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章】接受自己的旧,才能不断自我超越

【二二章】接受自己的旧,才能不断自我超越

00:00
14:0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要谈什么呢?要谈贪多则消化不良。要介绍《老子•第22章》。《老子》这一章有两个重点:前面用六小段话来描写圣人会怎么做,后面再进一步说圣人有什么特定的表现。等于是有两个重点。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这段话的意思还不算太复杂。从最后一句话就知道,前面连说的六句是古代的人所说的,比老子更早的古代人的说法。它的意思我们先用白话说一下: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这六句话是早就有的,它在说什么呢?它事实上是看到正面反面,任何东西都要保持平衡。


譬如说,弯曲才可保全,刮大风的时候,很多树木被吹断了,但是江南的柳树它不会被吹断,它弯曲,风一吹我就柔软地应对。地上的小草更没那个问题呀,因为它是弯曲可以保全。


再看,委屈才可伸展。最明显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养过蚕,或者你看在树林里面的毛毛虫,它如果要伸展的话,必须先委屈它的身体,弯曲,然后才能够伸展。在社会上也一样。我们看到一个人被委屈了,最后真相大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推崇。很多这样的例子。


“洼则盈”,这很简单,低洼的地方可以充满。下雨的时候,地上平坦的地方积不了水,低洼的窟窿可以积水。


接着,敝旧将可更新。一样东西是新的话,它不会被取代,但它旧的话才能更新。我们以前说过老子的一句话,我们把它理解为“蔽而新成”。常常把自己当作敝旧的,就可以不断地更新。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活在一个时间过程里面,日日是好日,每天都不一样,每一刹那都是新的。


接着两句话,我是有个人的体会,叫做: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我记得我在将近20年前,到荷兰莱顿大学教过书。在欧洲教书是很轻松的,每周上课三小时,其他时候你完全自由。我就利用时间,每周找个半天,去参观美术馆。有一次兴冲冲地到一座美术馆,一看,太幸运了!它展览60幅世界名画,但是我只有三个小时。你帮我算算看,三小时要看60幅世界名画,每一幅画前面能站多久呢?你一算就知道了,只能站三分钟。说实在,三分钟要看一幅世界名画,你连主题都还没搞清楚,这个作者是谁刚刚知道了,时间就到了。所以60幅画你要看完毕,这是标准的走马观花。到最后出来的时候,脑袋里面一片混沌,都混在一起了。


另外一次,我也是利用下午时间到一座美术馆,当然我都是请朋友开车载我去的。去的时候一看,糟糕,今天美术馆整修内部,只展览一幅画。我一样有三个小时,我就慢慢看,认真地看,三小时之后,这幅画我看懂了。


事实上,我们做许多事都一样,你如果心静下来,听一首音乐,跟你很着急地听很多人演唱完全不一样。你一首音乐仔细地听,多听几遍,多体会,可以很了解它的内涵。一幅画也是一样,我用三小时看一幅画,然后终身不忘。这叫做“少则得,多则惑”,多的话就让你迷惑了,少的话就可以获得。


我们把这个话用在学《老子》上面,是可以参考的。《老子》虽然是只有81章、5000多字,但是不要忘记:81章还是不少,5000字还是很可观的。一样是“少则得,多则惑”。你听到现在,有没有哪一句话(很少,只要一句话),你有心得的?你就跟老子有一些默契了,就可以说你对于道家有一些想法了。


相反的,“多则惑”。我知道很多人念《老子》看很多参考书,因为《老子》的版本随便一翻都上百种。你每一个人的注解都看的话,到最后就迷惑了,还不要说老子本身说的话,光是每种注解。像前一阵子有朋友就提醒我,说我讲的《老子》好像跟我《译解老子》那本书里面所讲的原文就有不同。但是他忽略一点,平常我对于古典的、像国学的材料做研究、做注解、做翻译的时候,我平均每隔五六年都会修订一次。为什么?因为我还不断在学习嘛!事实上,老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争议,我怎么可能说我现在写出来是定论呢?当然是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最可靠的内容,我负责写出来。


初步的,老子的结论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出来了,一般来说这个“一”就是“道”,但是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圣人掌握到整体,他不会有任何偏差。后面就连讲四句话,我们很熟悉的,他在说什么呢?他说: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为对,所以真相彰显;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这边说的都是不要有执着,像佛教很喜欢说“你要放弃我执”,对自我的执着。


老子这边讲的四句话都是针对这个,“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自己的“自”。当然,人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命,你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说法和做法。但是你一定要记得:不要自我膨胀。你自我膨胀的话,什么都是“我认为,我以为,我如何,我觉得”,到最后别人没办法跟你沟通了。


所以这边说得很清楚:你不要以为自己所见到的是唯一的,才能看得明白,“明”出现了。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所以真相彰显,代表真相不见得是你一个人所看到的,也许你只看到一面,你要尊重别人看的另外一面。底下很重要的,不要夸耀自己,你才有功劳;不要仗恃自己,才能够领导。当领导的人一定要记得,天时、地利、人和都需要。


接着说一句,老子经常被人引用的话,叫做: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这要举例的话,其实很多了,有些比较调皮的例子。譬如,美国有一个人有一天回家跟他太太吹嘘,他说:“我今天打败两个奥运冠军。”他太太说:“你的体育方面有这么好吗?怎么可能打败奥运冠军呢?”先生就说了,他说:“我跟网球冠军比赛游泳,我跟游泳冠军比赛网球,我两个都赢了,我不是打败两个世界冠军吗?”这实在是有点自我解嘲。但基本上你不跟别人争的话,谁跟你相争呢?


