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追随,因果已经成熟

56. 追随,因果已经成熟

00:00
17:34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


今天我接着为您讲佛,今天要讲的已经是第56讲。在前面一讲当中,我主要根据巴利语佛经的材料,为大家讲述了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以后,佛陀再一次回到迦毗罗卫城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佛陀接受了自己父亲净饭王的建议,要求自己的弟子们在接纳其他人出家的时候,一定要征求对方父母亲的同意。这一条规矩非常重要,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巴利语的佛经当中,有一些记载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意思。比如,在记载佛陀的表弟,也就是佛陀姨妈的孩子难陀出家的时候,有这样的描写说难陀刚出家的时候,身上穿着熨平的上衣。这个很讲究上衣给熨平了,描在古印度,其实男女都化妆,男性也化妆的我们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些华族的子弟,世家大族的子弟不也是扑粉化妆的嘛。所以古代印度男子也是描眉眼的,所以他们瞄眼,手持非常讲究的光亮的,来见佛陀。


佛陀面对自己的亲戚,自己的表弟,提出了这样的劝诫,说:“诚心出家的善男子不应该穿熨平的上衣,不应该瞄眼,也不应该手上拿着光瓦亮的。诚心出家的善男子,应该是居者佛陀的要求更严了),应该是居住在树林里的乞食者应该通过起乞求施舍得到饭食的),身穿粪扫衣(应该身穿那些不讲究的衣服,摒弃应该摒弃所有的欲望和带来的世俗的快乐的当然难陀按照佛陀的指示改变了自己。


在律藏当中还保留了很多记载,记载释迦族的其他青年跟随佛陀出家的情况。看样子当时释迦族在佛陀的两次回乡的时候,出现过一股出家的追随佛陀的热潮。说在那个佛陀在停留在阿奴波村的时候,释迦有一对兄弟,一个叫摩诃那摩一个叫阿耨楼驮


摩诃那摩,“现在释迦族有很多王子这个王子是尊称,在这里也略有一些夸大和我们理解的王子有点不一样,我们不必在意执着了),所以现在释迦族有很多王子追随世尊出家,而我家还没有人出家。那么,究竟是我摩诃那摩还是应该阿耨楼驮出家呢?


他把这个疑虑这个想法就跟阿耨楼驮去商量。阿耨楼驮我一直娇生惯养,我出不了家,我不能出家,你出家摩诃那摩,“那么来吧,我教会你在家生活这样我出家了以后家务事不得你干了吗?你先要犁地,然后播种,灌溉排水锄草收割打谷扬糠,筛分,储藏。今年做完了,明年还要再做一遍,后年还要再做一遍,这样的工作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的。我们的父亲和祖父固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工作永远都不会完结。因此你要学会在家生活。我出家去了。


阿耨楼驮听完以后赶紧对自己的母亲说,我也想出家,我也出家吧请母亲准许。母亲开始不同意,但是在阿耨楼驮再三请求下,就说,“如果释迦王跋提也出家,你就可以出家。”


这一段的记载让人会心生疑虑,是不是当时有一些人出家,也会有这样的一些小念头,或者有这样一些不纯净的考虑,是为了躲避在日常生活当中比较繁重的这种生产劳作,是不是有这种可能,也有人提出过这个疑虑。


当然,即便有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阿耨楼驮就去见了跋提,请求与他一起出。而跋提也就是刚开始并不同意,后来答应说,“你等我七年,七年以后咱们再一起出家。”阿耨楼驮嫌时间太长了,于是跋提就把七年变成七个月,最后变成七天,答应七天以后一起出七天以后,释迦他是一个王地位更高一点跋提阿耨楼驮阿难、婆咎、金毗罗、提婆达多以及剃头匠优婆离一起去见佛陀。


这其中提婆达多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先记住他的名字叫提婆达,我们马上就要为大家讲到这个人物他们就一起去见佛陀,这就跟汉文佛经的描写就有些不同了,跟梵语系统的佛经描写不同了。


剃头匠优婆离是在这样一个队伍当中出现的。他们走过边界,就打发优婆离回去,你是一个剃头匠出身很卑微,就不要跟着我们这些释迦族的王族一起出家了,所以就打发了优婆离


优婆离在回去的路上想佛经当中记载说,“释迦族人很厉害,他们可能会对我有误解的他们也许会以为是我引诱煽动这些王子出家,而我自己回去了这不要治我的死罪嘛。”


于是他又转身返回去,向另外几位释迦族的王子把自己的想法给表露出来,他们表示理解,带着这个剃头匠一起到达佛陀那里他们对佛陀说:


我们是骄傲的释迦族人这位剃头匠优婆离长期伺候我们,请世尊先接受他出家,以便我们向他顶礼致敬这样能抑制能压制我们释迦族人的傲气。


所以,按照这个记载,大家看,是释迦族的这些出身高贵的王子们,主动提出要让优婆出家,并且请求佛陀让优波离先剃度。这样的话,优婆离剃头匠进入团的时间就要比他们早一点,然后再接受释迦族的这些王子们出家,这样的话,释迦族的王子们就要先向优婆离致敬。


跋提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是一个释迦他出家以后,不管是在什么的状态下,比如在树林里,在树下,或者在空屋子里都会发出阵阵感叹他说,“唉呀幸福啊唉呀幸福啊!很多比丘就把这情况告诉了佛陀,觉得他很怪,有点反常。大家就有些比丘就怀疑,说这个跋提是不是对梵行不满,对我们这个出家修行的生活感到不满,还是不是在留恋过去的王位?


佛陀听到大家的这种反应,就把跋提找来,询问情况,跋提告诉佛陀说


从前我在位的时候,宫里宫外,城里城外,都有卫士守卫,旁边都有人保卫我。然而,即便是如此,我仍然感到害怕,感到忧虑,心存怀疑,老是担心。


而现在无论是进入到林之中,还是我住在树下,或者在空无一人的房屋里,我都不害怕,都不忧虑,都不怀疑,都不担心。现在的我生活自由安详接受别人的施舍


佛陀听后就对跋提吟诵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巴利语佛经当中保存下来郭良鋆老师汉语译文是这么说的:身边不再潜伏危机;他已超越一切存在;无畏,有福,脱尽烦恼,连天神也无法相比。


巴利语佛经当中类似这样的记载还特别特别多,都是一则则非常精彩的小故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看,能够让大家对佛陀接纳弟子,对弟子由于出身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反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一个直接明确具体的了解


总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迦毗罗卫国,佛陀故乡的族人,都加入了佛教的团。然而人多了,团的人多了,出家人多了,是不是一定能保证出家人都非常亲近


从佛经里边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仿佛只要出了,一旦你出了家,成了佛弟子,就马上变得清净完美,一切好像都能够按照四圣谛八正道来行使。佛经当中看来好像是这样,然而这并非是历史事实,四众当中都有一些不那么像佛弟子甚至严重的有堕落不堪的,乃至行十恶的十恶不赦行十恶的弟子。


团是集体生活,更难免就会有好恶纠纷,有时候甚至还相当激烈,甚至发生过毁坏佛寺庙的事情。还有就是大住在一起大打出手,发生严重的纠纷。所以,佛陀经常要告诫众生,不要争斗倘若以争斗来平息争斗,那永远没有了局这个以暴制暴是没有个结果的只有忍耐才能停止争斗。


不过佛经里虽然有这样的记载,佛陀也经常这样告诫众生,但似乎效果也不那么明显。还是有一些出家人,一些僧人做出了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应该做,也不可以去做的事情有些还相当严重佛陀似乎也束手无策。


这样的事情多了以后,终究要找出解决的办法。我们在佛经当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关于出家人破戒的故事,这当然不是好事,这是违缘不是助缘,不是正面的因缘是相反的,负面的因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破戒的事情出现,才使得佛陀最后利用这种违缘成就了一段善缘。


这个善缘非常重要,它事关佛教戒律的制定。我们知道在佛教里边还有三个字叫我们现在经常到寺院里可以看到这三个字,戒律是排在第一位的,对于任何一个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追求,或者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团体而言,“纪律”换句话在佛教里就是“戒律”是有顶尖的重要性。


所以当又一次发生出家人破戒的时候,佛陀利用这个违缘创立了条,把对僧人的规矩更加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了,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就为大家先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jq2048

    不得了,研究到家了。

    听友209143630 回复 @wjq2048: u?9

  • 0_9c9vme

    讲得客观,动听。

  • 1530986hbkg岁月静好

    钱教授讲解得太好了

  • 清心而素

    毛病习气不除,虽然是跟随着佛去学佛,也不一定都能修成正果。佛制定的戒律是用来规范弟子的,能做到的是佛弟子,做不到的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清心而素 回复 @湿夜烟: 做到了就自在,做不到就不自在。如同我们守法的人,法律的存在对我们就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所以在这个法制的社会,守法的人会因为法律的存在,活的更踏实更自在。

  • 心灵港湾107

    对女人出家要求高不是不公平吧,都出家了,谁生孩子养孩子

  • 18732911jya

    讲得好

  • 听友397544683

    又听到钱老师的声音,还是那么有见地,有智慧,

  • 听听看看不说话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