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生活百态】视网膜效应——越关注什么就越出现什么?

73 【生活百态】视网膜效应——越关注什么就越出现什么?

00:00
11:49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千挑万选买了一件好看的衣服,打扮得美美的出门,结果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同款。但在你自己穿上这件衣服之前,你从没注意到有这么多人做了和你一样的选择。或者,当你想要买一样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断发现它的优点,比如:这个东西很实惠、颜色好看,等等;而等你真的买回去了,却发现自己根本用不到它。这个时候你又会说:它又占地方又不好用等等。物品本身没有变化,只是我们的关注点改变了,出现的特点好像就不一样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客观世界的变化真的有这么大吗?其实啊,这种现象总结起来就是说,当你开始对某方面的东西增加关注时,相同的事物就会在你眼前不断出现,这也被形象地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收集上的确认偏差。确认偏差,也称为验证性偏见,指的是,我们会更喜欢寻找特定的信息来证实之前自己就存在的假设。所以,“视网膜效应”就是说我们会更容易注意到之前所关注那个视角的信息,从而收集特定的内容,它是一种认知偏差和片面的归纳总结。

 

关于这个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实验。1979年,研究者们找来一些志愿者让他们读一本书,书里描绘了一位名叫简的女生一个星期的生活,那书里的内容,既能体现简外向的一面,也能体现她内向的一面。之后,研究者把志愿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志愿者被要求判断简适不适合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另一组则要判断简适不适合做房地产经纪人。

 

随后,两组志愿者都针对所给的职业提出了很多简适合这项工作的性格外向或内向的证据。这时候,研究者再分别问他们简适不适合另一项工作时,认为简适合做图书管理员的志愿者们觉得她不适合房地产经纪人的工作,反之也一样。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个实验里,当一组志愿者在开始关注简是否适合做内向的工作时,他们就会更多地寻找证据去判断简是否是一个内向的人。而那些能反映出她外向性格的描述,大多都被忽略了。相对应的,要判断她是否适合外向工作的志愿者,也不自觉地发现了更多简性格外向的证据,而忽视她内向的表现。也就是说,书里对简的客观描绘明明是不变的,只是因为人们关注了不同的方面,就收集了不同的证据,并且很难再注意到不同的内容去反驳自己。

 

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来看一看「视网膜效应」是如何一步步地生效的。

 

首先啊,当你开始关注某方面时,收集信息的注意力焦点由模糊到明确,所以就更容易看到自己关注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往往是比较复杂多样的。而当你有了明确的关注点后,收集信息的方向就明确了,因此复杂信息可以经过筛选,变得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比如,现在问你今天碰到的路人穿了什么衣服,可能你的注意力焦点就比较模糊,因为没有明确的关注方向,就完全想不起来。但如果,你今天看到有人穿了一件和你款式一样的衣服,这关注点就很明确,所以你可能就会一下子说,“我记得他和我有同款的衣服”。

 

然后呢,在你看到信息、形成观点之后,你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更多的证据。人们会很自然地寻找信息去确认想法,而不是寻找和自己想法矛盾的证据,因为反驳自己的观点是违背人的直觉的。所以呀,你一旦形成了某个观点,跟你态度不一致的内容,就会被大脑自动地过滤掉,剩下来的自然就是你所认为的情况。比如说,你觉得出现的同款比较多,其实,这是已经过滤掉了有更多的人和你不一样的情况,从而让你错误地预估了你和别人撞衫的概率。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开头的第二个场景。在你想要购买一样东西时,关注的是这个商品的用途和优点,所以自然会寻找外观、价格等等特质,这会让你觉得自己购买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商品也许存在别的特点,比如,比较占用储物空间,不方便清洗,但因为这些信息是不符合自己购买意愿的,你就下意识地忽视了它们。等到买回家摆着不想用了的时候,这些缺点就好像又一股脑地都跑了出来。

 

那么,「视网膜效应」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你。有的时候,因为「视网膜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你收到的反馈更多是自己关注的部分,而不是全面的客观情况,所以它有可能会加固你已有的偏见,从而带来错误的、有失偏颇的认知。比如说,当你很关心别人是不是生你气了的时候,你就会偏向于收集那个人如何对待你的负性信息。也许他碰到你没有打招呼,本来与你的行为无关,但你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把这个比较中性的行为解释成生自己气了的表现。这样一来,你对和他人关系的认知就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当然,「视网膜效应」对信息收集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会让你在特定关注的视角下获得更深入的信息。比如,你最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睡眠问题,会发现很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信息都显现了出来,像是一些订阅了很久的公众号里原来讲过睡眠规律呀,自己关注的知乎大v也在分享相关的经验、知识等等。所以,在「视网膜效应」的影响下,你可以收集到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去充分地利用好「视网膜效应」呢?

 

第一点,你可以利用「视网膜效应」加深对原本信息的理解。你在对关注的部分熟悉起来后,可以多留意周围,就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比如你今天在美剧里看到一个单词,“Terminal”这个词,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在机场看到的“T1T2”航站楼的标识牌,你可能就会发现,原来T是这个单词的缩写呀。然后你带着这个新知识点走在街上,突然就会发现其实好多标识里面都有,比如无数次与你擦肩而过的公交站台。那在这个观察的过程里,你可能还拓展了对于交通枢纽的其他相关词汇。

 

那么,如果你想要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偏见,就要通过反思自己的关注点,从而去识别这些偏见。比如,你在想要寻求帮助时,可能会格外在意别人是不是想要拒绝自己。通过反思自己这个关注点,你会发现这种担忧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求助就是软弱的表现”的这种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越看别人,越觉得他的表情、姿势甚至是语气词都传达出拒绝的信息。那这样的关注点不仅不能推动事情的进展,反而会阻碍你和他人的交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想法转变为“寻找帮助是一种力量和勇气”,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帮助你。

 

最后,给你介绍一个思维小工具,来帮助你减少「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偏见影响。这个工具叫六个帽子法。每顶帽子都代表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从不同的关注点去思考问题。我们依次来讲一讲。

 

第一顶是白帽子,带上这个帽子,意味着你对信息本身的关注。现在有什么?将来需要什么?如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第二顶是红帽子,意味着你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和直觉,不需要说出情感背后的原因。第三顶是黑色的帽子,代表谨慎,也就是寻找自己想法中的缺点、可能出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有些东西不合适,从而去反驳自己。第四顶是黄帽子,重点在于这个想法基于怎样的价值观,背后是有哪些利益。第五个是绿色的帽子,这是说,除了这些自己以为的,还有哪些其他可能性。最后一个蓝帽子是说,你收集信息要有重点,向着结果去。那么,这六个帽子基本上可以让你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思维,来全面地收集以及解释信息。

 

所以说,你会发现,「视网膜效应」就像是大脑跟你玩的小把戏,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处于世界的中心,越去关注什么,这个东西就越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它可能让你产生认知偏差,也可能让你获得更为深刻的信息。那具体是哪种结果,就要看你如何应对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米兰哈哈哈

    流行阔腿裤的时候看见最多的就是阔腿裤

  • MaJiahui

    越关注什么就觉得它越经常出现 六帽子方法好费脑哈哈,但是可以自己关注自己的思维再去做分析调整

    KnowYourself心理课 回复 @MaJiahui: 哈哈,重要的是去观察去调整呢,不用拘泥于方法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