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钢铁侠》- 全球首部埃隆·马斯克授权著作传记

《硅谷钢铁侠》- 全球首部埃隆·马斯克授权著作传记

00:00
29:36

你好,这里是粤语听书,李沛聪。

 

今期为你解读的书是《硅谷钢铁侠》,副标题《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最近几年,就连不太关注互联网和商业的朋友,都会经常听见这两家公司的名字:一家是制造电动汽车的特斯拉,另一家是私人航天企业SpaceX。特斯拉公司制造的电动汽车,引领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走向。SpaceX,作为一家私人企业,竟然涉足被国家垄断的航天领域,并以出色的航天技术和廉价的发射成本,不断刷新航天史上的记录,改变了整个航天领域的生态。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掌舵人,就是埃隆·马斯克。


《硅谷钢铁侠》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埃隆·马斯克的生平和职业生涯,包括他投身互联网行业并获利两亿美金的早期生涯,创办特斯拉和SpaceX,引领两家公司不断成长壮大。


这本书的作者阿什利•万斯是资深的科技记者。他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300多名关键人物,才写成这本书。更难得的是,作者得到了埃隆·马斯克的授权,和他进行了多次的深入交谈,走进这位“钢铁侠”的内心世界。

 

2008年8月2日,SpaceX在夸贾林岛,进行了一次火箭发射。一开始,火箭的发射很顺利,但升空三分钟后,探测器传回了异常参数,这让监控的工程师们都停止了欢呼。因为使用最新版本的梅林引擎,超强推力让两级火箭相撞,失控的火箭坠落大海。


这已经是公司的第三次火箭发射,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至此,距离公司创建之初,马斯克承诺在2003年年底发射火箭,已延迟了五年。公司账上的资金只够再支撑半年。


马斯克却对外声称,SpaceX计划用另一枚火箭尝试第四次发射,第五次发射也在紧密计划中。同时,重型火箭猎鹰9号的开发计划也会继续下去。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这位“硅谷钢铁侠”的英雄故事,是否已成为了一个笑话。

 

回看这次火箭发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埃隆·马斯克为什么不使用稳妥的设计,坚持使用新的引擎。可如果你知道了他的人生经历,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就让我们通过《硅谷钢铁侠》这本书,了解一下埃隆•马斯克的传奇人生和创业思路。我们将主要分成这样的四个部分为您讲述这位硅谷钢铁侠的故事。


第一部分,他的早期生涯和互联网创业经历。

第二部分,马斯克创建SpaceX的过程和他独特的创业思路。

第三部分,他如何带领特斯拉公司切入现代汽车工业。

第四部分,马斯克和其他硅谷创业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马斯克的早期生涯和互联网创业经历。


介绍马斯克之前,我们先聊聊他的外祖父约书亚。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险家。他从美国农村辗转到了加拿大,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脊柱病治疗专家。又带着全家人从加拿大搬到南非。他带着全家深入非洲南部的沙漠和丛林进行探险。约书亚和妻子组队参加汽车拉力赛,还击败职业车队拿了第一名。又一起驾机北上两万多英里,从非洲一直飞到苏格兰和挪威。


马斯克从小就是听着外祖父的英雄事迹长大的,血管里也流淌着一样的冒险之血。少年时他就在自家的后院造火箭。因为买不到民用火箭燃料,马斯克就自己研究什么材料烧得更猛,能让火箭飞得更高。除了捣鼓爆炸物,马斯克还尝试开办街机游戏室。大多数男孩可能只是想一想,马斯克却真的选好场地,甚至拿到了租约。只是因为他还未成年,无法通过审批。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才不幸夭折。


17岁那年,马斯克孤身一人前往加拿大念书。两年后转去美国,在沃顿商学院拿到经济学学位,又额外拿了个物理学学位,随即前往硅谷。本来他准备在斯坦福念硕士,但入学才两天,就选择退学投身于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大潮。


1995年,马斯克首先创办了一个名为Zip2(读:zip two)的网站。帮助餐厅、服装店、理发店之类的小企业,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业务信息,有点像现在的大众点评网。马斯克编写了网站的原始代码,他的弟弟负责向小企业推销。风险投资公司看上这家初创企业,投资了300万美金。两年后公司出售,马斯克获得了两千两百万美金的收益。


这是马斯克首次展示了他的冒险天性。大部分硅谷创业者会在这时候选择把收益藏起来,然后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去拉投资再次创业。马斯克却选择把收益全部投入到新公司,开设一个名为X.com的网络银行。


开办网络银行,并非马斯克心血来潮。在沃顿商学院就学期间,他曾在银行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就为银行业的因循守旧和反应迟钝而惊讶。在1995年,他就宣称传统金融业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然后不出所料的被金融界人士批判了一番。到了1999年,他终于有机会展开对金融业的复仇之战。


