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职场攻略】权威效应——人微言轻,真的是这样吗?

67【职场攻略】权威效应——人微言轻,真的是这样吗?

00:00
11:00

不知道初入职场的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我就算是发表了意见,也不会有人听的。比如说,在公司开会时提出的意见被大家直接忽略了,又或者是自己根本一点意见都提不出来,也不愿意去提意见。这个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想:我只是一个职场菜鸟,我说的话一定没人听吧?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要吧?而这个时候,如果在坐的有这方面话题的专家、或者是很有经验的前辈,他们的发言,大家就会十分重视。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生活中非常普遍,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人微言轻”的现象呢?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权威效应”的存在。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说的是,人们具有服从权威人物的倾向。所以相对的,你如果在某个领域不是那么权威的话,可能得到的支持就很少,也就是上面说的“人微言轻”。


关于权威效应,有一系列实验,其中最经典的是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他告诉参与者们,他们会作为实验的助手,协助进行一项「关于惩罚对记忆和学习影响」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扮演“老师”的角色,需要做的是根据实验人员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绑在电椅上的,老师和实验人员也都可以看到“学生”。


这一切准备好之后,老师用麦克风大声朗读一串单词让学生进行拼写,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会按照实验人员的要求,给学生施加电击。当然,学生被电击的过程是假的。但参与者,也就是扮演老师的人并不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电击后会装作有明确的不适和痛苦,并且之后学生开始恳求老师不要再实施电击。但实验人员会要求老师们继续实施电击惩罚。结果,在40名扮演老师的参与者中,除了一名参与者看到学生痛苦的反应后停止了惩罚,其他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继续服从命令,对学生进行电击。


后来,设计这个实验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服从的危险》中总结说:我在耶鲁大学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试,发现一个普通公民会仅仅因为实验人员的命令而对另一个人持续电击。当权威与道德对立时,权威往往会赢得更多的胜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在权威的领导下,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而盲目服从。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可以了解,权威效应指的就是,当你面对一位地位比你高,更有威信的人时,他的话就很容易引起你的重视,并让你很容易服从他。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权威效应”会产生作用呢?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是,服从权威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做出决策的捷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总结经验,发现权威通常代表着知识和智慧。所以,当你还不具备做出决策的能力,也不具备专业学科知识时,跟随权威人物进行决策,是风险比较小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倾向于听从医生的建议,因为医生们在健康领域比我们更专业,从而让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的诊断。你可以几乎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解决问题,通过简单地照搬学习或者服从就可以获得好处。简单地说,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做出决定。


其次,顺从权威会让自己产生一种“不用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的错觉,简单地说,如果最后真的出现了问题,你可以轻易地把锅甩给别人。按照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说法,“服从的本质在于,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实现另一个人愿望的工具,因此他们不再认为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你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决策时,如果直接选择了顺从权威,就好像不用担心我这个决定是否有风险性,我是否需要准备其他的备选方案等等这些问题。


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权威不等于绝对正确,也不等于你可以完全服从。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中,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将一位真实身份是德语教师的人介绍成是一名“著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如果在座的学生闻到了气味,就请他们举手。结果大多数学生都举了手。然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瓶。你会发现,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但由于这位所谓的“权威”的化学家的语言暗示,就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是有气味的。 


这个实验就说明了,失去自己的判断,盲目相信权威是有多么可怕了。所以希望你,在做任何判断的时候,不要因为简单省事和走捷径就盲目地信服他人。你要做的是,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去学习,要去敢于质疑,你要想一想,究竟为什么ta会这么说,哪一部分有道理,哪一部分可以再想想。


那回到一开始的例子中,如果我们还是一个职场菜鸟,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自己在职场中遇到的“人微言轻”的现状呢?


首先,你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当下可以影响和左右的事情上,直面那些自己目前还没有办法掌控的事。因为绝大多数时候,你的资历、经验、学识、能力等等,确实距离那些专家或是前辈,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个时候,与其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不如想着如何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上的事情,并且尽快地让自己在专业领域获得快速的成长。


这也就谈到了第二点,尽量去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人具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品质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面对挑战时会倾向于回避,做事情也往往以避免失败为动机导向。例如:他会认为“开会时我还是少发表意见吧,这样就会错的少一些,安全一些!”。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通常相信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品质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做的一些行为都是为了提升自己。面对挑战时,他会努力克服,并且享受过程,他做事情往往是以追求成功为动机导向的,这一类人也最终更可能成为影响他人的领导者。


有意思的一点是,语言习惯通常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所以你可以通过做一些小练习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比如遇到挑战的时候,不要去说“我不会”,你可以换成“我正在提高”;遇到困难时,也可以把“这太难了”换成“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它”;或者,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把“我要放弃了”换成“我可以再试试其他方法”。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去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么,在专业技能建立之后,你也要通过有技巧的展示来建立个人影响力。你可以向权威人物学习一些表达的技巧,包括自信的肢体语言等等。同时,你也可以适当地利用“权威效应”的影响,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找一些更为权威的数据和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都会让听众觉得更为可信,也更容易接受你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当你面对人微言轻的现象时,你要意识到,人们是受到了权威效应的影响。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接受目前你可能不被重视的现实,主动做出积极的改变,并善于利用“权威效应的影响,帮助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在职场上获得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琉璃光_xm

    西医有哪个真正把人能治好,还不是从小问题一点点把人治成终身服药vip,来获利。

  • 解忧小店_pi

    这个话题不是说过了吗?

  • MaJiahui

    这种情况很常见于机构/组织啊,所以还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KnowYourself心理课 回复 @MaJiahui: 没错了,独立思考,时刻把握好自己的立场~

  •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