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保持虚的状态,才有更多可能性

【十六章】保持虚的状态,才有更多可能性

00:00
13: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修炼要靠虚与静,要介绍《老子•第16章》。我们在前面谈到《老子•第10章》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了解老子笔下的圣人是如何修炼成的,有两章特别重要,就是第10章与现在这个第16章。我们先把16章原文读一遍: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段的白话意思是这样的: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免于危险。


在一开头,谈到具体的修养方法就是两个字——虚与静


说到“虚”这个字,有时候会觉得很难捉摸,好像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在这边我们就讲白话的意思,老子的“虚”是指什么?是指单纯。“静”是指什么?这比较容易,安静到平静。


所以追求单纯要达到极点。譬如我们经过一所幼儿园,会听到里面传出来欢乐的笑声。小孩子为什么那么容易快乐呢?因为他单纯,他看到父母亲就觉得天地无限美好,他还没有什么复杂的念头和欲望。到了小学之后开始有压力了,要考试,要看分数了。到初中之后很少有笑声了,到了高中恐怕只有叹息的声音了,因为要考高考了。上了大学之后麻烦并没有减少,会想到:毕业之后怎么办呢?


那么请问:能不能回归到小时候那种单纯的快乐?一方面我们了解社会上由外而来的各种复杂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设法保持内心的单纯。譬如,一次我专心做一件事,把它做好,不要同时想做很多事。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当下的情况尽量去把握住,不要想到各种其他复杂的因素。我们各种复杂的情况是由人而来的,所以你把人的因素,尤其是自我的执着放开,就可以让一切变得更为单纯。


再看,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静”可以从三个词作深入了解。第一个是安静,外面没有声音;第二是平静,内心不起波澜;第三是宁静,有一句话说得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代表宁静是静的,但它有致远的动力。


接着看到万物不断出现了,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出回归之理。“观复”的“复”就是回归、回去,等于从头开始。在《易经》里面有个复卦,一个阳爻从底下出现了,所以《易传》就会强调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我们怎么知道天地的心意呢?就从复卦来看。就是让你进入到一切都停止的时候,又有新的动力由下往上慢慢出现,总是要让天地里面的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复卦的特色。


那么“观复”的“观”在道教常常使用,他们修行的地方一般称作道观(guàn)。道观类似佛教的寺庙,是一个人修行的地方。那为什么要用观(guàn),也就是原来的“观(guān)”这个字呢?因为要观察。本来意思是说“用眼睛看着天上的飞鸟”,而“观复”就是看到万物不断在发展,发现他们都回到根源去了——“各复归其根”。


所谓的“各复归其根”,你可以有两个理解:第一个是我们说叶落归根,树叶落了,回到树根,树叶落下来,回到树根的土里面去了,这是讲个别的情况;讲整体的情况的话,这一切都是要回到“道”这个大根源里面去。


接下来,他有几个非常简单清楚的定义。他说,回到根源就叫做寂静,因为回到根源就不用再活动了,就是回到本来的状态,而寂静就是回归本来的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就是普遍的、永恒的道理。所有的一切万物从出现,在变化中发展,最后是结束。结束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回到出现之前的一种状态。


下一句话就比较重要了,了解常理叫做“明”——启明。“明”这个字出现了。在《老子》书里面,“明”这个字出现七次,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已经强调过,人有认知能力,而认知的表现分三个层次,就是区分、避难以及启明。


“区分”容易造成复杂的状况,你区分之后就有好坏,欲望就出现了,最后可能陷入争夺的困境。“避难”就是先知道这种困境,我设法避开。到了“启明”的时候,就是“知常曰明”——知道常理,知道常态是什么。这个时候就了解,一切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个人就没有什么执着或是麻烦的问题了。


你如果不知道常理就轻举妄动的话,就会招致凶险。所谓招致凶险,在自然界,就是你得不到其他万物的配合;而在人的世界,你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因为你违背了常理。


后面是连续几个词是连续发展的,好像有一个逻辑的顺序一样。“知常”还是关键。了解常理就会包容一切。法国有一句谚语就说: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了解会带来包容。譬如说你跟一个人谈话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比较容易包容他的作为了。人与人之间因为了解而互相体谅,这叫做“知常容”。你了解了春夏秋冬,草木万物消长的道理,就会包容这一切。你包容这一切之后,“容乃公”,才能够大公无私,不会有个人的偏好。


接着“公乃全”,在王弼本里面说是“公乃王”,就是帝王的“王”。但是王弼本虽然有“王”这个字,但他还是认为解释的时候不能提到帝王的“王”。王弼认为“公”就是荡然公平,“王”就是无所不周普。所以这个字改成“全”比较适合,“全”就是周全普遍。


你能够包容一切,接着是大公无私,然后才是普遍周全。而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否则你把前面的“王”跟后面的“天”要连起来不容易,“王”与“天”的关系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如果是“全”的话,周全普遍。那接着是“天”,“天”代表合乎自然,这样的说法比较合理。所以王弼虽然出现了“公乃王”这个字,他在解释的时候还是用“全”来加以解释,应该是有他的道理。


