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1 | 吕一民:“奇异的溃败”令法兰西再次蒙羞

法国史21 | 吕一民:“奇异的溃败”令法兰西再次蒙羞

00:00
18:39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们在前几讲已经提到,一战令法国实现了对德复仇的愿望。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为报复普鲁士国王当年竟然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法国利用东道国的身份,特意先是把巴黎和会召开的日子定在1月18日,接着又将对德和约的签订地点放在镜厅不可。


就此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结束前夕,败局已定的德国代表灰溜溜登上停在雷通德车站的福煦元帅的座车,向法国等国乞求停火。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法国人特意在停放这辆座车的铁轨旁竖起了大理石制作的纪念牌,上面写道:“罪恶而骄横的德意志帝国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击败,于1918年11月11日在此认输投降。”显然,这是足以让法国人扬眉吐气的地方。但当时的法国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20年后,这一地方竟会成为使他们再度蒙受国耻的伤心之地。


雷通德车站

此话怎讲?因为当法国在二战中遭受溃败,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请求停战议和时,德国人不仅蓄意选择此地作为谈判地点,而且还在会谈开始时宣读了一份宣言,宣言里写道,之所以选择此地,是为了“用一种纠正错误的正义行动来永远消除法国历史上并不光彩的一页和德国人痛恨的历史上的最大耻辱”。希特勒为了欣赏、见证这一时刻专程来到这里,而且还在走下座车时,得意地在车厢旁跳起了小步舞。听到这里,你难免会有所触动,同时还会很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如何会发生的?


希特勒(一手叉腰)在签署停战协议前一天“欣赏”雷通德车站福煦元帅的雕塑


为此,让我们先和你好好聊聊“奇怪的战争”,然后再和你一起探讨一番法国何以在二战中遭受“奇异的溃败”。


众所周知,1939年9月1日,德国以进攻波兰挑起了新的战争。法国作为波兰的盟国,在向德国提出和平解决冲突的要求遭到希特勒拒绝之后,被迫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不过,虽然宣战,但实际情况却是宣而不战。

简单地讲,一直到1940年5月10日,法德边境并未出现稍具规模的军事行动。当时的西方报刊,几乎天天只能以“西线无战事”之类的措辞来报道相关消息。于是,一些法国人就给这种奇特的战争场面取了个名字,这就是你或许听到过的“奇怪的战争”。

那么,“奇怪的战争”是如何会出现呢?长话短说,它的出现绝非偶然。与一战爆发时法国全国上下斗志昂扬截然不同,二战初期的法国,士气低落到了令人沮丧的程度。而且,对于进行一次新的大战的必要性,朝野上下似乎也很少有人理解。


“奇怪的战争”持续的时间不短,有半年多。这种局势让不少法国人感到,只要德国人不进攻,似乎就可以不用打仗,和平随时都有可能实现。而且,即便真的要打,法国也完全可凭借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或其他地方的天险,挡住对手的进攻。



铜墙铁壁般的马奇诺防线(红线)


于是,人们在宣战后的法国,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场面:政府高官们照常在周末或节假日与家人外出度假;在宣战之际一度被关闭的戏院、音乐厅、电影院之类的场所,很快又重新开放,巴黎热闹非凡的夜生活几乎依然如故,唯一使人扫兴的是,包括餐馆在内的公共场所,到晚上10点钟必须熄灭灯火。


当后方的人们继续在享受生活乐趣之际,防守在马奇诺防线后面的法国士兵们又怎么样了呢?说来简单,他们因没事可做而百无聊赖。为了安抚这些士兵,政府和军方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例如,在军营建立娱乐中心,派剧团去慰问演出,放映电影,安排军人轮流休假,甚至还以总理的名义,为这些部队分发了一万个足球。就这样,官兵们在前线通过跳舞、踢球、下棋、打牌等等,优哉游哉地打发着时光。



马奇诺防线:1940年5月,德国警察在被破坏的掩体前



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是陈旧战略思想的产物,必将被时代抛弃。


毫无疑问,“奇怪的战争”并不可能永久持续。果然,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了全面进攻,它不仅标志着“奇怪的战争”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第三共和国大难临头。


在德军的凌厉攻势下,法军节节败退。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急于扭转战局的雷诺总理立即改组了内阁,并断然推出了两项举措,这就是分别请两位一战老英雄出山,力挽狂澜。这两位一战老英雄是谁呢?一位是在一战中被誉为“凡尔登的英雄”的贝当元帅,此时已84岁高龄的他将出任的是副总理一职;另一位则是一战期间做过福煦元帅助手,当时被人誉为法国参谋总部“智多星”的魏刚将军,时年73岁的他将取代甘默林担任总司令一职。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两位临危受命的一战老英雄此时此刻却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完全失去了当年的坚强与豪情。


几天后,以魏刚命名的新的防线因德军的凌厉攻势变得支离破碎。与此同时,在德军的重压下,数十万法英联军不得不向海边撤退,并被德军压缩在敦刻尔克的狭窄区域。为避免坐以待毙的厄运,英国政府下令实施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你如有兴趣,不妨去看一下去年上映的由著名导演诺兰执导的美国大片《敦刻尔克》。诚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被一些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奇迹”。但这一“奇迹”却丝毫无补于法国摆脱败局。在战局日益吃紧的情况下,法国政府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1940年5月31日,从敦刻尔克驶向英国多佛港的撤退部队


