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施主的善举

53. 施主的善举

00:00
17:38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接着为您讲佛今天要讲的是第53。在前面的几讲当中,我们讲到了佛教早期飞速发展的原因。我们也讲到了佛教团飞速壮大的原因,这些原因在佛经里边的说法是善缘(好的因缘,也叫助缘)。这些因缘有很多,我们前面提到一些有一个重要的善缘,我们千万不能忽略那就是佛教和团得到了各个阶层方方面面的支持


这些支持中,最重要的财政支持来自于那些有能力信行的人当时,有能力的人无非是贵和富两者。贵者如国王,富如商人和地主等。我们前面也约略提到过富商地主对佛教帮助非常大尤其是在佛教早期


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商人与佛教》,共一百多页,篇幅看实际上已经是一本书了。季羡林先生根据律藏,也就是佛经里边的律典的记载,用许多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阐述了商人地主和佛教的关系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一点都不枯燥


如果我们用一个不一定稳妥的说法来表达的话,那么可以说,作为一种宗教佛教,主要是精神的生产者特别是在的早期,它是不从事物质生产的。当然在后来有不同,比如佛教传进中国以后,有很多僧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只好开始进行农业生产。有些寺庙甚至从事典当业,这些都有记载。再比如,当今日本的很多寺庙是代代相传的从土地到寺院,它的产权属于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也就世世代代经营寺庙。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早期不是这样的。


因此,为了让佛教得以发展,团的生活得以维持,佛教就必须有很多的施主功德主)。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佛经里边就记载了很多这样施主的故事。随着佛教团的壮大,佛教的发展施主也越来越多了。早期最有名的就是须达多长者,他的汉语名字叫善施,也就是爱好施舍意思。


《佛本行集经·布施竹园品的就是他的善举。这位富商听说了佛陀的殊胜事迹,急于想拜见。有一天夜里,他来到了竹林精舍,在树林外边遇见了正在散步的佛陀,佛陀表示欢迎,带他走进了竹林。须达多看见上千名弟子都已睡下,其中有很多就直接睡在了树荫底下。佛陀说:“他们心中没有执着,没有烦恼,所以随时随地可以安睡。须达多也心生欢喜,表示:“我也想皈依三宝,我想遵守五戒,成为一个居士。”


佛陀表示赞许,就问他的姓名和情况。


须达多,“我略有些家产,经常施舍贫困的人因此大家还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孤独(意为经常给孤独无靠的人帮助

佛陀又问:“那您的家乡在哪里?

须达多:“在北方的舍卫国

佛陀说,“太好了,好因缘。我正想去北方,但是苦于弟子众多,无处安居。

须达多赶紧表示,我愿意建造一座精舍,供养僧团。

佛陀欣然答应。


须达多满心欢喜的回去了,跑遍了舍卫城。他最满意的地方是一片园林,那里绿树成荫,非常漂亮。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片园林是有主的,它的主人是多太子。“祗多太子”的”字在汉语佛经当中经常有两种写法,一个写作“神祇”“祇”,一个会写成“祗”,它们的读音略有差别,大致是“祗这样的音。须达多多太子提出购买,太子一口回绝,须达多不愿意放弃,一再坚持。这个太子不厌其烦,便开出了一个天价。


什么天价呢?多太子要求须达多用金币把这片地给铺满了。岂料须达多一口答应,用金币铺满地面,买下了整个园林。多太子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佛陀造的精舍。所以他也不好意思了,自己出资供奉了一座大门


建造这个精舍期间还发生了另外的故事。看到这么一位有钱人须达多出那么多钱迎奉佛陀很多外道产生了妒忌和恨之心,百般阻挠都没用最后提出,要和佛弟子按照印度的规矩进行辩论如果外道者们赢了,这片地就归他们,如果佛陀赢了,这片地归佛陀


这种要求在印度的文化传统和背景当中是很难拒绝的。结果根本不用佛陀出面仅仅是舍利佛代表出战就大败外道。对手们心悦诚服,便按照印度古代的传统,改皈依了佛教。这一下,须达多更是高兴更加信奉佛教。所以在舍利佛的配合下,须达多很快地建起了16座正殿,60座小殿的精舍。佛陀得知以后就率领团,浩浩荡荡,一路说法传法,向北进发,到达了舍卫城。


