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3 | 吕一民:法国二战结束时的首要诉求

法国史23 | 吕一民:法国二战结束时的首要诉求

00:00
19:45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们以前已经多次提到,多少世纪以来,法国人似乎早已习惯于把自己的国家视为一流强国。然而,法国在二战中的溃败,以及大好河山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意味着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响的大国。


这一切,自然会极大地刺痛不少法国人的心。而在这些痛心疾首的人当中,首屈一指者该是谁呢?在我看来,应该首推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戴高乐。戴高乐不仅曾反复公开宣称“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还在大战期间和战后,不懈追求实现法兰西的伟大与独立。说实话,当年如果没有戴高乐在这方面如此卖力,法国或许很难这么快就能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


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说了戴高乐如何不顾美国强烈不满,挤掉了吉罗,单独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不久,戴高乐将以他为首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临时政府,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自然就成了以他为首的这一临时政府的当务之急。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年要完成这一任务,实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将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临时政府的背景之一,就清楚不过地昭示了这一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1944年春,美国曾策划在法国实行军事占领制度,以便在战后将法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国。在这方面有一件事情特别让戴高乐等法国人感到不高兴,什么事情呢?那就是美国的有关部门甚至已经把在法国实行占领时将用的货币都准备好了。当然,美国人也看戴高乐不爽,根本无意去做任何会使戴高乐显得了不起的事情,为此,他们只是到了最后时刻,才把将要开始诺曼底登陆行动的事情告诉戴高乐。


1944年6月6日(D-Day)诺曼底登陆

 

正是出于挫败美国相关计划的考虑,戴高乐在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之前,断然将全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临时政府。他还在诺曼底登陆行动开始时,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向法国人宣布:“这是法兰西的战役,这是法兰西的战役!”在此顺便也提一下,戴高乐和美国人这一时期的这些过节,显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他后来老是和美国人对着干埋下了伏笔。


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无疑为法国人民解放自己的祖国创造了极好条件。为此,戴高乐坚持派遣“战斗法国”的正规军参加解放巴黎等城市的战斗,充分利用“内地军”,也就是国内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配合盟军作战。换句话说,他就是想利用“战斗法国”的正规军和国内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在解放法国过程中的“斐然”战绩,迫使美国放弃把全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撇在一边,在法国另设盟国军政府的方案。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戴高乐走在香街上,背后是凯旋门

虽然戴高乐在这一问题上达到了目的,迫使美国放弃了在法国设立盟国军政府的方案,但以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开始时,它的外交处境如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如果可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特难”。


具体地讲,它不仅迟迟得不到盟国法律上的承认,美、英、苏三国直到1944年10月23日才最终承认这一临时政府,而且在此期间,它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老是受到排斥。例如,1944年8月到9月,美英苏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时,竟然完全撇开了法国;而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人们同样也无法看到法国代表的身影,而这又意味着法国在近代史以来首次被排斥在关乎欧洲重组的国际事务之外。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不见法国代表的身影  “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一直对美国不太信任,而且在战时就与罗斯福等美国领导人关系搞得疙疙瘩瘩的戴高乐心里很清楚,这一局面的出现,说白了,就是美国从中作梗的结果。于是,为了显示自己对美国的不满,当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总统希望回国途中在阿尔及尔与戴高乐见上一面时,被戴高乐愤然拒绝。


与此同时,为了行之有效地牵制美国,加强法国同美国打交道时的地位,戴高乐把搞好法英、法苏关系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早在1944年11月份,戴高乐就大力邀请丘吉尔访问巴黎,就法英结盟事宜进行商议。不久,他又亲自访问苏联,与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无疑也是戴高乐重振法国国际地位的努力与成果。因为当时的苏联,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的影响力,都是与美国有得一比的,而能够与这样一个国家缔结同盟条约,对于提高法国的地位或者说“身价”,显然是大有帮助的。

1944年12月19日,法国《世界报》的头版头条为“法苏签订同盟互助约”

 

长话短说,在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不懈努力下,法国后来不仅取得了对德国实行占领和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权利,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似乎再清楚不过地标志着法国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国的行列。

 

在此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国地位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法国历史传统和法国人的心目之中,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以大国身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取决于它想充当大国的愿望和相关的外交活动,更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后一角度来看,法国在战后初期,已经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强国或大国。事实上,法国似乎已重新回到世界大国行列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忘记法兰西国力实际上的大衰退。


毋庸讳言,这种大衰退的程度是触目惊心的。由于德国的长期占领以及对法国的巧取豪夺,再加上大战后期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在法国本土进行,甚至还有英国空军出于复杂原因对法国的轰炸,使法国经济遭受灭顶之灾。由此,也导致了法国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据统计,这场战争给法国经济带来的损失高达数额巨大。全国有大量的耕地因战火而荒芜,有1/5的房屋成为废墟,牲畜减少了一半,大批工厂被毁于战火。特别是交通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铁路桥几乎全部被毁,铁路线近一半无法使用,与此同时,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一些重要港口陷于瘫痪。一些法国经济学家根据统计数字认为,二战使法国工农业生产下降55%以上。

1944年7月18日,一个法国家庭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家园在诺曼底战役之后已尽数被毁


更让人挠头的是,战争灾祸还给战后法国留下了一时难以消除的后遗症:

