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朱熹给皇帝上课都说了些什么

第2讲:朱熹给皇帝上课都说了些什么

00:00
13:42

我们接着讲《大学》《中庸》。


上回说到,古书都被秦始皇烧掉了,可《大学》《中庸》为什么还能流传至今呢?除了极少数人舍命保书,比如秦国博士伏生,就把《尚书》砌在自家墙壁夹层里,后来献给了刘邦,这样零星篇章有些保存之外,就是靠更少数人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把它们背下来,又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当时只有一位叫高堂生的人,对我们这本语文课本,《礼记》,记忆、讲解得最完整。最完整,他记下来多少篇呢?也只有17篇。后来,他把这17篇《礼记》,传给了弟子萧奋,萧奋传给了孟卿,孟卿传给了后苍,后苍又传给了戴德、戴圣叔侄,这已经到了西汉的中期,距秦始皇离焚书坑儒100多年了。说出他们的名字,也是为了说明,文化的传承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后人应该珍惜。


秦朝的迅速倒台,也让接管了国家的汉朝统治者反思,问题出在哪儿?该怎么对待知识分子?是让他们全闭嘴,都杀掉?看起来不行。刘邦都承认,“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治国光靠自家儿子不行,知识分子还是可以利用的。堵不如疏嘛。


于是,从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孙子汉景帝,到重孙子汉武帝,逐步又重视起知识分子来,重新设立经学博士,拿国家工资的国立大学教授。特别是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他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方设五经博士,讲的都是儒家经典,民间不管。不是消灭思想,而是引导思想。


一时间,儒学成为官学,几代皇帝下来,博士的学生从几十人,增加至三万多人。儒学大盛。而且这些官方学者,大都步入仕途,官和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汉武帝为何在诸子百家中独尊儒家?这是给小朋友们的思考题。等我们讲完《大学》《中庸》,大家也许会有答案。


儒家一下子火起来了。我们那本语文课本《礼记》,自然也迎来了命运转机。五经博士之一,就是专门讲解《礼记》的。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过的,高堂生的徒孙,戴德和戴圣叔侄,就是汉宣帝时的礼经博士。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儒家经典,因为有官方的身份,搜集整理古代的文献资料比较方便。经过四处搜罗,叔叔戴德找到了古代有关礼仪方面的文章130多篇,在这些文章中,他精选出85篇,重新编排,编成了《大戴礼记》一书。侄子戴圣,后来再次进行选编,又精编出一个49篇的版本来,被称为《小戴礼记》。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大小戴,注礼记”


其中侄子戴圣编的《小戴礼记》,因为东汉郑玄做了注解,深受欢迎,而广为流传,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一书的样子。


那《大学》《中庸》怎么又从《礼记》中的两篇文章,独立成书了呢?


因为有人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它们主要是讲,人应该如何修身,如何处事,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在生活中很实用,而且篇幅都不长,不像五经,《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和《礼记》,动辄10万字,都是厚厚一大本,看着就脑袋疼,不讲解根本看不懂,《大学》《中庸》呢,分别只有1700多字,和3000多字,相对容易懂,道理又很深刻,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给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所以,到了北宋的时候,就有人专门把它们抽出来,单独学习讲解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从小砸缸,后来编了《资治通鉴》的那位,就写过一本《大学广义》。


后代的帝王,对《大学》《中庸》也很重视。比如,元代的第三个皇帝元武宗,就说《大学》:“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治天下,靠这一本书就行了。朱元璋打下天下,知道自己没啥知识,是个老粗,但治天下得靠知识,就问大学士宋濂:“帝王之学,能教给我做皇帝的学问,哪本书最重要啊?”你猜宋濂说的是哪本,正是《大学》。


康熙皇帝,8岁就熟读《大学》,还翻译成满文,让八旗子弟学习。《中庸》也是如此,不只是帝王,也是古代普通读书人的必读书。据说明代大才子杨慎,听他父亲宰相杨廷和读多了,1岁半就能背诵出《中庸》来了。


《大学》《中庸》变得这么重要,这么普及,有一个人作用最大,就是朱熹。


朱熹是宋朝人,他出生时,北宋刚刚被灭掉,南宋才建立3年。他一出生,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得像北斗七星,一看就不像一般人。朱熹14岁时,父亲去世,把他托付给几位学问修养都很好的朋友教育。朋友很给力,待他如亲儿子。朱熹也很争气,19岁就高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干了7、8年,朱熹志不在此,就退出江湖,不求仕进,回家教书、写书去了。后来,他拜程颐程颢的弟子为师,扛起了理学的大旗,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思想。


正是朱熹,第一次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出版发行,被称为“四书”。这也是“四书”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你一定发现了,《大学》《中庸》是被他排在《论语》《孟子》之前的,可见,他认为这两本书有多重要。


不仅把“四书”合编在一起,朱熹还分别为它们写注解,合称《四书集注》。朱熹写得是呕心沥血,不断修改,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修改其中的《大学章句》。


朱熹活了71岁,他一生中最显赫的时刻,应该是65岁时,皇帝宋宁宗亲自召他入宫,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前后46天,朱熹对皇帝都讲了些什么呢?


讲的全是《大学》,全是《大学》里说的“正心诚意”。听得皇帝实在是不想听了,很烦躁,就让他身边的太监跟朱熹说,你能不能讲点儿别的啊。朱熹说:“我除了‘正心诚意’四个字之外,不会讲别的了。”


因为朱熹认为,作为一个帝王,如果你连这四个字都做不到,偏离《大学》《中庸》乃至《四书》所谈“内圣外王”的轨道,你还能做出什么有益于百姓,平治天下的事情呢?


结果,46天后,朱熹被以干预朝政的罪名,逐出了朝廷。朱熹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推行他的思想主张,但他死后,却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仅次于孔子。他写的《四书集注》,在元明清三代,都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必答题,学生们不仅要把《四书》熟读背诵,还要把他的小字注解全都背下来。幸亏今天不考这个了,不然小朋友们怕是要骂死他了。


但这也足见《大学》《中庸》这些书,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就是本着好奇心,也应该了解一下它们说了些什么。


总结一下,高堂生靠记忆传下了《礼记》,东汉官方设五经博士,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使《礼记》的命运发生扭转,地位不断提高。宋代的朱熹第一次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那么《大学》《中庸》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接着卖关子,我们下一讲说。

朱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仙的娘亲

    意深易懂,很好听

  • 1880483krrg

    好赞,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知识翔实。

  • AlexYang_lg

    王阳明呢?

  • 吸音棉F

    了解历史

  • 勤奋学习的赫赫

    因为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