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传》- APPLE教主的真实人生(上)

《乔布斯传》- APPLE教主的真实人生(上)

00:00
27:28

你好,这里是粤语听书,我是李沛聪。


今期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史蒂夫·乔布斯传》。


乔布斯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17岁退学;21岁创办苹果;25岁身价上亿;30岁被赶出公司,又在40岁的时候回归,把濒临破产的苹果重新推上巅峰。6年后,他从苹果公司CEO的岗位上卸任,两个月后去世。他的一生创造了iMac、iPod、iPhone等许多伟大的产品,建立了一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留下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商业传奇。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乔布斯,而他又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呢?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那么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可以回答你的疑问。

 

1984年,乔布斯曾经因为一篇关于他的专访,和媒体闹的很不愉快。从那以后,他一直没有授权任何关于自己的传记。直到身患癌症、知道生存机会渺茫,他才慎重地邀请了本书作者艾萨克森为自己写作传记。艾萨克森是美国媒体圈的重量级人物,先后担任过CNN的董事长和《时代周刊》的主编,他同时还是一位知名的传记作家,出版过《爱因斯坦传》《基辛格传》等畅销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乔布斯向艾萨克森袒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过去。他还鼓励自己的同事、亲人和朋友接受艾萨克森的采访。更特殊的是,一向以“控制狂”著称的乔布斯,丝毫没有干涉本书的写作。他对作者说:“这是你的书,我不会看的。”乔布斯对艾萨克森的支持和完全信任,让这本书得以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乔布斯。

 

这本书我将分上下两集解读,在上集中,介绍乔布斯1985年离开苹果公司之前的经历;在下集中介绍他创立新公司以及重回苹果的经历。下面,我们进入本期节目的上集。

 

第一部分

乔布斯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他有两对父母。亲生父母给了他高智商和敏感的天性,而养父母给了他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但这种爱,也造就了他性格中自由放任的那一部分。

 

乔布斯的生母名叫乔安妮·席贝尔,来自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在念研究生时,她爱上了一个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助教,二人在婚前生下了乔布斯。

 

那之后,乔布斯的亲生父母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又离了婚。乔布斯的生父,开了家餐馆。很多年后,他兴致勃勃的跟女儿说起,很多科技界人士都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连大名鼎鼎的乔布斯也来了。但是,他一直不知道,那个跟他握手,给小费很大方的硅谷新秀,就是自己的儿子。终其一生,他都没有与乔布斯再见。

 

乔布斯的养父保罗·乔布斯是一名机械师,参加过二战。战争结束后认识了妻子克拉拉。结婚后两人搬到了旧金山。克拉拉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在1955年,这对夫妇决定领养一个孩子。一开始,乔布斯的生母想找一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妇领养他。但是她挑中的一对律师夫妇,突然改变了主意,想要女孩。于是,连高中都没念完的乔布斯夫妇得到了这个领养机会。条件是:设立专款供这个孩子上大学。在保证书上签字后,他们把男孩抱回家,给他起名史蒂夫·乔布斯。

 

小时候,乔布斯的养父经常会弄一些残破的二手车回来,在自家的车库里修理翻新再卖出去。就用这种方式,一点点为他积攒大学学费。乔布斯从小跟父亲泡在车库里,看他翻新车辆,跟他一起去废品站寻找零部件。虽然乔布斯从没有真正喜欢过机械,但他对接触到的电子元器件很感兴趣。

 

乔布斯的养父母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在理想的中学念书,这对夫妇倾尽所有,搬到当地最好的学区。在念大学前,乔布斯的父亲只跟他吵过两次架,一次是因为发现他偷偷抽大麻,一次是他高中毕业就要搬出去跟女朋友住。而乔布斯的妈妈克拉拉更是他的心灵支柱,为了不让克拉拉感到不快。 乔布斯一直等到她去世,才跟自己的生母取得联系。

 

其实乔布斯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他天资聪颖,因为觉得学校的课程无聊,就热衷于调皮捣蛋,曾经在老师的凳子下面点燃炸药,把老师吓抽搐了。高中时他和好友沃兹尼亚克,也就是苹果公司的另一个创始人,在毕业生的典礼上,展开了一张用床单制成的巨幅海报,上面画了一只竖起中指的手。

 

