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少则得,多则惑”,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吗

【每周答疑】“少则得,多则惑”,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吗

00:00
15: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很高兴又到了回答问题的时候了。每一次看到同学们提的问题,我都真的很高兴。因为想说我什么地方没讲清楚,或是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发现有什么样的不同的想法,这都非常好。所以我很乐意跟大家在谈问题的时候进一步沟通。那么这次也是一样,选了四个问题。


第一位听友是清风之星。他说,“少则得,多则惑”,是指做事专一的态度。在庄子笔下有大量的故事来佐证。他提到粘蝉老人,还有做带钩的老人,他都是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到最后简直是出神入化。但是他问题在什么地方?他说现代学问知识,老师强调过“先博后约”,也就是要先要多,多则得;少的话,你没有对照,可能反而迷惑了。所以清风之星就问了,他说:你觉得这两种方法矛盾吗?如何看待这两种方法?要怎么样去放在什么样的情景才适合呢?


非常好的问题,因为他已经进一步去把不同的背景里面的观念加以对照了。我们先说做学问的方法。做学问的方法有三个步骤,这是我听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说的。第一是蚂蚁搬家,第二是蜜蜂酿蜜,第三个是老鹫抟云。老鹫的鹫就是老鹰的一种,它在天上跟云彩戏耍。


做学问都是第一步,一定是蚂蚁搬家。蚂蚁搬家什么意思呢?只是把东西原封不动地搬回去,准备过冬再用,或是满足其他蚂蚁的需要。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念书,一天到晚买书,买的书也不见得有办法看完,看也不见得看得懂。但是总觉得说这种是必要的,像工具书或是一些重要的研究的成果,要搬回家,尽量去收集、去念,叫做博,先博后约的“博”。那么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迷惑、心得的问题,因为就拼命地吸收知识。


第二步就不一样了,蜜蜂酿蜜。蜜蜂在各种芬芳的花朵里面,采了好的资料之后,它就要酿蜜了。酿蜜那是蜜蜂特殊的成果,别人帮不上忙,等于是你开始要有自己的心得了。其实你念书很难说你一开始接受什么观念,就认为这观念可以一路到底都是正确的,不太可能,为什么?因为一定要经过你自己去实践体会的过程。你跟别人互动,去做到了书上写的某一点,你就体会到说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太对的,我再进一步去反省。


就好像王阳明18岁的时候就相信朱熹的学说是对的,因为当时考科举都要念朱熹的书,他就设法去实践朱熹讲的《大学》的“格物致知”的“格物”,“格物”就是研究万物的道理,并且不能只看表面了,还要看里面。所以王阳明跟一个同学就每天早上起来格竹子,想看看竹子里面的结构怎么回事,这样才能真的去了解这个东西。结果一个礼拜就感冒生病了。他就想说这不行,这样叫我格万物的话,还有命吗?所以这就是开始要转移方向,不能老是按照别人的一种观点来去实践。所以他后来转向陆象山的系统,走向心学,就是我内心要有觉悟的能力。所以王阳明后来就很明显了,蜜蜂酿蜜,提出自己的观点了。


但是做学问到最高的层次叫老鹫抟云。老鹫抟云就是看到一只很大的老鹰在天上跟云彩在玩耍,“抟云”,好像把云彩要怎么样变成什么样的花样,好像很快乐,乐在其中。


那么他举的例子,庄子里面的粘蝉老人,做带钩的老人,甚至还有一个很标准的,像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下面做轮子的一个老人,因为由这个故事出现一个成语叫做“得心应手”,原文是“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后面今天用的成语是得心应手。就是我已经把身跟心搭配起来,变成非常的纯熟自然,最后变成审美的表现。还有庄子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庖丁解牛。所以这样就符合我们刚刚前面讲的三种。


