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睡平安】128. 我们来谈谈钱

【睡睡平安】128. 我们来谈谈钱

00:00
18:01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子华被派出使齐国,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有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夫子做鲁国的司寇时,他的弟子原思做他属邑的长官,有点类似家臣的总管。夫子给原思九百粟的俸禄,是当时很高的工资,原思却推辞不要。而孔子却说:“你把这些米领回去,分给你的乡党,让全村人一起帮你吃。


如果给员工加工资,应该加多少?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是,孔子如何用钱的故事。


关于给钱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比如你给员工加工资,应该加多少?如果你要发红包,应该发多少?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发多少的问题,其实背后所含道理甚深。《论语》里有个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话说有个人叫子华,就是公西赤,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曾这样评价他:“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孔子认为,公西赤的言谈举止很有风度,适合做外交官,所以孔子派公西赤出使齐国。


公西赤出门前想:“我出去工作了,家里的老母亲没有社保,在家吃什么呀?”于是他向老师申请经费,用来保障母亲平时的生活。


当时孔子正在鲁国做官,大概在五十二岁到五十六岁那几年,官运还不错,据说职位最高的时候做到了司法部长,所以孔子才有资格委任公西赤出使齐国。


据说孔子在鲁国的时候,俸禄是六万斗,很有钱。用广东话来说就是“很有米”,这句话其实是有出处的——在古代,给人发工资都不发钱,发的是米。一直到今天,广东人还称一个人有钱为“有米”。


但子华没有直接找老师要米,而是问冉子要(冉子相当于孔子的一个大管家,总之冉子是帮孔子管钱的)。孔子说:“既然他为母亲要,那就给他一釜吧。”一釜大概是六斗四升,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


冉子一听,老师给一个出差学生的母亲这么点儿口粮,就说:“太少了吧,再加点儿”。老师又加了点儿,但还是很少。冉子看老师这么吝啬,觉得老师不像,也不应该是这么吝啬的人,于是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十六秉米,大概八百斗。这是很大的一笔钱,足以让公西赤在外面很舒服地工作,不用担心家里的老母亲被饿死。


后来,孔子批评了冉子,但他没有批评冉子给公西赤那么多米这件事,他不是一个吝啬的人,而是借由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西华去齐国做大使,乘着很肥的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这么大排场,由此可见他家里根本就不缺钱。他为什么要为母亲要饭吃呢?他只是想多要点儿吧。


我们可以雪中送炭,但没必要锦上添花 


孔子这个人观察人很细致,谁有没有料,谁适合做什么,谁家里有多少钱……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很多人都有这种望而知之的本事:一个人走过来,功力深厚的人只要看看这个人的太阳穴是否往外凸着,就知道他的内力有多少;一个人走过去,看地上的脚印,就知道他的功力在什么程度;一匹马拖着一辆车过去,观察轮子轧过的痕迹,就知道车里装了多少黄金……


现在一位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出诊,观察病人眼睛凸出来的样子;然后听他说话的声音;呼吸的轻重缓急;让病人伸出手来,看手上油腻的程度,大概就已经知道他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了。号脉,只是最后确认一下而已。


所以,孔子知道公西赤家里有钱,绝对不会缺钱。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西赤向孔子要米,说是给老母亲用,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为了哭穷,也许是内心觉得米还不够,也许是觉得自己奉命出使,国家或老师应该给点儿补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是因为家里真正需要这么多米。


因此,孔子只是象征性地给了公西赤一个月的口粮。不是孔子不仁慈,而是“君子周急而不继富”——我们可以雪中送炭,但没必要锦上添花。


这是孔子很有意思的一个生活细节,接济别人,重要的不是他管你要多少,而是他需要多少。


把东西给最需要的人 



有一次,我们向沈阳的一位老奶奶请教,据说这位老奶奶很有德行,是王凤仪先生的弟子。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创办了一家疗养院,小梁见她的时候,她已经九十多岁了。


我问老奶奶:“奶奶,请问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吗?”老奶奶说:“我问你们,如果有一杯水,这时旁边有你爸、你妈、一个很有钱的人,还有一个很穷的人,你会把这杯水给谁喝?”