到了念大学时,按理说,像乔布斯这样出身不富裕的小孩,应该老老实实挑个学费少离家近的学校,学好技术将来当工程师。他偏不,他要去学人文学科,还挑了隔壁州一所特别贵的私立大学:里德学院。他的养父母根本负担不起。但乔布斯说,要么去这个大学,要么就不念了。养父母最后还是咬牙把他送进了心仪的学校。当他们驾车送乔布斯到一千公里外的大学报道,乔布斯却不让他们进学校,自己揣着两只手走进了校门。

 

乔布斯的第一任正式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说,被领养这件事让乔布斯“满是伤痕”。后来,乔布斯与布伦南生了一个女儿。布伦南说:“他曾经被遗弃过,于是后来也遗弃了别人。”而两人的好友安迪则认为,乔布斯的控制欲,和他时常失控、残酷伤害别人的习惯,都应该追溯到他出生被遗弃这件事上。对此乔布斯矢口否认,他认为,养父母的关爱让自己从未觉得是被抛弃的。但他承认,意识到自己跟父母不一样,对他影响很大。

 

所以,在乔布斯成长的过程中,伴随他的不仅是曾经被遗弃的认知,还有一种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让他更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这种迷茫推着他一路向前,踏上了一条追寻自我的道路。

 

第二部分

乔布斯的青春期正是嬉皮士文化最流行的十年。嬉皮士文化特立独行、放荡不羁的特征,与关注社会价值、反对威权的诉求,对乔布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7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介绍了旧金山流行的嬉皮士文化。其中提到,“关于嬉皮士最有趣的一点是,他们几乎都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当时,美国的大学里,挤满了这样衣食无忧而追求自我的年轻人。他们长发飘飘,在路边聊天、示威、接吻、跳舞、斗殴,吸食毒品。这些年轻人,积极的反对越南战争,喊出了“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

 

1972年,乔布斯进入大学时,整个嬉皮士运动的重心正从反战,转向寻求心灵启迪与自我实现。当时的里德学院,正以自由的学院精神和嬉皮士文化著称。一股名为“迷幻启蒙运动”的新风气在这里兴起,很多学生的座右铭是“打开心扉、自问心源、脱离尘世”。受此影响,整个七十年代,里德学院的学生退学率高达三分之一。

 

乔布斯也成了嬉皮士大军中的一员。和很多嬉皮士一样,他摒弃物质享受,专注于精神追求,比如冥想、使用迷幻药、听大卫·鲍伊的摇滚乐。他是学校里的边缘人物,住在没有供暖的地下车库里,捡汽水瓶去换点零钱,光着脚在学校里走来走去,除了选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旁听,剩下的精力都放在了寻求心灵启迪。

 

而这个“寻求内心启迪”的诉求,把乔布斯推向了“禅宗”这条道路。

 

一开始,他只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想要从东方的思想中寻求智慧。阅读了大量与禅宗思想有关的书籍之后,他下决心前往印度。在那里,一个当地的印度教圣人给他剃了个光头。这算不算剃度,还真不好说。但乔布斯此时并不像一个舍弃世俗生活的僧侣。他的一个朋友亲眼看到他跟当地人激烈争吵,因为他怀疑印度妇女卖给他的牛奶里掺了水。

 

在印度呆了七个月后,他回到美国,又投入了一个叫乙川弘文的日本僧人门下。他向这名僧人学习冥想,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会向这名僧人求助。甚至还认真考虑过是否要放弃工作,前往日本修行。幸好乙川弘文劝告他应该在生活中修行,而不是为修行放弃生活。否则,可能世界上会多了一名禅宗僧侣,少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

 

虽然乔布斯没有从禅宗获得心灵的平静,却从禅宗去芜存真的思想中,发展出了一个“简洁即美”的产品理念。

 

他后来主导开发的所有产品,无不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此外,佛教对直觉的强调,也深深影响了乔布斯,甚至形成了他独特的管理风格,即便在当上苹果CEO之后,仍不喜欢数字分析和调查报告,而更喜欢在设计师的工作室里打转,跟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原型打交道。在采访中他宣称,“基于直觉的理解和意识,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更重要。”

 

当然,嬉皮士文化不只把乔布斯推向追求心灵启迪,它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样对乔布斯影响深远。

 

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乔布斯曾提到一本叫《全球概览》的杂志,他引用了杂志的一句话作为演讲的结尾,就是那句著名的Stay foolish,stay hungry,意思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全球概览》是美国反主流文化代表刊物之一,内容包括新产品与新知识,号称要让它的读者具有远见。

 