但是现代人做学问,你说你就直接做事专一,做一样事情做到底,那是你专业工作或是专业的技术到最后变成艺术;或是你要体验一种道理,最后觉悟了之后一点通,一切都通那个情况。念书的话,你当然要先广泛地学一学。但是要记得,学了之后一定要能够实践。因为任何学问脱离实践的话,都是一些理论而已,可能是空谈,到最后不见得能让你有什么样的真正的收获。


第二位听友天瑞,他说,道家认为万物相生相克,那么如果放下私欲、为大家做事,跟自己相克的那一部分,包括人、事、物、地方、时辰等等,会不会起作用呢?就是我知道相生相克,那么我去做事,前提是放下私欲,会不会有相克的部分出现呢?


这一点就不要太担心了。老子说或是中国其他学派,像《易经》也说相生相克这些,那是大的趋势要保持平衡,不能让一种力量一路到底。人要分内在跟外在,分自我跟他人,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那你就一定要怎么样呢?相生的时候就要注意到相克的部分。但是如果你现在放下私欲、为大家服务的话,那就不用担心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私欲嘛,就没有相克的问题了。


所以在这里可以建议参考《大学》的一种观点,当然我们将来在国学院里面也会谈到《大学》。《大学》到后面提到一种观点叫做“絜矩之道”,什么叫絜矩之道呢?就是它把人与人相处分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就是上下、左右、前后。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如果在一起工作或是生活,往往就是这三种、六个关系,上下、左右、前后。你对上位觉得说,上面这样对我不好,你就不要对底下的人这样;左边人对你这样不好,你就不要对右边的人这样;前面的人对你这样,你觉得不好,就不要对后面的人这样。这是儒家里面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的发挥,称作絜矩之道。矩是规矩的矩。絜的话,这个字比较不好弄,它本来是繁体字,清洁的洁,把水边去掉,清洁的洁,繁体字的右边,但这念絜(xié)。絜矩之道就是说我要衡量别人跟我的关系,找到一个度,这个度是最难的。“度”就是恰到好处,但是这个度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看相互的关系如何。


第三位听友是无名草,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理论界众说纷纭,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很好,但问题是它是在《老子·第42章》,大概还要一个月以后才能够谈到。你真的不用太担心,因为我们现在如果说把它全部讲出来的话,对同学们来说,他还没到那一章,他可能会觉得有点遥远。我现在给你个原则,你可以自己先看,一个月之后听我讲了,就觉得很简单了。这个原则就是四个字:以经解经。


老子讲完这几句话,我们刚刚念过,后面讲的就是答案,我这边先说一下。老子继续说,他在“三生万物”之后继续说什么?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十个字就是答案。以这种方式来解释老子的话,万无一失。为什么?老子自己讲了一段很神秘的话,一二三这些,他后面马上解释。


所以你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叫做负阴而抱阳?你就要想,阴和阳在古代都被当作一种气,气的变化,天地里面有两种力量在作用,就是阴阳二气,后面阴阳二气变成五行了,五行是五种在行动的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些。你现在知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负”代表什么?背。“抱”代表我面向,我去守住它。代表万物是背靠阴面向阳,而这两种都是气。所以你就可以先界定,“一生二”的“二”就是阴和阳二气。那个“一”当然就是还没有分阴阳之前的元气。“元”这个字,中国人喜欢用,元旦的元,就是最原始的气,还没有分的就是一。然后二生三。冲气以为和,“和”这个字就是阴和阳之后的第三个字叫做“和”。所以什么叫三?阴气、阳气、和气。


这些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在《老子·第42章》的时候,还会把内容讲得更详细一些。所以“以经解经”是念古代经典或念任何书的一种标准的原则。我们这边简单说明一下,很好的问题。


接着第四位同学就是我们的听友沛航,他说,《老子·第15章》提到“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说明什么?你在安定下来之后,又要去活动,又要有生命力,那你活动力、生命力在《老子》里面得到肯定,可是《庄子》里面也一再强调“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冲突呢?