但和zip2简洁实用的业务逻辑不一样,X.com更像是一个含糊的宏大设想。马斯克对银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却坚定地认为银行家们做的都是错的。然后就带着这个认知进场,野心勃勃的想要掀起一场革命。


这一次创业,向整个世界展示了马斯克的独特风格。从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观念出发,勇敢地闯进一个全新的领域,然后不断脚踏实地向前推进,直至将原有的秩序掀翻在地。从那时起,认为他夸夸其谈的质疑声就一直如影随形。


X.com的创立并不太顺利。公司成立五个月后,联合创始人弗里克和马斯克爆发了争论。试图让马斯克让出CEO宝座,失败后弗里克带着绝大多数核心工程师一同离开了公司。只给马斯克留下了空荡荡的办公室。


马斯克毫不气馁,立刻重新招募人才。为公司获得了银行牌照,更和老牌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11月,x.com正式上线。用户不需要再去银行柜台办业务,只需要在网站上注册账号,就可以方便地向他人转账,购买基金。用过支付宝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个网站一经上线,就吸引了20万名注册用户。


不久之后,另一位互联网金童彼得·蒂尔,带着他的paypal崭露头角,两家公司在竞争一段时间后宣布合并。马斯克继续出任CEO,蒂尔因为在公司方向上与马斯克意见不合,离开公司。留在公司里的paypal的原班人马不满于马斯克的独断专行和一些战略决策,联合其他高管,在2000年9月,解除了马斯克的CEO职位。马斯克看准了公司正处于上升期,没有一走了之,反而进一步注资成为最大股东。两年后ebay,嗯,我们叫它美国淘宝,出手收购了paypal。马斯克手持两亿美金,继续大踏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一次,他选择了航天事业。

 

这也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部分,spaceX的创建过程和马斯克独特的创业思路。


在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美国太空事业的一些背景信息。


美国太空事业的巅峰还是1969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在那之后的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和建设国际空间站,只能算是这一波高潮之后的余韵。随着冷战落幕,美国政府对太空探索的投入减少,航天飞机因事故退役,太空事业更是一蹶不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组成的太空发射联盟,包揽了军方的卫星订单。但技术仍是登月时留下来的那套技术,成本高昂。NASA落魄到只能委托俄罗斯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并在全球疯狂揽取商业卫星的发射合同。


马斯克注意到这一商机。他提出建造大小适中的火箭,从小型卫星和研究设备发射的细分市场,再转向重型火箭的开发,争取NASA的太空货物运输合同,从而切入航天这一含金量高,而且前景远大的行当。


2002年6月,马斯克成立了SpaceX。这一次,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相比传统航天机构,他创立的这家私人航天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成本。


和此前以X.com挑战银行业一样,这一次,马斯克也是从一个看似合理的切入点出发,踏入了一个他了解并不多的行当。他投入了一亿美金,试图从零开始,掀起一场全面的革命,将原本行动迟缓的竞争对手们打翻在地。


但这一次,现实与马斯克的预期距离甚远。在第三次发射失败后,公司剩下的资金只够再维持六个月。如果第四次发射也失败,公司就要成为商学院教材中典型的失败案例了。


2008年9月,SpaceX进行第四次火箭发射。工程师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可是马斯克却要求全程直播发射过程。这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一旦发射失败,公司的名声将和发射残骸一起,直接从空中落入海底。


幸而天遂人愿,随着火箭发射升空、节节攀升,在场的工程师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和口哨声。当火箭终于完美的进入轨道后,所有人陷入了彻底的狂喜之中。SpaceX瞬间成为了第一个将卫星送上地球轨道的私人公司。


看到SpaceX的成功,NASA提供了一份价值16亿美金的合同,要SpaceX为国际空间站运输货物。4年之后,SpaceX不负众望,成功发射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让这家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完成对接的私人企业。更是除了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外,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航天机构。


当初马斯克坚持投入的猎鹰9号火箭,已成为了SpaceX的主力火箭。几乎每个月都有火箭发射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或者发射卫星。SpaceX已经从航天领域的笑柄,变成了性价比最高的运营商。单枚火箭发射的报价为6000万美金,比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航天机构报价都低,而且成功率也毫不逊色。


在SpaceX把火箭发射的成本大幅下降之后,需求也开始大幅度的增长起来。科技公司向太空发射卫星,用于互联网通信。科学家们发射新的实验设备,军方也在探讨快速部署太空武器的可能性。


马斯克成功地实现了他的预期,通过大幅降低成本,切入原本看似饱和的航天市场,挖掘新需求,推动产品研发,进而从蛋糕中切下更大的一块。


那么,马斯克到底是如何将成本控制到这个地步的呢? 