乔布斯深受其影响。1997年他重回苹果刚刚执掌大权,曾找广告公司制作了一个名为“非同凡响”的系列广告。这则广告并没有展示任何苹果的产品,而是赞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激情。

 

乔布斯年轻时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就以这样的方式,影响到他主持开发的每一个产品。

 

第三部分

当然,乔布斯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的追求和探索,也是时代大潮推动的结果。

 

在乔布斯十岁那年,也就是1965年,开创Intel公司的戈登·摩尔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预言“集成电路的性能将会每年翻一番”。到了1971年,Intel造出了微处理器,为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在乔布斯二十岁和沃兹尼亚克一起创办了苹果电脑的那一年,正是各种个人电脑纷纷面世的时候。如果晚几年,可能就不会有他和苹果的辉煌了。

 

1960年,乔布斯一家搬到了加州的山景城。十年后,有两件事对乔布斯意义重大。第一,这个城市和周围几十英里的地方有了一个新名字:硅谷。乔布斯发现他周围的大人们都在研究一些很酷的东西,比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雷达。第二,正在读高中的乔布斯,遇到沃兹尼亚克。

 

沃兹尼亚克是一个比乔布斯更宅,技术更好的“极客”。两个人都热爱电子技术,都喜欢恶作剧,很快成了一对好伙伴。但不同的是,沃兹尼亚克更内向、腼腆,更喜欢钻研技术。对他来说,用技术实现一个功能,这本身就是非常开心的事。而乔布斯完全不同,他外向,充满激情,喜欢和人辩论。于是在合作中,性格差异自然形成了分工,沃兹负责造东西,乔布斯负责卖出去。两人就这样结成了一对商业拍档。

 

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造出了一个能够骗过电话公司,免费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他们先是拿来恶作剧了一番,例如打到梵蒂冈,自称是美国国务卿,要求跟教皇通话。然后乔布斯想到用这个蓝盒子赚钱。就跑到学校里一个一个宿舍敲门推销。最后用150美元一个的价钱,卖出去100个。乔布斯后来说:“沃兹和我学会了怎样合作,我们也获得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决技术问题并且真的把一些发明投入生产。如果没有蓝盒子,就不会有苹果公司。”

 

时间到了1975年,一家叫阿尔泰的公司造出了一台名为8800的微型电脑。虽然这家公司和这款电脑早已淹没在时代大潮中,但它却催生出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一个是微软,一个是苹果。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就靠着给这款电脑开发Basic语言挖到了第一桶金。而沃兹尼亚克则受8800的启发,设计出了苹果1型电脑。这才有了后来的苹果公司。

 

沃兹尼亚克本来想把他的设计免费分享给所有人。是乔布斯说服他把电脑组装出来销售。当地一家电器商店的老板很感兴趣,乔布斯就杀上门去向他推销,最后拿下一个五十台的大订单。他把沃兹和一些亲戚朋友拉到自家的车库里,组装出电脑,卖了两万五千美金。这就是苹果公司的第一单生意。

 

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正式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乔布斯那阵子常去一个水果农场打工,递交公司申请前,他刚修剪完苹果树回来。于是,就想到用“苹果”这个词给公司命名。他觉得苹果能让电脑听起来更亲切,更平易近人。而且,苹果的英文以A开头,能让公司在电话簿上排在前面。说白了,苹果这个名字源于灵机一动,起名的时候,他根本没想太多。

 

1977年,沃兹尼亚克拿出了苹果2型电脑的电路设计。乔布斯找人设计了电源和外壳。最终制造出一款成本低廉,性能优异,又简洁大方的电脑。苹果2型一经推出,大受欢迎,全系列总共卖出去接近六百万台,鼎盛时期占到了个人电脑市场36%的份额。成为了第一款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个人电脑。苹果电脑也因为这款产品一炮而红。

 

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争相认购,创下了自1956年福特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到了这一年的12月,乔布斯身价暴涨至2.56亿美元。而这时他不过25岁。

 

第四部分

苹果的迅速崛起让乔布斯少年成名,但是,在苹果公司的董事会看来,乔布斯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只是一个西海岸的毛头小伙子。因为乔布斯不修边幅,经常好几天不洗澡,一个投资人还不客气地说他是“连人都算不上的怪胎”。

 