我现在可以吹牛,说我在这个世界上下围棋没有输过,为什么?因为我从来不下。那这个话听起来很调皮的,别人会说:你这样子讲,每一个人都可以说的。本来就可以说嘛。我为什么要跟别人相争呢?我跟我自己争,说我今天要想通一个道理,今天要多念哪本书,如何如何,我要多做更多好事,多说更多好话。这是我跟我自己的要求嘛,我何必跟别人争?跟别人争的话,就算你赢了,相对的话,你不要忘记: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年轻的时候念书遇到一个教授,他把我有一科成绩第一学期打了很高分,第二学期打了很低分。我觉得很奇怪:我是一样的念书,分数怎么差那么多呢?我就拜托一个同学私底下去打听,说为什么傅某人这学期成绩那么差呢?这教授就说了,他说:“我要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实在,教授不这样做,我也早就知道了。只不过他认为我大概比较好争吧,所以要给我教训。这个教训我一直记到现在,知道你还是要从学《老子》得到智慧的启发,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所以这一段后面提到了,再回到前面:古人所说的“弯曲才可保全”,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真的能让人得到保全,善度一生。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善度一生是不容易的。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呢?学到老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除了前面说“少则得,多则惑”这些之外,还有一句话可以学到,就是“抱一”这两个字,就是要守住一个整体。整体当然是道了,在道里面没有什么多少的问题,弯曲、保全,委屈与伸展,低洼与充满都是相对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在前面说过了。换句话说,圣人知道,人类所下的判断都是相对的,看你标准怎么定。标准定下来,就可以分出两端的说法。一般的判断是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价值的判断。不管什么样判断,你要兼顾双方,你要从整体来看,也就是这个“一”。从整体来看的话,它会符合“正反合”辩证的规律,整个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就不要说我现在一定要少,一定要多这些。


【课后思考】

我们可以思考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对于老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去想一想,在学习国学方面,能不能够念书在精不在多?不一定要把每一句话统统去掌握,而只要掌握到一句话两句话,想通了,然后去实践。实践的时候,提升自己生命的层次,改善自己生命的品质。这一来的话,反而会得到更大的收获。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眉黛舒

    可能本人悟性不高,希望可爱的傅老师给我们讲的细一点,照顾下我们一些比较笨笨的孩子

    风鸣两岸叶_jc 回复 @眉黛舒: 你的悟性已经很高了!哈哈,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 南阳的频道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 天竺晴松

    感恩老师。以前只要自己喜欢的书都看,摊多而不重理解和修心,自去年开始只看古诗词和《道德经》,在喜马拉雅听前辈讲,自己也悟。

  • 唯美的秋_lq

    听了付老师讲的这一章,少则得多则惑例句对我的启发很大 。在对金钱的看法上,我有错误的看法,我的钱对我来的生活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还是有一些贪婪,有一些虚荣,这样错误的想法导致我内心总是不好,不够愉快。有点儿不舒服 。在我懂得了是自己的贪婪,而是自己心里不愉快。人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内心的舒适w安逸吗,我这样的做法和想法不是与我的生活目底背道而驰吗 ,所以一切让自己内心不舒适的想法都要去除掉

  • 桃李不言下自成晞

    少则得,多则惑。确实如此,常常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妄念,比如总是想着休假这几天要把什么什么读完,把什么什么学完,结果呢,囫囵吞枣耳,惑到不行。

  • Janepsh

    有往有复,有生有灭,方为全;往复生灭之间皆有转折,转折即为曲,有曲才能全。万物往复、生灭过程存其德,德源于道,以“有欲观其徼、无欲观其妙”之心态,或许是“悟道”之道?

  • 1807852jiws

    全而归之,不懂,求帮助

  • 粒粒_S

    少则得,多则惑。这一点在学习中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学习国学的时候学的是文言文那种看得一头雾水,就坚持不下去。后来看到了傅老师的书,我发现能看懂了,然后学会一点,实践一点,慢慢的,自己也有提升和进步,其实我发现看书也是讲缘分的,刚好我遇到了傅老师的书,我也很喜欢看,也能看懂,所以现在学习国学,我主要都是傅老师的书和课,我也不贪多,现在主要学的就是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和易经这几本,其他的暂时放在后面了。

  • 聆聽觀雨

    傅教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那些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他们如何做到多则“不”惑?比如有一个才子,无论是物理还是文史哲等。都可以做到“信手捏来”。

    周至元 回复 @聆聽觀雨: 知识与智慧,并不是一种负担,关键看人怎么用!

  • 微喜爱

    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