传统航天业是一个因循守旧、成本高昂的行当。为了降低失败几率,开发者都尽可能使用经过验证的技术和开发体制。这是稳妥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SpaceX抛开传统思路。技术因循守旧,那就用最新的技术来降低成本。大胆的放弃一些冗余度,来换取经济性。原本需要依靠第三方来制造的大部分零部件,SpaceX全部自己搞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自己搞定设计和制造,意味着SpaceX可以给设计者更多的空间来整合部件。每精简一个部件,就意味着减少了一点重量,就意味着成本的降低。


其他航天机构都使用“太空级别”的专用设备,SpaceX大胆的使用了消费级电子产品,证明了现有的普通电子设备已足够优秀,能满足需求,而且价格更低。


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马斯克更是从一开始就盯上了搅拌摩擦焊接技术。比起传统焊接,这种技术能够使焊缝更坚固,所以不需要额外使用铆钉、紧固件来对焊缝进行加固,从而减少重量,降低复杂性。


真正对成本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SpaceX在技术路径上的选择。其中最有马斯克风格的就是梅林引擎。SpaceX公司的所有火箭,都使用了这一款引擎。根据火箭要达到的高度,增减引擎的数量。例如猎鹰九号,就使用了9个梅林引擎。能将飞船送上宇宙空间站的重型猎鹰,是将三艘猎鹰九号绑在一起。


这种将功能封装成模块,然后在产品中调用的做法,在软件开发中屡见不鲜,但在航天领域内,是很少见的。SpaceX这种专于一种引擎的应用思路,让整个产品线都能从引擎技术的提升中获益。怎么样,这是不是很像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


而马斯克还不满足于此,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回收火箭箭体并循环使用,将火箭的发射费用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你没听错。是百分之一。原先的火箭相当于一架无法落地的飞机,每次运送乘客或货物,就得砸一架飞机。如果能回收火箭循环使用。等于每次飞行只要出个油钱,不用砸飞机了。这成本是不是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这项技术在2015年年底首次试验成功。2016年SpaceX成功实现了火箭发射后的回收。1年后这枚回收的火箭经过翻新,再次发射并成功执行任务。虽然这次只回收了火箭外壳,还没能完全达到马斯克的目标,但已经让全世界的航天技术人员跌碎了一地的眼镜。


低廉的火箭发射价格,意味着载人火星探险的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变得更加切实可行。当马斯克再次宣称要在2024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时,大家已经不再看作是亿万富翁的异想天开,而是对此充满希望。因为SpaceX曾经树立的目标都一一达成。这样看来,登陆火星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马斯克掌控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成功路径跟SpaceX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次,关键点不是成本,而是体验。

  

接下来就进入第三部分,马斯克如何领导特斯拉公司切入现代汽车工业,并成为领头羊。


在大学时,马斯克就撰写过一篇关于超级电容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讨论了这种最新的能源存储技术,认为这些技术未来可以应用到汽车、飞机和火箭上。这种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热情,可以追溯到他少年时,在高中的学术辩论会上,他就提出以太阳能,替代现有的矿石燃料。


在2003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斯克了解到锂电池技术和最新的电动汽车的概念,就开始寻找这一领域的投资机会。不久之后,一家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就找上了门来。没错,大名鼎鼎的“特斯拉”并不是由埃隆·马斯克创建的。他在2004年以六百五十万美金的投资,成为了这家公司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长。


相较于燃油动力的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结构简单,行驶故障少,容易维护。同时能量转化效率高,加速更快,推背感更强。但要切入这个行当,就必须和那些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体量的汽车企业们直接竞争。


对此,马斯克的选择是——造跑车。


为什么是造跑车呢?为什么不能像SpaceX那样,用极低的成本直接甩竞争对手一巴掌。这是因为特斯拉公司没有老牌汽车厂商那样的品牌认知度,也不像大厂那样能够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在跑车行业里,有不少小厂靠着一款名车赢得世界级声誉。又因为跑车用户对体验非常敏感,对价格不敏感,所以公司可以从这个少量高价的产品品类入手,推动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进步,逐渐向大众负担得起的车型过渡,最后将电动汽车产业做大。


于是,这一次,马斯克将突破点定在了产品的体验上。


2006年4月,特斯拉公司对外展示了第一辆电动汽车,一辆双座的敞篷跑车Roadster。这辆汽车的性能和外观都极为出色,一举改变了人们对电动车的刻板印象。消费者立刻为之沸腾。发布当天,就有30人承诺购买,其中不乏谷歌的联合创始人布林和佩奇这样的知名人士。此后每次样车展出,都有大批用户挥舞支票要求预订。


