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如何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十五章】如何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00:00
14:4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能静能动的悟道者,我们要介绍《老子·第15章》。


《老子·第15章》所描写的就是古代善于行道的人,这样的概念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老子虚拟的圣人。老子把圣人当作悟道的统治者,但是圣人是如何悟道的呢?这是它的方法论。至于说圣人悟道之后有什么特色呢?这就是它的结果论。等于是你悟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觉悟了之后会有特殊的表现。有关这个“善为道者”特殊的表现,在第15章就做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描述,他用各种方式的比喻来让你想象那个“悟道者”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们看到他从各方面来描写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中间有七个比喻。这使我们想到以前谈到水的时候,水有七种善,他都以这个方式来加以说明。我们先把他的白话意思说一遍: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谨慎啊,有如冬天涉水过河;提高警觉啊,有如害怕邻国攻击;拘谨严肃啊,有如在外作客;自在随意啊,有如冰雪消融;醇厚实在啊,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浑浊的河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这段内容丰富,不必多说。我们先说,那个真正悟道的人确实很难了解,老子在很多地方都会表现自己修养到一个层次很难被理解的情况。像他劝孔子的时候就说:一个好商人“深藏若虚”;一个君子德行很好,但是“容貌若愚”。就是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让别人觉得很难理解,因为他内心里面知道自己达到的高度不容易说清楚。这一章里面老子就用七个比喻来说,这七个比喻可以分成四组,前面两个、两个一组,最后一个是总结,有点像我们以前介绍“上善若水”的时候,水有七种善也是类似的情况。


先说第一组。他让你“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那太紧张了。在北方冬天涉水过河,随时有掉入水里的危险。同时,第二句“提高警觉啊,有如害怕邻国攻击”。当时是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经常会有战争,所以你要特别地提高警觉,保持柔弱谦下的态度,避免受到别人攻击。这里面提到“小心谨慎”和“提高警觉”,这提醒我们:人间到处都有困难和危险,谁知道灾难什么时候出现呢?


接着第二组,看到第三和第四句。他说,你要“拘谨严肃啊,好像在外做客”。我们在外面做过客的人就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到了外面要考虑各种环境的因素,同别人的关系,所以必须保持拘谨的态度。在《易经》里面有个“旅卦”,就是一个人在外面旅游,旅游的时候就是出门在外,那就要特别小心谨慎,不能像在家里一样那么自在随意。


但是老子接着就说,你要“自在随意啊,有如冰雪消融”。冬天过了,春天来了,冰雪消融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轻松地就达成了结果。所以在第三和第四步是两个相对的:“拘谨严肃”代表外在,“自在随意”代表内心的一种状态。等于是你外面谨慎小心,内心一团和谐。你为什么可以自在随意呢?就是因为你可以随遇而安。道家体会到“道”是无所不在的,既然如此,在任何地方都会在“道”的范围里面,就没有什么太大压力了。所以这是拘谨严肃和自在随意两者兼顾。


第三组就是第五点和第六点。一方面你要“醇厚实在,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老子多次使用“朴”这个字,就是树木砍下来之后成为木头了,但是你还没有决定怎么去雕琢它、利用它:做桌子椅子呢?还是雕刻成为特定的东西呢?代表它有无限的可能性。代表老子重视纯朴的状态,不需要刻意表现任何特色的。


然后接着是“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山谷”出现了。我们记得“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对于幽静的山谷也非常欣赏。所以这两句提到了原始的木头和幽静的山谷这两方面,代表你要保持自然的、最初的状态。


最后来一个总结。总结还是一样,出现了我们可以预料的“混”这个字——“混同一切,有如浑浊的河水”。你看到黄河,黄河是浑浊的,里面什么都有,分辨不出来什么是什么,一切都混在一起。《老子》里面说过“混而为一”“混兮其若浊”,将来还会说到“有物混成”,这是老子对于“道”的一种描述。而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也能够注意到前面七个步骤分为三组,最后一句是“混”这个字作为重点。


