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睡平安】127. 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

【睡睡平安】127. 为什么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

00:00
18:01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错得离谱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赞叹。


学完这一篇,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原来很多老人家(包括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错得离谱。


此话怎讲?


回到《论语》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句话说的是,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在您的学生中,谁比较好学呢?”


我们都知道,在孔子看来好学是人的第一美德。“学”包括“学”和“习”,既包括学知识,也包括不断地砥砺自己的性格、打磨自己的性情、觉察自己的成长……


孔子回应鲁哀公说:“以前有个叫颜回的学生,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品质:第一,不迁怒;第二,不贰过。只可惜短命,去世了,现在我再也没有见过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孔子说着说着就哽咽了起来。


一个上了年纪,靠很多学生供养的老师,可以在如此多优秀的学生的面前,毫不违心地说:“我认为颜回就是好学,他去世后,我再也没听过有好学的人了。”


而所有听到老师这样说的同学,既不妒忌也不生气,反而老老实实地把这段话记了下来,还将老师说的话编成了《论语》,可见孔子的真诚,也可见学生的真诚。


因为迁怒养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终会让我们深深地不喜欢自己


孔子说颜回有两个特质,一个叫“不迁怒”——自己受到了伤害,从不找替代物出气。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有一天,我看见一位长辈带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长辈就使劲地捶小孩子摔倒的那块地板,边捶边说:“打它,打它,这个地太讨厌了,磕疼了我的孙子……”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习惯了这种教育方式,自己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可你想过吗,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我们被隐隐地植入了一种观念——这是别人的错。这个“别人”,可能是一块无法反抗的地板、可能是时代,也有可能是时间、是别人,甚至是父母,反正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受害者,这就叫“迁怒”。


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心智模式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应该受到同情的人,而不是一个应该为错误承担责任的人。


三四十年前,大家都没书可读,没办法学习,大部分人就任由时间蹉跎。但也有人在没有书可读的时候,努力找书去读。没有别的书读,他们就读《资本论》《毛选》……仍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春风化雨,过了若干年,忽然有一天恢复了高考制度,那些之前没有放弃学习的人,成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他们比同龄人掌握了更多的时代先机。


如果你不愿意学习,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说“我没有机会学习”;如果你愿意学习,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你。


还有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乐,凡事都认为是对方的错。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甚至小梁本人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大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策划者、参与者、传播者,甚至是发心者。


还有人抱怨房价上涨——“房价太高,我没有买,所以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还有人抱怨房价下跌——“好不容易用六个钱包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房价又跌了”,全然忘记当年不买房,后来又买了房的自己。其实,这都是自己做的决定。


还有很多人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基础,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让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还遗传给自己一堆疾病。


未来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普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里,看到父母遗传给我们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基因,你会回去把他们杀了吗?


你全然没有想到,他们起码给了你一条生命,让你有机会学习《论语》。


当然,学习《论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键是让你可以有自我选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他们给你的最大的好处,你为什么不感谢他们呢?


我们由于有迁怒的思维模式,就有了一个替代者,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于是,我们看不见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法进步。而且因为迁怒养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终会让我们深深地不喜欢自己。


谁会喜欢一个受害者呢?你会喜欢一个受害者吗?也许你会在道义上对他表示同情,但不会喜欢他。你只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一种人——比你更像想象中的自己、更有魅力的人,不是吗?这就是“不迁怒”。


大部分人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低级的错误


颜回还有另外一个特质——“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重复犯第二次。


第一次犯错,是因为知识、见地、能力、习性、机缘不够,但颜回会很认真地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这就是“不贰过”。


同样的错误不去犯第二次,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大部分人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低级的错误。就像很多人炒股失败后很生气,转战比特币市场,又失败了,接着又转战其他投资市场,你怎么知道第三次投资就会成功呢?


