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幸福家庭】超限效应——为什么一件事情不能唠叨很多遍?

30【幸福家庭】超限效应——为什么一件事情不能唠叨很多遍?

00:00
10:19

曾经有一位已经成为父母的粉丝,在后台留言问说,“为什么我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呢?”其实,这个现象还挺常见的。回忆一下你的生活,有没有过类似的场景?比如说,你妈妈三番五次地对你说,“房间这么乱,快点收拾一下,你看看,都乱成什么样了”。可能你本来还有一点点收拾的心情,但是听多了这种唠叨,反而就生出了“我偏不收拾”这样的想法。


再或者是,你在做错事的时候,或者是事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你可能本来心里还有一点点的歉意和内疚。但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却在一旁,忍不住地不停念叨。这时你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甚至会在心理默默念叨:“有必要说我这么多次嘛”,从而产生莫名的“怒气”。


我们都知道啊,唠叨会让人不耐烦,会让彼此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呢?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就来一起回答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效应叫作“超限效应”。超限,顾名思义,就是超过了某种极限。那么在心理学里,超限效应说的就是,当我们接收某一种刺激超过了自己内心允许接收的极限时,我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极不耐烦、或者是逆反的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要探究本质的话,超限效应其实是人类在面对刺激时出于本能,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自我保护性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刺激会超过我们内心的极限呢?


心理学家米勒认为,超限效应,很容易被持续时间太久的过量刺激所引发。米勒为了验证他的想法,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幅广告画张贴在了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的墙面上,每隔一米就贴一张,一共贴了30张。然后他设置了两种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他把广告画持续贴了2天。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把广告画持续贴了3天以上。随后,他询问了宿舍楼里的学生们对于广告画的喜爱程度怎么样。结果发现,当广告画张贴时间在2天以内时,大学生们对于广告画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而当广告画张贴时间变成3天以上时,他们对于广告画的评价就明显下降了,变得更加的负面和消极。那这个结果就验证了米勒的看法,过量的刺激是会导致心理上的逆反和不适的。


关于“超限效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打动自己,就想着等演讲结束后,要捐出身上所有的钱来支持教堂的工作。可是,等牧师继续讲了10分钟之后,马克·吐温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他原本捐出所有钱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捐点零钱算了”。然而,牧师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依旧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又一个10分钟过去了,这个时候,马克·吐温对这个演讲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心里就想着“怎么还不结束”。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最后决定一分钱都不捐了。


听到这儿,你一定发现了,在听牧师演讲的过程当中,马克·吐温他所经历的心理活动变化,正是因为受到了“超限效应”的影响。当演讲这个刺激持续的时间超过了马克·吐温内心所能够接受的范围时,他对演讲的好感度就直线下降了。


其实,在生活中,「超限效应」经常会出现。可能你还记得,我们曾经在《曝光效应》那节课中有提到说,广告会因为曝光过多而起到反作用,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厌烦的心理。其实,这说的就是「超限效应」。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天里每隔一个小时都看到同一个广告,可能前面几次,你会对这个品牌和产品变得熟悉,从而引发你的好奇心和购买欲。然而,当这个广告第10次,甚至是第20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对这个广告的厌烦程度就会慢慢地增加,对产品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弱,甚至可能会产生“只有卖不出去的东西才需要这样大肆宣传,这件产品肯定不好”这样的坏印象。


那现在,你是不是已经能够回答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了呢?为什么唠叨会让人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这是因为语言本身,也是外部刺激的一种。而唠叨,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像个复读机一样,不断地重复同样一句话,或者表达同一个意思。所以当父母对孩子唠叨时,也许一开始孩子还能听进去,但重复的次数多了,超过了孩子的心理容量,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性的抵触和反抗,变得不耐烦起来,甚至是和父母对着干。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机能,和成年人比起来,本来就更不成熟,心理容量也更小,所以就更加容易引发“超限效应”。


所以,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忽视了「超限效应」,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很容易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当中。那就是,父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不停唠叨,而父母越是唠叨,孩子就越不耐烦,越不听话。


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究竟应该怎么进行呢?尤其是父母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从而避免受到超限效应的影响。


在心理学里,父母的教养方式根据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程度高低和需求回应程度是否及时主要分成了以下四种,分别是恩威型父母,专制型父母,纵容型父母,和最后一种--忽略型父母。那么我们最为提倡的,也是最容易和孩子达成更有效沟通的,其实是恩威型父母。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果是恩威型父母,一般会如何去和孩子进行沟通。


首先,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或批评表扬时,记得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比如说,天冷了想提醒孩子穿棉衣棉裤,与其一味唠叨、反复提醒,不如把着凉之后生病难受乃至对身体产生的长期影响一并告诉孩子。然后给孩子自己思考和定夺的自由,让这个问题在他们心中真正留下印象。


那么,在解释了原因之后,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做时,记得让孩子也拥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可以试着问问孩子“为什么”,然后一起探讨一下,是否有折中的、或者是可替代性的方案。比如说,你让孩子加一条棉衣棉裤,他却不愿意,如果你愿意听听他的想法,可能就会发现,他不愿意穿,是因为担心穿棉衣棉裤不方便上体育课。这个时候,你们就可以一起协商看看,是不是可以贴个暖宝宝啊,这样既起到了保暖的效果,又方便孩子上体育课。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专制型的父母通常不会给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力。而恩威型的父母却会更多接纳孩子的观点并给出回应。已经有研究证实,当孩子的观点被倾听时,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更加有责任意识和有担当。这是因为,最终的方案是通过平等、相互理解的讨论,由双方共同作出的,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地向孩子传达命令。更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能够通过讨论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容量和极限。


所以说,父母和孩子还可以制定一些家庭准则,比如说,家庭准则里可以规定,父母重复讲一件事情的次数不能超过3次,对一件事的批评只能有一次,而孩子则需要认真对待规定次数内的批评教导,并且给出行动上的回应。


还有一点是,当你不得不重复说一些话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避免简单的重复。可以是变化一下语言表达的形式。比如说,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通过陪孩子做游戏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总之,还是希望你能明白,一句话重复说一百遍,可能并不会起到你想要的效果。所以说,在和子女沟通的过程中,请克制住自己“爱子心切”或“爱女心切”的心情,选择用更加有效方式去讨论、沟通,而不再是单方面的“唐僧式的”灌输和唠叨。只有这样,你们的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加紧密。


好了,这节课想跟你分享的就这么多,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你能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影响,做懂事的子女,做不唠叨的父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啊瑞

    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马克吐温的想法变成了从捐款箱里偷走一部分钱了

  • Leo_ZY

    我想问一下,脑白金的广告如何解释?

    KnowYourself心理课 回复 @Leo_ZY: 一定程度的曝光是可以通过增加熟悉而增进好感,这是「曝光效应」,但是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了。这个就是「超限效应」,不知道有回答你的问题吗?

  • 仙境兔灵

    凡事都要适度~

  • MaJiahui

    事不過三估計就是這個原理吧

  •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