接着有两句话特别值得注意,为什么?在1946年二战之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遇到一位中国学者萧师毅先生,聊得很愉快,就跟他建议要合作翻译老子《道德经》,为什么?海德格尔是西方重要的哲学家,他读过很多种《老子道德经》的翻译本,读了之后觉得自己心领神会,跟老子很有默契。但他总觉得当时的各种翻译本都不够理想,所以他希望能够在晚年的时候,再一次把《老子》翻译成德文。


他跟萧先生合作的过程大概只有三个多月,时间不够长,只翻译到第八章“上善若水”。海德格尔他的影响及于人文领域的各方面。他的背景本来是基督宗教的传统,后来念了《老子》之后,觉得自己懂老子,并且认为老子的思想完全符合古希腊时代原始的“爱智慧”的一种表现。他跟萧教授合作期间,就请萧教授为他写一副对联,他所选择的就是这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实在是值得注意的,为什么?因为一般人讲老子,很喜欢强调老子安静、顺从、柔弱、不争的这一面,而比较忽略老子也有那种在安定中重新振作发动,使一切继续产生的这一面。


这里牵涉到的是一静一动。一个人能够动,未必能够静下来。但一个人如果静下来的话代表什么?他也有活动的能力。重要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行动。所以海德格尔是慧眼独具,因为旁观者清,读《老子》读到这两句话,觉得这两句话兼顾了静与动,实在是很适合作为对联的。他挂在书房里面,经常提醒自己从《老子》得到的启发。


最后就谈到这一章的结论。结论说,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为什么?因为宇宙万物不可能圆满。它们是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一直在变化之中。从头到尾圆满的只有一个“道”本身,而宇宙万物只要有变化,就代表它不可能圆满。那我们人怎么办呢?人活在世界上悟道之后,就要知道:我们可以朝着圆满的目标前进,但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真正达到圆满。


所以最后一句怎么说呢?他说: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可以一直去旧存新,也就是“蔽而新成”。这句话在经典里面有很多争议,因为甚至在帛书本里面和王弼本都说到“蔽不新成”,他把“而”写成“不”。事实上“而”跟“不”这两个字在古代篆文里面是非常接近的,形状非常的像,所以在这里就要看它的意义了。因为如果字形很像的话,你就要看它到底能不能说得通。我们这边所做的翻译是“蔽而新成”,也就是“你没有追求圆满的话,就可以不断地去旧存新”。“蔽”代表达到一种存在的程度了,已经存在了,就代表“蔽”了、过去了,那后面怎么样可以去旧存新呢?就是你可以“蔽而新成”,知道自己是“蔽”,再可以推陈出新。这里提醒我们,人生任何目标都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现在只是一个阶段的成就而已。所以你要一直处在去旧存新的状态中,否则很难说你是悟道的。


我们在这一集里面,学到老子有关古代行道的人,他修炼的效果是什么?它分七个步骤。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收敛的,就是要小心谨慎,提高警觉。第三和第四句是相对的,一方面要你拘谨严肃,有如在外做客;另一方面,要自在随意,有如冰雪消融。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外在拘谨严肃,内心自在随意。第五、第六句是用两个自然界的“朴”和“谷”来比喻,比喻说你保持一种原始的状态,回归原始的情况,那就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了。最后结论就是“混”这个字,也就是“混兮其若浊”——它混同一切,看起来好像是浑浊一样。


而在结论的时候,它提醒你,有一句我们提到的、海德格尔写成对联的: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所以人一定要静和动两方面都掌握住。不能光是静,静到最后变成是完全失去生机,没有活动力了,那不符合万物变化的过程。所以结论就是:谁能持守这种“道”的话,他不会要求圆满;而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我们强调老子这边讲的是“蔽而新成”,你也可以参考后面会谈到的《老子·第22章》提到“敝则新”三个字,所说的是敝旧将可更新。可见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你承认自己是旧的,那就有一个新的开始。那新的一旦出现,又变成旧的,就继续往未来的“新”去发展。所以“敝则新”跟“蔽而新成”是可以搭配起来的。我们在理解老子的时候,有许多关键词,不同版本上会有不同说法。我们尽量“以经解经”,从《老子》本身来理解是比较合理的。


【课后思考】

在这一章里面,如果要去思考问题的话,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们能不能够也学习到收敛自己与放开自己,要在哪些方面练习收敛,然后在另外哪些方面可以放开自己?


