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生活百态】损失效应——为什么一出“限量”,就忍不住去排队

28【生活百态】损失效应——为什么一出“限量”,就忍不住去排队

00:00
10:24

如果你喜爱的牌子出了限量款的鞋子、或者是包包,你会愿意花上好几个小时,大排长龙去购买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品牌的忠实粉丝,多半会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其实在一些旗舰店门口,比如说像是HM、阿迪达斯,你也常常会看到,为了抢购限量产品而带着睡袋和小马扎去通宵排队的人。然后你可能也会发现,当你买到了这样的限量款之后,你往往会体验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满足感,心里面本来存在着的那个巨大的空隙,仿佛瞬间就被到手的商品给填满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商品,只要是和“限量”和“限定款”搭上边,你可能就会忍不住想要去排队。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的内在推手,也就是心理学当中的“损失效应”。


损失效应,也被称为是损失厌恶,它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发现的。卡尼曼教授在1981年的一篇论文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收益”的。被测试者最初拥有1000元现金,然后需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做出选择。第一种情况是:你有50%的概率会新增1000元的现金,而第二种情况则是:你有100%的概率会新增500元。最后,卡尼曼教授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被测试者选择了那个有风险的选项,也就是一半的概率获得更多的现金,而绝大多数被测试者在面对收益时,都选择了更为安全、保守的做法。


然后,卡尼曼教授做了第二部分实验。这部分实验是关于“损失”的。被测试者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拥有2000元现金,然后需要在两个都会造成现金损失的选项中作出选择。选项一是,你会有一半的概率失去1000元,而选项二是,你肯定会损失500元。你觉得这一次,被测试者们都会怎么选呢?事实上,在面对损失时,大多数人突然都变成了风险取向,大概有70%的人都选择了有一半的概率会损失1000元。


是的,两次实验的结果几乎发生了扭转,而这恰恰是卡尼曼教授的实验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向我们解释了,人们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在面对“收益”时,更大可能会选择避免风险,选择稳赚不赔。而当在面对“损失”时,就更有可能会放手一博,看看有没有机会实现“逆风翻盘”。


所以,卡尼曼教授就提出了「损失效应」。他认为,相比起得到同样价值的收益,我们会对损失更加地敏感和在意。这是我们在权衡利弊时,都普遍会有的一种心态,或者说是一种策略。而且,相比起获得收益,我们也更容易从成功避免损失,也就是「止损」这件事情上,获得更多、更强烈的积极体验,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你在看到商家推出了“限量”的商品之后,就会忍不住诱惑,很想去买呢?


你现在可能已经发现了,这背后正是「损失效应」在影响着你的消费情绪和消费行为。“限量商品”被商家们营造出一种“现在不买,以后就再也买不到了”的感觉。所以,当你看到自己钟爱的品牌推出了限定的款式时,你就会不自觉地把“不买”和“损失”划上等号。“不买”就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亏了”,甚至是产生后悔这样的负面情绪。而一旦当你买了,那么根据「损失效应」,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止损」,而这恰恰会给你带来非常强烈的满足感。


所以说,商家们利用“限量版”所营造出的“买到就是赚到”的策略,绝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厌恶损失”的心态,从而让人们为了避免“损失”而抢着下单、付钱。


当然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商家们利用“损失效应”而采取的营销手段,也绝对不止“限量版”这一种。另一个比较常用的策略是,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疯狂的打折日,比如说,像是我们最熟悉的双十一、双十二,还有京东的618狂欢节,甚至是国外的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因为“折扣”而产生“不买就亏了”的损失感,然后为了「止损」而忍不住剁手。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常在网上订机票、或者是订酒店,应该经常会在这些网站上看到一些醒目的红字,这些红字会告诉你说,你想要订的房间只剩下几间了,或者是你看中的机票还有多少余票,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你觉得,如果现在不定下来,那之后很有可能就会涨价、甚至是没有位置了。因此,这种“损失感”会促使你迅速地在某个平台上完成交易。


好,相信现在,你已经对商家们的一些套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尤其是在日常消费的时候,究竟可以注意一些什么,来减少自己因为单纯的“损失效应”而产生的冲动消费呢?


首先,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理性消费的前提,还是需要你了解清楚自身的消费需求,不要盲目跟风。现在,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宣传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很多东西一夜之间都能成为所谓的“网红款”、“爆款”,也有很多商家为了刻意制造出一种“稀缺感”,而给自家的产品都挂以“限定”的名头。所以说,我们希望提醒你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爆款”、“限量款”都真的是一些品质很高的产品,你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以及更加重要的是,你需要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它吗?还仅仅是因为它是限量款,所以我想占有它呢?”


其次,也想要和你分享一些小tips,来帮助你减少“损失效应”对你消费行为的影响。比如说,你可以延迟自己做决定的时间。要知道,在面对限定的商品时,你的“损失感”往往会催促着你,快速地做出购买的决定。你可能根本还没来得及做出一些理性的考量,就立马去下单了。那么,想要让自己跳出这种损失感的控制,你就要试着在损失感来临的当下,让自己缓一缓,别着急作决定。与其只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在商场拍板,不如先将自己的目光从限定的商品上移开,给自己换个环境,避免周围广告的宣传给你更多的刺激。就拿前面提到的酒店和机票的例子来说,如果你能够在看到网站上提示的红字和余票时,不急着下订单,而是去横向比较不同平台上的价格,并且试着去观察未来几天里这些价格的变化,然后再做决定。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延迟做决定的表现了。


另一个小方法是,请尽量不要让“避免损失”成为你购物、消费的主要理由。如果当你发现,自己拒绝不了“限量款”商品的主要原因,仅仅只是因为你觉得“不买太可惜了”,“别人都买我不买,不就吃亏了吗?”或者是“买到就是赚到”之类的理由,那么,你完全可以告诉自己说,你内心抑制不住的购买欲,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损失效应”的驱使,是想要通过“止损”带来心理慰藉罢了,而不是自己真的需要,或者是真的觉得它质量很好,等等。


听到这儿,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讨论「损失效应」本身,其实是为了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购买行为背后,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样的心理驱使。所以说,当你下一次在剁手下单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一些“限量”、“限时”、“网红爆款”等等这样的字眼时,请试着给自己一点点的时间,去想一想,我究竟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买它,是仅仅因为不想错过、觉得“不买就亏了”,还是因为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件商品、需要它,或者是这件商品,真的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等等。


总之,是希望你可以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损失效应”的存在,让自己的消费行为是真正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盲目地避免损失。好了,这一节关于“损失效应”的话题就先讨论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有一些有趣的想法想和我们分享,也欢迎你在下方给我们留言。我们下期课程再见,拜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花泡泡毛毛_96

    咋感觉跟框架效应似的呢

  • MaJiahui

    感觉经济学/理财跟心理学很有联系呢

  •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