有人说:“当然是给父母喝了。”有人说:“当然是给穷人喝了。”还有人心里默默在想:“当然是给有钱的人喝了。”


老奶奶说:“都不是,应该给最口渴的人喝,谁最需要你就给谁。一个很穷的人不口渴,你没有必要给他喝;父母不口渴,你也没有必要给他们喝……”


这个故事给了小梁很大的启发。往往我们在决定把一个东西给谁的时候,其实立场是“我”,是施与者根据内在的价值判断做出的选择:给谁对自己的好处更大。给父母,显得自己是孝子;给穷人,显得自己是一个仁义道德的人;又或者给有钱人,作为一种关键时刻的投资;也许还有领导,那就先给领导喝,作为自己向领导效忠的一种方法。


在孔子那里,他认为应该给最需要的人。


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考量钱的去处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再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孔子给钱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看看两者有什么区别。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孔子任命他为家里的大管家,给他的俸禄是粟米九百,原思不肯接受(辞是推辞的意思)。而孔子却说:“你把这些米领回去,分给你的乡党,让全村人一起帮你吃。”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原思的级别配得上这么多的俸禄。如果原思拿了一半,或者拿得更少,请问原思的副手怎么办?


对原思来说,他认为自己这样挺对得起老师的。但他没有考虑过,他把钱拿少了,对他的下属来说(也就是孔子下属的下属),其实是一个灾难。


孔子在把钱给出去的过程里,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给需要的人;第二,给匹配的人。不管是哪个原则,应对哪种场景,孔子都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的,这叫“无我”。


我们很多时候做一个决策,都会有意无意地,甚至以某种仁爱、慈悲、善良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最后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做事的参照系和本质不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好恶为原则,而应该以恰当的接收者应该获得的份额为考量。这就是“以终为始“——以受力者的角色,看待施力者应该做的行为。


我们很多时候只看见自己的“能给不能给”“愿给不愿给”,这叫“相”;如果你能看见接收这一切的人的“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才叫“非相”。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论语》把孔子给钱的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很有深意的。


钱,只是我们用来帮助别人,用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能量交换的工具。钱本身是独立的,我们只是暂为保管。但如何让这股力量得以恰当地分配,立意点不在施与者,因为这很容易让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钱不仅仅流动着钱的能量,更承载着信息与价值取向。在《论语》里,这两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觉得自己和钱的关系不恰当,请你想起这两个故事,对钱来说,它可能更关心的是你把它放到哪里去,而不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把它放出去。


换句话说,如果钱是有意志的,我们再看独立意志;如果钱有独立意志,我们再看这两个故事,就能理解孔子的深意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anetree

    从冬吴的梁冬听到睡睡平安的梁同学,迷上了这种越来越自在的声音

  • 安之闲闲

    我也觉得背景音乐蛮好的。

  • 猫黛

    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的太棒了

  • 了宁

    吵闹的孩子有糖吃,太老实,吃不到,也理为该也,因适当的要,是应该的,如果这样会更舒心的话。

  • 静和的购物助理

    钱是有独立意志的,身边的一切事物,也许都有

  • Kikashen

    梁老師,感謝你。關鍵是我從來沒聽完就睡著了。然則白天覺得對不起梁老師,白天再聽一片,那時又很想睡了。

  • 13566889rcx

    我也是 大多数美听完 已催眠成功了,今日特地未进被窝,看着字幕 全程啃完 ,反复2遍 启悟很多 感恩梁老师的用心良苦,浅出易懂的人生大道 背景音乐 很喜欢 私心想问曲名吗? 很下入自己手

  • Xiaoxiao_wh

    我终于明白去年只愿意给我侄孙小小的红包(之前都是大大)是对的,跟着心走就对啦……(我是顶着被姐姐责备更严重的是影响姐妹情的的压力)哈哈哈....谢谢梁同学,原来钱的能量冥冥之中我还是接受到了。

  • 锦璱年华

    期待梁某人的新节目!

  • 2018多听听

    感谢梁老师的分享,请不要放背景音乐好不好,那音乐越听越难听,越听越恶心,烦心。尤其是每集结尾没说话的时候。要放尝试放点淡淡的蟋蟀的背景音乐吧。

    夏目友人帐_3a 回复 @2018多听听: 我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