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这应该没有问题。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这几个字就回到人的身上了,所以他最后一句是终身免于危险。人活在世界上,尤其在乱世里面,能够做到终身不殆是不容易的。


所以整个一大段说起来的话,如果从结论来看,更容易了解他在说什么。就是圣人终身保持一种平安的状态,可以免除各种危险和麻烦,这是因为他的智慧能觉悟到,原来这一切有它一定的规律,也就是做任何事情,努力之后就有成果。但是做事的时候要付出代价,并且成果出现的时候,有可能别人跟你竞争。所以你如果不能顺从自然界的规律,或者顺从人类社会的规律,那都会有后遗症的。


这一章里面特别强调的就是一开头的有关修炼的两个字——虚与静。我们再说一次,“虚”就是要保持单纯的心态。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就要想到:这是我生命里面当下唯一重要的事。《老子》书里面“虚”这个字出现五次,它不是指虚无的意思,而是说你让自己不执着,本身保持一种空的状态,但它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虚”这个字并不是虚幻或虚无,而是指一种单纯的情况,而这种“虚”本身充满无限的动力。


所以宋代的学者邵雍,就是《易经》的专家,他就特别强调老子对“虚”的重视。他认为老子得到“易之体”,也就是易经的本体。因为“易”就是变化,你要变化的话,就不能执着于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而是要保持一种虚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可能性都展现出来。


这一章从“观复”开始,有一些重要的词,譬如什么叫静?什么叫常?什么叫复命?什么叫明?这几个词,尤其是“明”,在《老子》里面是关键的概念。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老子的圣人修养的方法,有一个逻辑的顺序,基本上是要让你从虚的单纯与静的稳定出发,也就是从修炼自己开始。这种修炼是从外在收回到内在,让自己可以去“观”。宋朝一位学者程颢,他的诗里面有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也就是你从近的角度去观察万物,就会发现它们各自有其生存的姿态,鸢飞鱼跃,各有特色,显示无穷的生机。而人在万物里面就要尽量不要去轻举妄动,而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课后思考】

这一集里面我们可以思考哪一点呢?我们对于什么叫做“虚”或“单纯”,要进行思考,要问问自己能不能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设法回归于单纯的心态。同时对于“静”,也要问自己能不能从安静、平静,再进而转到宁静?这两点我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想听听你的心得,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成长

    致虚极,守静笃。老师在夲章所讲圣人的修炼方法,让我想到了自己生病养病的经历。当病魔迫使自己不得不与外界的纷杂隔离时,对未来的恐惧,对前途的迷茫,对一切未知的焦虑铺天盖地的袭来,忧虑抑郁一度伴随自己。但逐渐地,当外部环境在自己的世界安静下来,心也渐渐平静了。身心合一,开启了向内探索,找寻未知的自己的旅程,此时恰遇傅老师的哲学课等一系列国学经典,如醍醐灌顶,我感觉自己清澈了,明亮了,宁静了!人生又开始焕发生机!感恩老师及一切相遇!

    听友39998536 回复 @Li成长: 我也是,你表达的感同身受

  • 紫水晶蒙养园

    虚与静是一个意思,只是为了表达的对称,都是指寂然不动,接着才能感而遂通,复命 归根就是感而遂通,这就是道的运作。

  • 震旦梓豪

    马未都的博物馆叫观复博物馆,老马是道家高手,道德经的推崇者!

  • 巨逗向阳花Q郭小峰

    单纯,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接受更多的可能性。虚不是没有,不是谦虚,而是一种放下。

  • Cheryl喜乐

    老子的虚静明和佛家的戒定慧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者互为推进,互为一体。

  • 言蠡

    虚是不要过于执着,要相信并保持所有的可能性,不能陷入单一化与自我中心。即万物皆保持儿童般好奇的单纯。过于执着就会产生焦虑,一切要尽力,但又要顺其自然,该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到。正如目的不等于结果。在对待朋友的话语,要回归单纯,想太多,伤情伤身。对待理想与执行要回归单纯,时刻反省初心。 阅读与运动要回归单纯,享受身心的愉悦。

  • 元真山人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荡相遣执

    常常被人骂:你太单纯啦! 这里的单纯,是虚极吗?我想还是有区别的。这里是幼稚。佩老师所说老子之单纯,乃是单一的专注状态,是守静不乱的前提。 道家善于观察自然。天文地理,飞鸟走兽,人事义理,尽在其中。故一旦通达入世,便有神妙莫测的能力,且有羽扇纶巾的气质。处理万机,信心饱满,游忍有途,皆合于道。只是也忌小人。故待功成身退,便复归于野,遁迹于江湖矣。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老子说的“道”和西方说的“第一个不动的推动者”的“观想”的状态感觉有些相似。都有一种欣赏的心态在里面,但西方是表示了一个完满的状态,不需要再做什么了。而老子则是通过“静”,通过“虚”来获取更大是动力去维持“虚”本身。“盈满”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状态,而时时地虚,不断地进入虚的状态则是一种需要修炼的事情。

  • 1895530prbv

    致虚极,守静笃。深夜一个人,特别安静,什么都不要想,放空自己,会发现,那个空间很大,最后把自己融入宇宙,这时的感觉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