最后还是要了解:我们没有离开自己的根源,也就是要保持一个真诚的自我。这方面可以思考一下,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荡相遣执

    由于因缘故,人有运势在。未至当敛己,至已展而搏。其若云中鹏,展翅奋九霄。运势过则收,貌若冬涉川。与人往来中,俨然其若客。 人生有大道,眠也归其源。循道天地间,岂无求圆满。圆满不可得,守敝待成新。洪荒几千载,孰有无抱憾?只作长乐人,大笑杯盏间。

    小巫婆_ud 回复 @荡相遣执: 赞👍🏻

  • 轶说

    有师如斯,甚幸!谢谢傅老师!

  • 婉冰_0h

    说话要收敛,对新的认识要放开。对物质的欲望要收敛,对提升自己要放开。对自己不正确的行为要收敛,对要改变的动力放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在浊的时候要放开,在静的时候收敛,“熟能安以动之徐生”在安的时候收敛,在动之徐生的时候放开。

  • 邝如音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持守“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好像这个解释更能说通。如果是不追求圆满,那怎么有动力去旧存新呢。这段有点不能自恰,请傅老师再次开示,谢谢!

    slyrvhudb8yesu6jnksj 回复 @邝如音: 不追求圆满是指目标,不执着于得,因为有无相生,物极必反。不自满是对圆满结果的认识,结果已经圆满了,只是不让自己感到圆满了的心态调整而已,有过于执着于达到圆满结果的感觉。所以傅老师的解释更合理,您觉得呢?

  • Cheryl喜乐

    道之微妙高深,穷极无量生去揣摩也不为过。收放自如,岂是易事!只求人生大方向上踩对节拍就无憾了!比如该拼搏的时候不遗余力,该放手的时候心静若水,对他人始终谦卑若愚,对自己严格要求毫不懈怠。随顺而心安。

  • 赵琳_sz

    听这一篇听到泪流满面 外表谨慎小心 内心豁达泰然 不要追求个性 而是混的境界。顶礼膜拜

  • 得道之旅

    收敛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懂得收敛自己,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行为强加在别人身上,达到目的的方式有多种,我们在与人合作过程中,可以做到谨慎收敛,多多倾听。在独处的时候,可以放开自己,让自己的内心随着时间自在的感受当下。

  • qsc1zlsjlkywkdsx3d45

    浊与安,静与动,清与生如何理解呢

    林工_wn 回复 @qsc1zlsjlkywkdsx3d45: 两个过程:一,浊-静-清。二,安-动-生。理解这两个手段去做事或是管理团队非常适用!

  • 悠闲y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感觉生活中无处不在,静中体会道的玄妙生机。

  • 繁星_Mx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个人理解:词面意思是:如何将混浊变清?如何变保守能为创新?这里工具是“静与动”,方法是“徐”,那徐为何物呢?观察混浊的水慢慢澄清的过程即为“徐”,甲骨文的“安”字是房子里坐着一个女人,代表稳定、安全,可以理解为保守,甲骨文的“生”代表植物的芽破土而出,可理解为突破、新生,那如何将保守固化的事物推向新生、创新、变革呢?老子用了由浊变清的“徐”进行比喻,而不知不觉徐徐而生又诠释“无为而无不为”,且呼应了后面的“蔽而新成”,“蔽”字是遮盖、掩盖的意思,体现了“无为”,徐徐而生体现了“无不为”,所以这里的“保此道者”即为掌握了“徐徐而生”做事的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