苹果的第一位大股东迈克·马库拉,也抱怨说,“我们不得不在开会时看着他的脏脚。要么把他请出门外,让他去洗个澡。”而乔布斯身上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卫生问题。他喜欢控制别人,而不喜欢被人控制。就连他的好伙伴,老好人沃兹尼亚克,也都有点受不了乔布斯。在开发苹果2型电脑时,沃兹尼亚克就为了电脑的设计,跟乔布斯大吵了一架。虽然后来两人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但沃兹再也没有参与乔布斯牵头的任何项目。

 

苹果2型电脑之后,乔布斯对自己的技术判断过于自信,电脑设计不考虑具体需求,结果从1977年到1984年的七年里,苹果没能再推出一款成功的产品。首先是苹果3型电脑遭遇滑铁卢。这款电脑机箱太小,还坚决不使用风扇,导致机箱内温度太高,电路板会自己松动脱落,甚至插进去的磁盘都会融化,故障率极高,成了彻底的灾难。接下来的Lisa电脑项目更是一片混乱,乔布斯只在项目组里呆了九个月,就被董事会一脚踢了出去。

 

愤怒的乔布斯拉人组建了一个团队,以海盗自居,搬到公司外面的一栋大楼,开发一款称为麦金塔的新型电脑。

 

这个原本东拼西凑的团队,拧成了一股绳。他的狂热和坚定感染了所有人,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创造伟大的产品,从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所以,尽管团队每周工作90个小时,尽管乔布斯时不时的大发雷霆,把别人的努力贬斥的一文不值。但很多麦金塔的开发成员仍然认为,能和乔布斯并肩作战,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这个概念来自著名的科幻剧“星际迷航”,在剧中,外星人用精神力量扭曲了现实。而麦金塔团队里的人很快发现,乔布斯就具有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一名软件工程师是这样解释的:“有他在的时候,他能让任何人相信几乎任何事情。”还有人说,在跟乔布斯交谈时,会莫名其妙的就被他说服,认同他的异想天开。

 

乔布斯就是有这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在他眼里,现实是能随意揉搓的橡皮泥。他会跟团队说,我们能用更短的时间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我们正在开发的产品将会改变整个世界。这并不是欺骗,他是真的相信。而当一个人真的全心相信某件事并为之努力时,他身边的人也会被感染,甚至开始觉得,说不定他是对的呢?说不定我们真能改变世界呢?

 

乔布斯的精神力量还体现在,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看穿别人的直觉。他能在别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直击对方心灵最深处。抓住别人最软弱的地方,让别人为自己所用。例如,他在招募当时的营销奇才,百事可乐公司的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时,就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来改变世界?”斯卡利就因为这句话,加入了苹果。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也只能承认:“乔布斯能够很好地判断一个人,并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赢得那个人的心。”

 

正因为如此,这个不到50人的团队。在资源少于IBM、施乐等竞争对手的条件下,仍然开发出了引领时代的伟大产品。麦金塔电脑是第一款应用图形化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这比微软的第一代Windows系统还要早5年。

 

但是麦金塔仍然重复了苹果3和Lisa的问题,设计与具体需求脱节。为了控制价格,麦金塔的硬件配置较低,但是图形化系统会占用大量内存,这导致系统使用起来很不流畅。而且麦金塔没有插槽,用户无法自行升级和扩展。不借助特殊的工具,甚至连机箱都打不开。乔布斯还取消了键盘上的方向键,逼着用户习惯鼠标,习惯图形化的操作界面。更逼着开发者专门为麦金塔开发软件,以至于上市的第二年,可以在这台电脑上运行的软件仍然寥寥无几。

 

结果是,麦金塔的销售不如人意。到1984年底,每个月只卖出一万台,是预期的十分之一。

 

麦金塔在市场上的失利,让苹果公司董事会对乔布斯失去耐心。1986年,董事会考虑撤掉乔布斯的职务,让他去组建一个产品中心,负责新产品的研发。乔布斯拒绝了这一要求,还私下串联,想要把当时的CEO斯卡利掀下马。这一次,董事会没有再容忍他。乔布斯被撤掉了所有实权。1986年9月,乔布斯在董事会上宣布离职,然后就这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电脑。

 

我们可以将麦金塔电脑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市场策略,归咎于乔布斯未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优化产品。但我们必须承认,乔布斯对市场,对公司,对自己的判断都过于主观。不过,当乔布斯在二十年后重回苹果公司的时候,他将以一个更加成熟的状态,带领苹果再上巅峰。关于这一段经历,我们将在本期节目的下集为你介绍。

 

好,《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的上集就为你解读到这。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