首先,由于法国在大战期间死亡和伤残的人极多,而且其中很多人属于青壮年,使这个原本劳动力就紧张的国度在战后恢复经济时进一步痛感劳动力奇缺;其次,要把战时经济重新改造为和平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引起资金的严重短缺;再次,要迅速恢复安定局面和保证民众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必须进口一定的原料、燃料以及生活必需品,这也需要大量资金。


这一切,使得法国战后初期生产凋敝,贸易停止,商品奇缺,粮食、食糖等生活必需品只能凭卡限量供应。这么一来又会导致什么现象出现呢?那就是导致黑市盛行、投机猖獗,据一些书的记载,黑市价格有时是平价的19倍。法国的财政赤字明显增大,内外债务不堪重负。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不少生活得艰辛之极的法国人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尽快缓解乃至消除战后初期所面临的严重社会经济危机,然后才真正谈得上去恢复大国地位。


同时,明眼人心里都很清楚,法国迫切需要来自美国的种种援助,用这些援助来帮助自己度过社会经济方面的难关。然而,戴高乐在战后恢复法国大国地位方面的不少举措,往往与美国在战后欧洲追求的战略目标相悖,从而势必会妨碍法国及时地从美方获得援助。由于这一时期法国为数不少的人,在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也就是法国面临经济重建与大国地位一时不可两得的处境时,极力主张先依靠美国援助来恢复经济实力,然后再来谋求恢复大国地位,这一点已让戴高乐极度不爽。

战后,马歇尔计划下美国对欧洲的援助


此外,由于对第三共和国时期议会制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戴高乐一心想在战后制订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党制约的新宪法,但是他的这一主张却遭到大多数政党的反对,新组成的立宪议会在坚持原来的议会制这一点上也毫不让步。眼看着自己的政治主张根本无法在法国实行,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得戴高乐在1946年1月愤然宣布辞职。


在这一点上,戴高乐和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似有相似之处,不过和丘吉尔相比,戴高乐还是要好很多。因为好歹是自己辞职,但是志在必得的丘吉尔是在英国胜局已定之际,举行的大选中,被选民抛弃的。难怪丘吉尔会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会愤然写到,英吉利民族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民族。


戴高乐挂冠而去之后,隐居在自己的家乡,一个叫科隆贝双教堂的地方撰写他的《战争回忆录》。不过,他在潜心写书之余深信,法国人民会像盼望救世主一样,希望他东山再起,再一次担当法兰西这艘大船的领航人。应该说,戴高乐想得没错,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还得再等12年才得以迎来东山再起的良机,当然,这是后话。

科隆贝双教堂的戴高乐故居


戴高乐辞职后不久,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应运而生。由于沿袭了第三共和国时代的议会制共和政体,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生活可说是“乱”字当头:党派纷争不息,政府危机接二连三,内阁像走马灯似的在换。这一现象必然严重地削弱法国在对外领域中的行动能力。又由于法国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为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当时的法国不得不进行持续不断的殖民战争,如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不仅大大消耗了自身经济、军事实力,还让法国的国际声誉大受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国外交就总体而言,大可形容为甘当“顺从于美英两个国家的一个小兄弟”。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扩张与殖民地d

但是,即便如此,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仍还在一些问题上继续表现出要被承认为世界性大国的意愿,并没有完全放弃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例如,主张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力图挤进核大国的俱乐部;坚持保持高于西德,即联邦德国的地位,力求捆住西德手脚,确保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等等。不容否认,在不少法国人的心目中,第四共和国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共和国。而对于在第四共和国成立前夕愤然引退的戴高乐来讲,第四共和国简直一无是处。


不过在我看来,第四共和国虽然确实存在着不少弊端和问题,但它绝非一无是处。在它存在的12年时间里,它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迅速恢复了因二战遭到重创的法国国民经济,并通过计划化等手段,使法国经济进入了初步发展的时期。如果说,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能够迎来一个持续三十来年的发展黄金期,那么这与第四共和国的顺利开局和打下重要基础是分不开的。为此,让我们在下一讲,聚焦于战后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的三十年”。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萧湘子_1h

    喜欢这个老师

  • 毛毛牛bj

    很敬佩戴高乐,坚持独立主张,二战时法国才没落入美英控制。辞职,也凸显自己的一贯风格。民众总是被忽悠,被操控,总是务实的,谁给我面包,我就支持谁,太正常不过了。丘吉尔说英国人忘恩负义,有点过,英国人不过是想选一个会过和平日子的首相。丘吉尔去世时,英国人表示了对一个带领他们走出最艰难岁月的领袖的极大尊重和爱戴。美国,这过国家,从一战开始就一心谋求霸权,二战后终于取代英国成为霸主,背后的行径多有龌龊。

  • INFINITE_LX

    对高自尊的法国人来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题尤其难

  • Mary17

    讲英国的老师不错,法国讲得不是很好,逻辑性不强。也不有趣

    闷声屠鹅写作文 回复 @Mary17: 混子一个,你去看他的书平价有多低

  • PatateIan

    养精蓄锐,韬光养晦

  • Nancy尘

    二战后法国该何去何从~

    闷声屠鹅写作文 回复 @Nancy尘: 比英国硬气,至少从来不当傀儡

  • 木易三石_bi

    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的大国才是真正的大国,而不是从此一蹶不振

  • 览山小的文信侯

    啥印度支那战争,就是法越之间的越南战争

  • 手上有一个硬币

    戴高乐

  • 可达可达鸭

    老师讲得真好!内容好丰富,客观,满满地都是干货,不上名校也能听到大师的课,太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