表面上看这都是别人的问题,如果我们花点儿时间研究自己在投资上的匆忙、鲁莽、率性,斩仓时的不坚定,对所投的标的不研究……知道这些都是自己的问题时,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反正小梁是没有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读《论语》每每心生愧疚和不安的原因。每篇《论语》都像一把尖刀,戳进了我的灵魂中最不堪的一面;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面相里不高级的部分。书读得少真糟糕,说到关键时刻,只能说“不高级”。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关羽对刘备说:“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是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张飞在旁边说:“俺也一样。”关羽每次表示从此之后你我他兄弟三人同甘共苦、赴汤蹈火时,张飞都说:“俺也一样。”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小梁在讲到自己的种种不堪、窘迫、困境和无奈的时候,都说“不高级”;碰见身心往之的生命状态,激动起来,也只能说:“哇,好高级啊,深刻、深刻。”


文学,就是把好变着法儿地说得更好的艺术吧。因此,对是一方面,比对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对演绎得漂亮,让人有更多的共鸣。


要做到“不贰过”,必须要学会“不迁怒”


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帮助他树立起“不迁怒”和“不贰过”的心智模式呢?


其实,要做到“不贰过”,必须要学会“不迁怒”。如果没有“不迁怒”这个基础,是永远做不到“不贰过”的。


所以,在“不迁怒”和“不贰过”这两种伟大的品质里,关键在于“不迁怒”。长辈不要在小孩子摔倒的时候,指着地板说:“坏地板、脏地板,讨厌地板、打地板……”不然小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暗示中,发展出一种“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的心性。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为什么我们需要觉察?因为这一切都可能是我们生命轮回的基础。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从自己所在的外在环境中感染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性,这都是不得已的,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觉察到这些都不是问题,要做到不再抱怨。


孔子在这段话里有一个很意思的重点,他对自己曾经有过颜回这样一名学生,最后失去的那种哀伤,用了“不幸”“短命”几个字来表述,听起来真让人难过,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老师是如此地爱自己的学生。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认为颜回是他生命的延展,是他生命的提升。但颜回的结局却很不幸,我想这也是孔子一辈子的痛吧。


如果你睡不着,可以做个简单的游戏——想象自己的脚底长出一支毛笔,对着脚的方向,用抄经的方式,写“不迁怒”“不贰过”这几个字。如果你的意念专注于脚底写的这几个字,就会发现写不了几遍,阳气就已经下行。你的意识到达了脚底,就能睡着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碧连天_9a

    听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不迁怒”、“不贰过”,长期憋屈,颜回才英年早逝的?!

    余念丶 回复 @碧连天_9a: 回顾自己之前的评论,确实一个人很难做到用心的纯粹,何况颜回在物质条件上也比较节俭,原因不得而知。

  • 清儿09

    嗯,庆幸在生娃之前了解了,如何处理孩子摔倒这件事。兔崽子摔倒的时候,磕到的时候,我们都叫他和地板道歉,和桌子道歉,并且娃很快就停止哭泣

  • 濡愿

    不迁怒,不因为自己摔倒了,而埋怨地板,迁怒于别人,找找自己的原因! 不二过,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次!!

  • k9r26h3yrhgy9e8g9wvf

    背景音乐很好听

  • 余念丶

    却不知该如何在庄子的自在与论语的自律中取舍。

    听友210083259 回复 @余念丶: 先自律再自在而自由

  • 小有孔嘉

    梁冬君子

  • Xuan_6h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不能至,尽力而为。

  • Jade哈斯卡

    听睡睡平安,时常听到即将泪目的程度,感觉自己慢慢融化了,似乎在妥协,在和解。这会不会导致我重新退化回一个脆弱的人

    余念丶 回复 @Jade哈斯卡: 加油,我想您会成为一个更真实自己更喜欢的人。

  • k9r26h3yrhgy9e8g9wvf

    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啊?

    晋一粉丝 回复 @Tanya_xn: 谢谢你,找到了。

  • Xuan_6h

    很少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