非常好,同学开始把老庄连上了。庄子这句话,最主要是出于第二篇《齐物论》里面,一开头就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了,后面类似的话至少还出现了三次。所以在《庄子》书里面,它让你修炼到什么情况?身与心,身体要像枯槁的木头,心要像已经熄灭的灰烬。等于是你身心都不要起什么作用了,什么欲望、本能、冲动,跟别人相争、比较,各种价值观的复杂的情况,通通化解。因为庄子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跟老子有没有矛盾呢?我们要简单说两句了。


在《老子》里面,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很多人因为活在乱世,有各种战争、各种危机、各种麻烦、痛苦,不想活了。所以老子跟你说,一切都来自于道,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想说是不是有意义、没意义,这一切是不是虚无的?不是的。老子要你生存发展下去,那你就要找到规律。找到规律什么意思?能静也能动,就这一句话。找到这种能静也能动的话,他跟你说,老子比较强调说你要静下来,因为不能执着嘛!人已经活在世界上,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你不要忘记“反者道之动”,你这一生都在回到你的来源,那就是你的归宿。


所以你现在说老子常常强调安静,那是因为你现在已经活着了,活动是一个生物本能、自然的趋势,那他当然跟你说,不要忘记,你还是要走向安静的那一面。所以在《老子·第15章》这两句话先说,你在浑浊中安静下来,让它澄清;再说你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产生生机,实在是非常的精彩。因为老子的目的是要你打破虚无主义,勇敢地生存发展下去,找到规律,但是不要执着。


《庄子》里面讲的时候再进一步,当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后,那你说还有命吗?有的,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精神。所以简单来说,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身体,第二个心智,第三个精神。然后他后面又加了一句“精神生于道”,精神来自于道。换句话说,你把身心修炼好之后,它们不太起作用了,你的精神力量才能展现出它的光彩。等于是你觉悟了,一切从道而来,回归于道。那你从道来看万物的时候,自己的身心的活动一定是顺其自然,不会有任何执着,任何偏差,任何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有四位同学的问题被我们的主编选出来,都非常好。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对同学们可能是非常需要的,对我来说我也觉得非常高兴,有机会可以把它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帮助我自己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下礼拜再继续谈,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成长

    什么问题经傅老师一解答,总感觉是那么地云淡风轻,令人神清气爽!感恩老师!

  • 中立周

    越少违背自然规律是德,越多杂念就很疑惑?

  • 言蠡

    如今还是要首先博览群书,不求甚解,但是我们要在实践中去体验我们所知,来检验它。看的多了,明白多了,事也广了。相当于我们理解事情,打下一个基础。这时候再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形成自我管理之后,再去和他人辩论,在逐渐达成如鱼得水的状态。

  • 我的巴鲁

    蚂蚁搬家,蜜蜂酿蜜,老鹫彖云,还在蚂蚁搬家的路上,不过算是一只勤劳的蚂蚁。

    包荒 回复 @我的巴鲁: 老鹫抟云,就是玩云彩,一会弄成圆形一会弄成线条,自得其乐。

  • 此事楞严常露布

    若真放下了私欲,没有了自己,还有什么能与你相克?你都没有了,相克如何能存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此事楞严常露布

    没有矛盾。静到极致,自然生机勃发。

  • 聆聽觀雨

    以经解经太简单了

    听友93356434 回复 @聆聽觀雨: 愿闻详解,请赐教

  • 知悟_06

    总感觉庄子有点跑偏

  • 此事楞严常露布

    少是为了专注,专注是为了深入,深入是为了得到终极。已经得到终极之后,就要反过来广博,广博是为了教学,是为了帮助不同根器的人学习。少而专为自己成就,广而博为接引大众。

  • 听友451040776

    少则得,多则惑。明白这两句要明白老子信仰上帝,他想在上帝那里得到好处

    噫吁嚱咧 回复 @听友451040776: 啥好处,封他个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