关于这个故事,巴利语佛经当然有记载,巴利语佛经的记载跟梵文和汉语佛经略有不同巴利文佛经小品记载,在佛教的早期比丘没有正规的住宿,他们有时候就住在树林里,有时候住在峡谷里山洞里丛林里空地上或者睡在草堆上。


但是他们都充满了自信,仪态非常优雅和端庄。王舍城里有一位富商,一看到这些比丘,心里就产生了信任感他就向比丘们表示,愿意为他们造房子。比丘回答说,佛陀不允许。这里可见在早期佛陀还是坚持了相当的苦行的,还不允许人住在房子里


于是这个富商就请他们去征询佛陀的意见谁也没想到佛陀听到以后表示同意富商很开心,表示要造60处住所,请佛陀和众比丘第二天吃饭。富商正在准备的时候,他的姐夫孤独长者来了(须达多)。


给孤独长者就问富商:“你是在干嘛?你是在准备婚庆还是在准备祭典?还是要宴请频毗王?”

富商告诉他:“明天我请佛陀和比丘吃饭。

孤独长者非常惊讶:“你是说佛陀吗?连问了三次,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孤独长者就说:“在这个世上佛陀可是难以遇到的,我能不能现在就去见佛陀?

富商劝他:“你明天早晨就能见到了。

孤独长者一心一意想见到佛陀。


按照巴利语佛经的记载,他一晚上辗转反侧,一夜起床三次,盼到天亮。最后天还没亮,他就前往佛陀居住的树林里去拜见佛陀。于是,佛陀跟他就有了一段对话,实际上也就是说法。而给孤独长者悟到了一些佛法,他转而请佛陀和众比丘第二天吃饭。


第二天,他亲手侍奉佛陀和比丘吃饭,饭后表示要在舍卫城建造一座供佛陀和众比丘雨季安居的住所。佛教戒律规定,佛门弟子在下雨的时候不得出去的因为下雨时候各种小生命都爬满在地上,一脚踩下去,容易杀生。


孤独长者回到舍卫城,就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只不过巴利语佛典当中记载,多太子的要价是10万金币,孤独长者用车拉来10万金币,布满了这个地面。但是太子和孤独长者都没想到这个园林还大,即使拉来了十车10万金币,还有靠近门边的一块地没铺满


孤独长者说:“我再去拉。”而太子说:“不要再拉了,那块地方算是我的布施所以按照巴利语佛经的记载,多太子供养的一块地方,不仅是一个大门,这些记载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其实无论是佛教伊斯兰,还是犹太教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跟商人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大概的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宗教都要传播,传播都要道路走出去传播而当时的道路其实主要都是商道,在道路上成群结队的往往是商人。所以宗教信 徒一般都和商队结伴而行,久而久之,商人和宗教就天然有一种紧密感


同时商人由于职业的关系对投资回报本金和利钱异于常人的感受。本金在古代汉语当中或者在佛经当中也叫母钱,利息或者利润、子钱。所以他们比较容易感受到,佛教以及其他任何宗教中都有的行为与结果给予与回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佛教在早期的发展当中得到了商人富有者的帮助和施舍,而这些施舍者在佛经当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施主。


今天我就先为您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幻琴斋主人

    讲得越来越清晰明白了,感恩钱教授,周末愉快!

  • 1375399ujud

    钱老师讲的很好

  • 六诏风和

    讲的有理有据、清晰明了啊

  • 听友189807591

    好,钱教授讲的好。

  • 茜素衫

  • kyokogirl

    很想听听舍利佛和那些外道们的辩论,一定非常精彩。

  • 等风的温柔

    阿弥陀佛,讲的太好听哭了,感恩钱老师

  • 1336136tzbs

    虽然不完全理解,但也愿意👂,感谢🙏🏻感恩

  • 姑苏县令

  • 姑苏县令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