与此同时,整个法国,尤其是巴黎早已陷入一片恐慌。电台每小时都在播出让人泄气乃至绝望的消息,如政府撤离巴黎、意大利向法国宣战,等等。人们惊慌失措、草木皆兵。掉队的官兵们在溃退中一边抱怨政客们是卖国贼,一边寻找自己的部队。巴黎的奥尔良门等出口处,被不顾一切外逃的巴黎人挤得水泄不通。逃难的队伍沿途经常遭到德军飞机的疯狂扫射,血肉横飞。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已经让逃难者惊恐不安的危难时刻,一些混在逃难队伍中的人渣,却乘人之危进行抢劫,甚至为达到自个卑鄙目的而不惜故意制造恐慌。

在此要指出的是,这场大逃难的恐慌浪潮给法国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同时它也打下了停战的精神基础。简单地讲,它在不少法国民众当中促成了一种“自弃”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使一些人此刻几乎会带着宽慰的心情赞成停战,而在此之前,他们是会为乞求停战感到可耻的。


在节节败退、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向来主战的雷诺总理被主张停战议和的贝当所取代。贝当一上任,就在次日中午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称“必须停止战斗”。 6月20日,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请求停战议和。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一讲开始时提到的场面,法德双方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多年来称雄欧洲大陆,并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短的几十天里就惨败在了德国手里。


在此,人们必然会发问道,像法国这样至少看上去颇为强大的国家为何竟然在1940年5、6月间发生溃败?


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从溃败发生后不久开始,不少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本身的历史学家,以及当时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们就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此作出解释。他们的结论难免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两大创立者之一马克•布洛赫。这位因参加抵抗运动而在法国光复前夕被盖世太保杀害的史学大师,在大战中曾就此写下了《奇异的溃败》一书。此书中译本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收入“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译者是我的研究生,值得一看。


关于法国此次溃败的原因,贝当曾在6月20日发表的广播讲话中将其归因于“年青人太少,武器太少,盟友太少”,然后还责怪法国人普遍“索取多于贡献,昔日图安乐,今日遭不幸”。你还别说,贝当的这些说法真的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例如,当战争开始之际,正是法国由于在一战期间出生率锐减而导致“兵荒”,亦即达到服役年龄、体格健壮的青年严重不足的时候——根据统计,德国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年青人为法国的两倍;又如,当法国因形势危在旦夕向英、美求援时,这两个国家一个未能及时提供有力援助,另一个干脆几乎置之不理。



1940年6月发表全国广播讲话的贝当

不过,在上述原因之外,法国遭受溃败的原因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


第一,消极地吸收一战的经验教训,过分强调乃至迷信阵地战。由于在一战中凡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往往得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更由于法国在一战中的反败为胜与它在几次著名阵地战中的获胜密切相关,使得法军高层在两次大战之间在制定军事战略时,始终极为强调防御,并把阵地战作为制胜的法宝。


事实上,法国耗费巨资修建的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就是这种军事战略思想的产物。在二战爆发后,无论是法国军方高层还是政府首脑,仍然继续信守、践行这一思想。在这种军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奇怪的战争”的场面自然就会毫不奇怪地出现,而正是这持续了半年多的“奇怪的战争”,使法方坐失了有效遏制住德国扩张势头的最佳时机。


第二,军事方面的战略和装备都出现问题,战争期间不仅对德军主攻方向出现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严重失当。而且武器装备也不合理。举个例子来说,虽然法国在坦克的拥有量上与德国旗鼓相当,但德国通过成批地集中使用坦克,亦即把坦克部队作为独立的作战单位而使其充分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而法国最高统帅部的高官们却仍把坦克部队化整为零地置于各所属的步兵部队,并只是配合步兵部队的作战。此举势必使坦克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法国人陈旧的战术将宝贵的坦克分别配属给步兵,面对集中使用的德军装甲兵团不堪一击。


以上两点,也突出反映出法国的军队缺乏真正胜任的帅才。法国在一战中能反败为胜,与它曾先后拥有像霞飞、福煦这样指挥有方、意志坚强的军事统帅有极大的关系。但是,曾在一战中分别为他们担任助手,在二战中先后被委以统帅重任的甘默林、魏刚,却与他们当年的上司不可同日而语。

进一步来说,法国也缺少既有非凡能力、更有坚强意志的政治领袖,政府内部分歧严重,而且最终让投降派占了上风。最后,也是我们这几讲反复在说的,平民百姓与广大官兵原先就普遍存在畏战、厌战情绪,而战争初期的失利、大逃亡中的艰辛,以及对政府高官种种行径的失望与愤怒,则更使畏战、厌战情绪在他们当中迅速蔓延。凡此种种,促使贝当等人迅速地把法国推上了停战求和的道路。



边境被突破后法国很快就投降了,可见民众的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坚持战争的准备

停战协议签订之后,法国被分为“占领区”和“自由区”,后者名义上由贝当政府统治。由于贝当政权后来迁移到了维希,所以由它统治的法国也叫维希法国。维希政权后来的表现说明,它只能是对纳粹德国俯首帖耳的傀儡政权,这一切,无疑是法兰西民族的耻辱。好在让法国人聊感欣慰的是,毕竟还有一个抵抗的法国与维希法国相对。为此,下一讲,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戴高乐如何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惟一领袖”。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INFINITE_LX

    马奇诺老年活动室

    阿嘿嘿嘿嘿 回复 @INFINITE_LX: 啊哈哈哈哈哈🌿今日乳法(1/1)✓

  • 叶家騄

    晚上回家边吃饭边把这两天的更新补上

  • yqshx

    一战太惨烈了

  • 维尼宝贝pooh0608

    晚上好😃😃😃

  • 低调桑

    感觉这个老师可能是个好学者,但不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

  • 1365702xxdt

    老师这一集讲得真好 ~要是大革命那一部分也这么讲就好了

  • 手上有一个硬币

    获益颇多鸭

  • mocarno

    La drole de guerre

  • 1359137zakw

    事实证明怯懦换不来和平!

  • 听友2350779

    这两个老将的年龄一听就感觉相当危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