。这样的“中心-边缘”等级结构,它不仅满足了王权的需要,也满足了平民读书人的需要,平民读书人成了中央集权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成为这种“中心-边缘”的太阳系结构的受益集团,成为上下等级的金字塔集权结构的利益集团。


中国主流的儒家读书人会天然地对抗太极图秩序。太极图是无中心的结构,是无等级的秩序。如同孔子批判春秋诸侯、卿大夫不尊崇王权一样,主流的儒家知识分子就会认为太极图结构就意味着贵族血缘支配,贵族集团之间竞争平衡,就意味着社会不公平,社会不稳定。太极图结构意味着对王权的约束,意味着横向的竞争,意味着中间阶层的壮大。而王权和孔门弟子的利益来源,就是要尊崇一个中心,压制贵族多元竞争。 


孔门弟子的这种心态,对渴求集权的君王来说非常重要。因最容易为对君王形成制约的就是贵族集团。君王集权就要反对贵族消灭贵族,周王朝的封建贵族共和制度下,贵族力量强大,王权受约束厉害。春秋秩序一直是后代君王的心病,他们最怕就是回到春秋,最怕的就是回到太极图的制约的秩序中。反对贵族,消灭贵族,依靠什么来支持呢?依靠来自平民的精英。科举制就使中央皇权直接跟平民儒生结合了,军权+书权,就构成了打击贵族、压制多元的力量,这是中国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内在奥秘。


儒门弟子=文化臣仆

中央集权的王权和读书做官的平民士大夫,共同联手把社会打成一个漏斗型


中央集权的王权和读书做官的平民士大夫,共同联手打击社会的中上层,也就是说他们总把社会打成一个沙漏,打成一个漏斗型。儒生士大夫对上强调忠于皇上,对下强调为民作主,他们脚在民头在朝,把消灭中间阶层理解为忠于皇上和为民作主的前提。

 

中国知识分子跟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很不相同。古希腊雅典时期,知识分子多为贵族或自由市民,社会是民主制度,他们生存靠自己不靠国家政权。基督教国家,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教会可以依靠,而且他们也有独立的商人可以资助他们,而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春秋封建社会差不多,没有统一强大的王权在控制社会,贵族对王权有很大制约力量,所以西方知识分子多数人对王权不感兴趣,不喜欢王权太阳系的、金字塔的结构。他们习惯的就是太极图式的互动结构,这在西方表现为教会跟王权之间的互动。

 

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是皇上给了他们上升的通道,是朝廷给了他们工资福利,他们就是王权利益集团,他们自然就成了君主的文化臣仆,成了中央权威的主动维护者。他们的心灵结构就是太阳系和金字塔的心灵结构,这样的心灵结构所支撑的朝廷,是一个向心结构。它从社会中不断的汲取资源到中央来,不断从下面抽取资源到上面来供养上层,中心稳定则社会稳定。这么一个“中心-边缘”结构,是趋向内聚、封闭和向心性的,在没有外力冲击的时候,它显得僵化而稳定。 


儒门弟子的生与杀


儒门弟子在历史的演化中,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是从内心深处构建了中国人的太阳系心理模式,构建了中国金字塔式社会制度的心灵基础,好处是能够维持一个王朝一二百年相对的稳定,但它的缺点就是使一切资源向中心集聚,吸干了民众的财富,压制的民众的思想,毁坏了社会的活力,使整个国民弱化,一旦遇到外部竞争,就显出其僵死和虚弱来。


与王权结合、独占科举制的好处,读书做官,与王权共享社会特权,使孔门弟子故意遗忘了一个事实,读书人真正的黄金时代不是秦制下读书做官,而是春秋时期的自由竞争,而是太极图秩序带来的自由创造与尊严。孔子的思想成就,不是在太阳系的制度环境中生成的,而是在太极图式的社会自由互动中实现的。科举制下金榜提名的快乐,掩盖不了孔门弟子思想萎缩和人格猥琐的整体历史趋向。


思考中国的思想发展,思考中国活力的释放,思考中国未来的走向,其实没那么复杂,就在于是选择太阳系图还是选择太极图之中。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节课我们再会。

精选用户评论
  • 赖祸祸

    昔日龌龊wochuo不足夸

其他用户评论
  • 容容读故事

    公正,中肯,客观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