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量产过程让整个公司走到了破产边缘。


一方面,原先设计的变速系统出现了问题,设计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重新设计。另一方面,公司在泰国成立的电池工厂进展缓慢。再加上生产管理不良,让整车成本飙升至售价的两倍,眼看着交货日期越来越近,公司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到了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公司无法筹集更多资金;消费者对新车的购买意愿下降。延期交货演变成公关危机,硅谷开始谈论马斯克的巨额投资打了水漂,汽车网站更嘲讽特斯拉的新车永远出不了厂。马斯克的回应是正式出任特斯拉的CEO。他亲自为交货延迟做出解释。他向员工发表演讲,要求所有人在周六周日工作,在给员工的信件中,他还这样写道:“我们正在改变世界、改变历史,如果你不打算全力以赴,那你就别干了。”


他开始整顿公司的生产计划,强势推动成本控制,跟产品团队一起,逐项分解部件并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和投资者们不断周旋,试图获得新的融资,让公司能继续支撑下去。在一次晚餐上,他更说出“会把最后一分钱都花在公司上,哪怕为此搬进地下室也在所不辞。”同时,他还在坚定不移的推动新款车型Model S的开发。就跟他在三次火箭发射失败的同时,还坚持开发新型火箭一样。


幸好,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2009年,特斯拉的敞篷电动跑车终于上市发售。虽然比预定时间晚了两年,价格也比原定售价涨了10%,仍然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公司借此与戴姆勒奔驰和丰田等老牌汽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更在不久后获得了能源部4.65亿美金的贷款。


而特斯拉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正在开发的全新车型Model S。这款全新的电动车,将体验做到了极致。例如有人靠近车门时,门把手就会自动弹出。人进入车内后,把手又会自动收缩,与车门融为一体。在启动车辆时,驾驶员不需要转动钥匙或按下按钮。驾驶座上的重力感应器做出识别后,就能自动启动车辆。


马斯克招募了精英设计师进行车型设计,还亲自对车辆进行了多次测试。对车辆的外观、零部件、内部空间等问题做出了大量要求,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为了控制车体重量,他还力排众议,要求使用铝合金车身,这让特斯拉成为当时全美唯一制造铝制车体的公司。更让Model S成为历史上安全系数最高的汽车。


这种对体验的全力追求,让Model S还未正式推向市场,就受到技术爱好者的追捧。2012年正式投放后,更是引起轰动,被汽车杂志评选为年度汽车。正如苹果推出Mac电脑和iPhone时一样,新款的Model S也成为了流行的象征。特斯拉公司一举跃升为北美汽车制造业的巨头。


然而对马斯克来说,这只是他庞大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又推出了新车型Model X,并开始开发售价只有3.5万美金的Model 3。特斯拉公司,正在他的带领下,向最初那个“由高端车型出发,切入到大众级车型”的目标逐步迈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马斯克和其他硅谷创业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就是他那异于常人的冒险性格。


不论是三次进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全新领域,还是每一次都投入全部身家,好几次差一点就弹尽粮绝。再到每一次的创业过程中,都会做出那种几乎是无意义的冒险决策。即便在冒险家盛出的硅谷,马斯克的胆大包天也算是独一份了。


第二,是他征服未知的远大目标。


从少年时起,马斯克就沉迷于科幻小说和百科全书。编写太空背景的电脑游戏。更把自制的火箭带到学校操场上发射。


在十四岁那年,这个男孩从一本科幻小说中,获得了自己一生的使命,“我们应该立志去增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问题所在,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为人类争取更大的集体启蒙。”


在创立SpaceX之初,他就对媒体宣称,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人类打造成跨星球的物种,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文明,从而防止可能发生的人类灭绝。


第三,马斯克有一种让复杂的物理概念与商业计划相互结合的能力,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营利性企业。例如他从火星探索的实验计划中,挖掘出太空事业的盈利前景。他将自己对电动汽车和新能源体系的思考,变成了特斯拉这一前景广阔的企业。他将自己对银行业务逻辑的思考,转变为网上银行和在线支付。他在心中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后,就能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再脚踏实地走下去。 


在电影《钢铁侠》的拍摄过程中,电影的主演罗伯特·唐尼曾拜访了SpaceX的总部,在马斯克本人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唐尼感叹说:“我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撼动的人,但是这家伙和这地方让我大开眼界。”在他看来,钢铁侠电影的主人公史塔克和马斯克是同一类人,他们“一旦抓住一闪而过的创意,就为自己的想法倾其所有,一秒钟都不会浪费。”


或许,正是这样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好,《硅谷钢铁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6878czxn

    PayPal /ˈpeipl/ 发音不是太正确,一般国外发音是/ˈpeipel/

    陶陶_kx 回复 @1596878czxn: 说得对

  • 1804006ivrm文稿

    大明王朝请播

  • 恱丂丂

    支持聪哥

  • 听友316167038

    粤语小说,

  • 多啦天天

    聪哥新节目,第一时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