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 | 东汉陶说唱俑:原来自古就有freestyle

四川博物院 | 东汉陶说唱俑:原来自古就有freestyle

00:00
16:15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东汉陶说唱俑





本集文物2:东汉石头水塘





本集文物3:南朝执瓶观音立像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告别了青藏高原,咱们这一集来到与西藏比邻的省份,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环——四川,来参观这里的省级博物馆——四川博物馆。




为什么说四川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环呢?因为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四川都设有“茶马互市”的重要机关单位——“茶马司”。如果说茶马古道的交流中心在西藏,那么四川,就是它重要的中转枢纽。


茶马古道,其实并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一个纵横复杂的道路网络系统,茶马古道上,贩运的也不只有茶叶和马。从最早的盐,到后来大量各类商品,以至于文化、思想,都在这条路上交易流通,茶马古道,可以说就是咱们国家西南地区古代的一个文明交流神经网络。那么,为什么不把它称为“盐马古道”,而偏要叫“茶马古道”呢?这其实是由古代长期的茶马互市决定的,而茶马互市,又来自历代中原王朝推行的“茶马政策”。


茶和马,这两种东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唐朝起,为了感谢回纥帮助收回西京的功劳,唐代宗就开启了和西部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唐德宗年间,正式的茶马互市开启。唐王朝用丝绸、茶叶,从回纥换取马匹,数量很大,“动至数万马”。


到了宋代,这个贸易体系更完备了。由于北宋时期中原没有产马带,所以,想要马匹的话,宋朝政府对“互市”的依赖程度就比较高。并且由此形成了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制度——“茶马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从民间收茶,统一拿到茶马市场上,从西部民族手中换马。运转这个体系,一方面靠官方机构茶马司,另一方面也会通过给大商人发放“茶引”,引子的引,相当于今天的“批件”吧,让大商人也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


不过,宋代的时候,是不允许使用茶叶之外的任何东西和回纥、吐蕃这些民族交易交换的,就只能用茶叶。回纥、吐蕃这些民族拿到茶叶之后,再通过商人换成其他银钱、商品。


有人可能要问了,这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什么给现钱不要,偏偏要茶?其实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古代,没有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某个特定政权发行的货币,其他民族未必认。所以,游牧民族宁可要茶,因为茶毕竟是硬通货,就和咱们说海上丝绸之路时提到的瓷器一样,都有代币功能。而马,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历来是货源紧张、供应紧俏、需求旺盛,所以也是硬通货。硬通货对硬通货,通过“茶”和“马”两个因素,大家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这才出现了“茶”、“马”古道。有一种讹传的说法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茶马古道,是因为游牧民族迫切地需要得到茶叶,他们油腻的东西吃的太多,不喝茶就会生病——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原民族的饮茶习惯,也是从晋唐时代才开始逐渐普及的,之前的人都不怎么喝茶,也都健健康康的,没有什么影响。回纥、吐蕃、羌族这些民族,虽然嗜好饮茶,视茶为流行品,但并不是离不开茶,而是离不开茶马贸易带来的市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到了明朝,茶马互市贸易的规模更大了,明朝不得不加大政府机构管理市场的力度。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下命令,说四川天全“六番司”的老百姓,徭役都给你们免了,你们就专门给我蒸茶、贩马,不用干别的了。明帝国中央政府的扶植,让四川的种茶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太祖洪武实录》记载,当时四川有茶园477处,茶树共有近387万株。而且,当时不但官方卖茶,茶叶走私也非常盛行,明朝法律不得不增设规定,凡是私自贩茶的人,一经发现,不管贩运了多少茶叶,哪怕只一小撮,全家连同当地的地保、所有知情人,统统都要发配充军。


事实上,中原民族在四川与其他民族“茶马互市”、互相交流,这还都是后来的事。当地的文明发展史,比茶马互市的历史可长得多。咱们的节目一直强调,博物馆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收藏印证历史的文物证据。咱们今天来参观的四川博物院,就收藏着大量这样的证据。咱们就从这些文物证据出发,了解了解四川这片“天府之国”的悠久文明史。


四川博物院,原名四川博物馆,始建于1941年,2009年新馆建成,改名“博物院”。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常设的展览达到10个,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要了解四川的古代风貌,我推荐您先去一层展区的“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看一看。这里收藏了大量汉代的画像石,堪称川博的镇馆专题展。大量的石函、石碑、石墓门,加上川博别有意境的展厅布置,来到这里,您就好像一下穿越回了汉朝时期的四川。




汉代画像石,主要是古代墓室里用的石质葬具、建筑构件上的雕刻,还有一级墓葬前面的标志性石刻。除了四川之外,山东、河南、陕北地区也都有出土。其中,最能代表四川特色的,是石棺、石函、汉代崖墓和汉阙。四川汉代画像石主要以浅浮雕、透雕和半圆雕为主,物象简洁明快,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翦伯赞先生说,汉代石刻画像“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也就是说,一件件画像石,就好象是汉代遗留下来的一张张照片一样,当时的人穿什么、戴什么、干什么,今天都看得一清二楚。


那么画像石上的汉代人都在做什么呢?今天,在四川博物院,咱们能看到一系列反映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像石——最著名的,有东汉杂技舞乐画像砖、东汉宴饮画像砖、东汉凤阙画像砖、东汉双骑画像砖,等等。从画像石来看,汉朝时期的四川人民,日子过得挺不错,精神状态乐观、自足、开心。1977年,四川峨眉山市双福出土了东汉的石鸡、石猪,可见当时还挺六畜兴旺。同时出土的东汉执锸(chā)石俑,刻画的是一名农夫,他衣着朴素、手持农具,脸上带着憨厚的微笑。再看旁边的“东汉抚琴石俑”,抚琴者长袖广衣,戴着圆帽,面带微笑,盘腿而坐,膝盖上放着琴,悠闲地抚奏弹拨——看来当时的人精神生活也挺丰富。


再看“东汉杂技舞乐画像砖”,长44.7,宽38厘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出土。浅浮雕的画面上,角落里有男女两个人,身着冠服,席地而坐,正在观看表演节目。表演的什么节目呢?一个赤膊的汉子,手里扔着瓶子、圆球、宝剑,正在表演杂耍。另一个男子表演“跳丸”,就像今天的三球杂耍、四球杂耍一样——这位更厉害,一次就耍7个球。在表演杂耍的两位男性旁边,还有手执长巾跳舞的女子、击鼓伴奏的鼓手,手捧排箫吹奏的乐手等等。


同样也在安仁出土“东汉宴饮画像砖”,长44.4宽,39.2厘米,图中有七位峨冠博带的贵族,席地而坐,身边放着案、钵、勺、杯等等,觥筹交错,举杯敬酒。再看另一块画像砖“东汉双骑画像砖”,画面上有两位头戴尖帽、胡须长飘的骑吏,正奔驰向前。而且,能看得出,骑者高鼻深目,胡须篷张,所戴的帽子,是尖尖的高卷沿行冠,这说明他们可能是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可以看得出来,东汉晚期,川西平原与西北地区已经往来居住,这枚画像砖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实证了。


当然,在这陶石艺术馆,最吸引人的,还是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东汉陶说唱俑。


说起“陶说唱俑”,大家最为熟悉的一尊,就是左胳膊夹着个扁鼓、右手手持鼓槌正要击打、笑口常开的那件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今天收藏在国博。其实,在咱们国家发现的汉代说唱俑非常多,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在所有目前已知的同类陶俑里,是尺寸最大的,出土于四川省郫县宋家林砖室墓,高66.5厘米,为泥质的灰陶。俑的头顶有“椎髻”,这是古代中原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型。只见这位说唱艺人双目微闭,歪嘴吐舌,两臂上耸,左臂戴环饰。左手托着个小鼓,右手拿着鼓槌。肚子是鼓鼓的,臀部是后翘的,上身赤裸,下身穿的裤子邋里邋遢,好象快要滑下来似的。


这些陶俑刻画的古代的民间艺人,被称作“俳优”。这种艺人,多为侏儒,或者身材矮胖。《乐府诗集》上说,“侏儒导,自古有之,盖倡优戏也”。这些人表演的时候,手拿一面扁鼓,一边敲,一边又说又唱,卖艺为生,更多的,则是被富豪权贵豢养在家,随时叫出来作乐取笑。


从这些说唱俑,我们就能看出来,当时的这种说唱表演,带有一定的即兴戏剧效果,四川博物院的这件,表情非常生动,人物故意吐出舌头,制造出一种滑稽可笑的样子,来逗人发笑。那么,他们表演时会说些什么呢?其实,他们是后世说书艺人的前身。再结合咱们刚才说的那些玩杂耍的、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在汉代,至少权贵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娱乐有向市民阶层扩散的倾向。张衡在《西京赋》里就说,在当时的长安,各种游艺活动,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着,这里面有“角羝”,也就是摔跤;有杠鼎,也就是举重;有“冲狭”,就是钻火圈;有走索,就是走钢丝……林林总总,种类非常多。


而在四川地区发现的这些说唱俑、画像石,充分说明了,早在汉代,四川就已经是个非常适合休闲的地方了。不知您发现没有,四川发现的说唱俑,统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肚子都特别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里的一句话——“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意思就是说,嘴里有吃的,整天游戏,拍着吃饱的肚皮,到处乱转,老百姓只有这样才算是无忧无虑啊。那么古代的四川,可能就是这样,人们弹弹琴、说说书、玩玩杂耍,就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样的地方,必然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人的物质生活不匮乏,“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自然也就上来了。


我们之前也提到了,汉代的石雕、石刻、石像画都是印证史料的重要文物。1977年四川峨眉山市双福出土的一件“东汉石头水塘”,很能说明问题。这件文物,是一件石头做成的古代水塘模型。长81厘米、宽49厘米、高10厘米。看到它,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就能够知道当年的水塘,或者说水田长什么样了。


这整块水田先是分成一半,左面一半是水塘,里面有青蛙、龟、鸭、鲢鱼、鲫鱼,还有一只鸭子在水面上游,追赶着一条鱼,另外,还有一只螃蟹,正伸出双螯,夹住一条鱼。右边呢,再一分为二, 1/4是水田,水田内有俯身插秧的的两位农夫。另外1/4的部分是两堆积肥。很显然,当初四川人民就是这样种地的——田的一半放水塘养水产,只用1/4种地,剩下的1/4积肥休耕,这和欧洲中世纪的“三圃制”已经非常像了。


汉代的四川人民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还主要应该感谢秦朝。今天在四川博物院陶石艺术馆,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尊巨大的石像。这就是都江堰的主持设计者——李冰石像的复制品。




1974年3月3日中午,都江堰枢纽工程迁建安澜索桥,工作人员在河头挖到一块很像人脑袋的大石头。考古人员过去一看,发现这个石人头上有典型的汉代冠冕和服饰风格。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赶忙派工作人员来清理,结果从河道里清理出一尊由本地青石凿成的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重约4吨,底部有榫头。细看之下,这尊石像五官端正,面带笑容,头戴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拱手垂袖,平视而立。而最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石像衣襟中间和左右袖上还有隶书题记三行,明确写着“故蜀郡李府君讳冰……石人治水万世焉”。同时,明确标记着这尊石像造于建宁年间,也就是东汉时代。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前来开发蜀地,秦的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从此一举奠定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为两汉时代成都平原的农耕和经济,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样,古代的四川人民,才能够享受“鼓腹而游”的美好生活。


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精神文化基础,古代四川地区的文化融合就更为顺利和显著。四川博物院有一件1953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的“南朝执瓶观音立像”,就是这种文化引进、文化融合的典范。


这件观音立像已残,头部和脚部已经不见了,残高68.2厘米,采用红砂石作为原料,观音上身袒露,左手下垂持一净瓶,一条披巾和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部前交叉,呈"X"形;下着裙,左腿微弓,右腿直立,形成优美的"S"形曲线美,姿态优美。


咱们前边的节目里已经说过,古代的茶马古道,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文明交流的通道。走出这些古道的人们,大多是追循着水源行进的。四川四川,这里是有多条大“川”横穿过境的地方,沿着这些大川大河,就是一条条文明交流的通路。再加上四川临近藏区,与甘肃、青海、陕西、云贵都接壤,所以,早在狭义的茶马古道出现之前,四川的对外交流就已经很发达了。而且这种沟通交流还不只是与藏或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四川博物院这件“执瓶观音立像”的风格、样式告诉我们,四川与东南政治中心的沟通交流也很密切——它的风格样式,是从当时南朝的中心——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直接流传过来的。


这尊南朝观音立像,出土于成都万佛寺。万佛寺,从南北朝时代到明代,一直是香火鼎盛的古刹,明末毁于兵灾。从清光绪时代开始,就从这里陆续发现大量的佛教造像。仅1937年,当地农民就从地里找到残佛像12尊,佛头26个。根据记录,目前已知出土于万佛寺的南朝佛教造像里,包含有刘宋、梁朝等等多个不同朝代的作品。




而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也不只有一件观音立像,还有南朝的造像碑、双观音造像碑、阿育王立像等等。根据记载,这些佛像的造像者,大多是南朝人。其中,佛像采用的露胸通肩式佛衣样式,最早就来自南京栖霞山石窟,是萧齐时代的风格。所以说,四川是个神奇的地方,各个方向的不同文化传来,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那么,四川还有哪些对外交流的成果,茶马古道又给四川带来过哪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呢?这个问题,咱们下一集再说。


好了,朋友们我是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咱们下集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代歌歌

    论说唱俑,我还是觉得这个最具代表性和喜剧性

  • charlesyuan

    FYI: 回鹘的鹘读音:(Hu 2声), 仓廪实的 廪读音 (lin 3声)。 喜欢这个音频,共同进步!

    Jessicaweibo 回复 @charlesyuan: 还有璎珞

  • 止于至善CN

    古代的四川好富

  • 一路逞强罒

    改版以后连文稿都没了?也没图了!

  • silkitty

    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礼节,不是仓饼

  • 溜妈_cf

    汉代雕塑特别有意思,内涵丰富

  • 蔫蔫的蔫葡萄

    其实成都博物馆比四川博物馆好看多了…去川博啥都没有…

  • 桃缘深处

    看来三星堆不远了

  • gxflyj

    河森堡知识渊博,与文物相关的历史古诗文科技绘画,无所不知,并且以极通俗有趣味的语言讲解,把生涩的文物描述得活灵活现。自第一季起,一集不拉,还经常要反复听。感谢河森堡!

  • 叫我刀拉

    打卡